文/格瓦拉同志
在常人的印象中,帝王富有四海,过着如天堂一般的生活,最不缺的便是权力、女人和金钱,不知道要羡煞多少普通人。然而很多人想象不到,在中国的历史上,却有一位穷到极致的帝王,因为没有钱武装军队,竟然要四处借高利贷来凑足军费。更离谱的是,他因为没钱还债,便躲在深宫不出,做起了令国人嘲讽不已的“老赖”。这位奇葩的帝王,便是周朝末代天子-周赧王。
周赧王本名姬延,是东周第25位天子,慎靓王姬定之子,在公元前315年登上王位。赧王登基之初,周王室势力衰微到极点,所统治的地盘仅包括洛邑及周围三四十座城池,总共也就3万多人口。不仅如此,就连这块“弹丸之地”,也分裂成西周、东周两个敌对的诸侯国,由西周公、东周公分治,而赧王则寄居在西周,也即王城洛邑。
与所辖地盘大幅缩水相伴随的,是天子的权威坠地。此时的赧王,徒有一个“天下共主”的名号,但命令却得不到诸侯们的重视、服从,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自说自话”。各强国只有出于争霸的需要,才会打出“尊奉王室”的旗号,而一旦达到目的,马上又会对他不闻不问,就连象征性的贡品也往往拖欠不缴,常常让赧王气郁难平。
除了以上两点之外,让赧王更加愤懑、忧心不已的,则是秦国对他构成的严重威胁。此时的秦国,在秦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三代4位国君的统治下,凭借着商鞅变法后的国富兵强,年年驱使虎狼之师攻击、蚕食山东诸国,兵锋屡屡直逼王室的辖区,大有消灭东周、取代周天子地位的意图。
赧王在位60年间,眼睁睁地看着国家的形势愈发危急,心中充满了焦灼、迷茫、无奈、不甘的情绪。在赧王看来,作为一个奋发有为的天子,他不应该接受沦为亡国君的命运,而历史赋予他的职责,便是重振国运。正因如此,心存幻想的赧王便开始制定计划,打算联合山东六国削弱乃至灭亡秦国,而后重树天子威仪。
当赧王遣使将联合攻秦计划通报给各国时,山东六国的国君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纷纷允诺,一旦赧王“挑头”组建伐秦联军,他们必定会倾力支持。赧王闻讯后欣喜不已,赶紧命西周公招募了一支五六千人的军队。由于国库空虚,无法提供足够的武器和粮饷,窘迫的赧王便四处借高利贷,并付给债主们借券,允诺一旦大军凯旋归来,便会用战利品加倍偿还。
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在准备工作就绪后,赧王便任命西周文公姬咎为主帅,率领周军赶赴伊阙(今河南省洛阳市龙门镇),并催促其他六国赶紧派军队来会合。但让赧王大失所望的是,除楚、燕两国合计派了数万兵力参战外,其他四国因为害怕得罪秦国,竟然临阵变卦,根本没有派出一兵一卒赴约。
由于三国联军的总兵力只有数万,而屯聚在关中的秦军则有数十万之巨,敌我军力对比之悬殊,即使连理论上的取胜机会都不存在。正因如此,姬咎不敢贸然进兵,在苦等多日终于不见其他四国派兵前来会合后,便只能率领士气涣散的军队返回国内,此行真可谓“白折腾”一场。
周军无功而返,赧王先前对债主们作出的承诺,自然也无法兑现。当债主们得知自己的投资“打水漂”后,心中气愤不已,便纷纷拿着借券向王室讨债。这帮人从早到晚都聚集在宫门外喧哗不止,声音直传入内宫,中间难免会有奚落、嘲讽的语言。作为堂堂天子的赧王,竟然遭受如此羞辱,实在是亘古未见。
赧王羞愧万分,悔恨自己当初的决策轻率,但凭借自己那点可怜的“家底儿”又还不起欠债,无奈之下只好做起“老赖”,躲到宫中的一个高台上躲清闲。那些债主又气又恨,便将这个高台称为“逃债台”,这也是成语“债台高筑”典故来源(“周赧王负责,无以归之,主迫责急,乃逃于此台,后人因以名之。”见《汉书·诸侯王表序》颜师古注解)。
周军虽然没跟秦军接触便撤退,但先前摆出的进攻架势,却惹恼了秦国。为了报复赧王的举动,秦昭襄王派军进攻西周国,意在将其消灭。赧王担心自己会被杀死,便让姬咎入秦谢罪,表示“自愿”献出九鼎、城池和人民,而作为交换条件,希望秦王能饶过他的性命。
对于天子的建议,秦昭襄王欣然接受,随即派兵进占洛邑,灭亡了西周国,西周文公以及寄居于此的周赧王随之成为俘虏。同年(前256年),周赧王羞愧愤恨而崩,国运长达800余年的周朝正式终结。7年后(前249年),秦庄襄王派兵攻灭东周国,东周靖公姬杰(昭文君)被杀。
史料来源:《史记》、《战国策》、《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