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是形容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的美好词汇,天姿国色、倾国倾城,似乎已经无法形容出她们的美。绝色的容貌、政治的牵连、传奇的故事、迷离的结局,都让她们如镜中月、水中花,朦胧里透漏着神秘的气息。
也正因如此,各种版本的民间传说,在她们的真实之上又生发出了无数的故事。西施与范蠡乘船远去了吗?貂蝉与关羽有怎样的纠葛?王昭君是自愿请辞吗?马嵬坡贵妃到底死没死?······
四大美女之中,王昭君无疑是最温婉端庄的一个,没有任何的情色成分在,反而带有和平与家国的意义。“昭君出塞”是一个优美但有略带悲凉的故事,而关于王昭君出塞的真正原因,有众多的版本,让我们通过史书与诗词歌赋中一探究竟。
最早记载王昭君的是《汉书·元帝纪》“竟宁元年春正月,匈奴乎韩邪单于来朝。诏曰:“匈奴郅支单于背叛礼义,既伏其辜,乎韩邪单于不忘恩德,乡慕礼义,复修朝贺之礼,愿保塞传之无穷,边垂长无兵革之事。其改元为竟宁,赐单于待诏掖庭王樯为阏氏。”
《汉书·匈奴传》也记载此事,“单于自言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欢喜,上书愿保上谷以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卒吏,以休天子人民。”
从史书中可见,昭君出塞不过是一个很平常的历史事件,并没有过多的渲染,如果没有后来的传说,可能都不会引人注意。
而到了《后汉书·南匈奴传》,故事就变得丰富起来了,“昭君字嫱,南郡人也。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王昭君自愿请辞、元帝不舍等情节开始出现。
东晋葛洪《西京杂记》记载了毛延寿的故事,王昭君不贿赂画工,被画得很丑,于是入宫数年,不得见御。
按照真实性来说,《汉书》应该是最符合事实的,后面的记载很有可能是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将王昭君演变成了一种艺术形象,加入了作者的主观意想,以表达作者的立场与观点。
在之后的漫长历史演变之中,昭君出塞的流传分成三个支流,一是舍身报国,二是宫怨,三是画工之过,而这也是历代文学作品中吟咏的主题。
在介绍诗词歌赋前,需要明确几个概念。明妃:王昭君,名嫱,字昭君,晋朝时未避司马昭讳,又称“明妃”;
青冢:昭君墓并没有考古证明,多数为相关墓葬或衣冠冢,这也符合历史记载,这些墓址躲在内蒙古等地,传说北地草皆白,唯独昭君墓上草青,于是昭君墓有了一个很美的名字“青冢”。
写王昭君最著名莫过于王安石《明妃曲》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还有耳熟能详的杜甫《咏怀古迹》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曹雪芹《红楼梦》中,林黛玉感慨古代才色女子,所在《五美吟》中有一首就是写王昭君的《明妃》:
绝艳惊人出汉宫,
红颜命薄古今同。
君王纵使轻颜色,
予夺权何畀画工?
清代词人纳兰性德,也有一首《蝶恋花·出塞》: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昭君出塞”的美好故事,是千百年来人们的共同作品,她表达着人们对于和平对于美的想象,到底哪一个是王昭君的真实故事,或许并没有那么重要了。我们只知道有一个美丽至极的女子,叫王昭君,有一段美丽至极的故事叫“昭君出塞”,而这个故事会一直流传下去,激发着人们的无限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