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仓荐客——智慧输出国也需“外教”
东周昭文君的多疑,不仅从昌他事件上可以看出,在昭文君任命吕仓做相国一事上,也可以得到充分的印证。
吕仓被任命为相国之前,东周的相国原本是工师藉。《战国策·东周策》载:“周文君免士工师藉,相吕仓,国人不说也。” 周文君,即东周小国当时的国君昭文君;国人,特指居住在城邑及周边享有一定政治权利的居民。这段记载的意思也就是说,昭文君先将工师藉免职,其后又任命吕仓为相。在这件事情上,东周那些有权议政的民众们,多数都不高兴。
国人不高兴,昭文君又如何?接下来的记载便是:“君有闵闵之心。”
这话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理解是昭文君受到国人不高兴的感染,也变得不高兴,觉得“整个人都不好了”。另一种理解则是:昭文君又对吕仓的能力发生怀疑,想再次换人。
昭文君心里的想法,不幸为第二种。
昭文君的确是个“耳朵根子”很软、容易被各种说法所左右的人,这一点,从随后发生的事情上也可以透见。《战国策》又载,吕仓做了相国,随即为昭文君安排了一次外事活动,亲切接见了一位来访的外国贵宾。这本来是一件极其正常的国务活动,谁家元首每天不见几个国宾?可是这事竟也引起了“前相”工师藉的“闵闵之心”。这位前任相国“恐客之伤已”,生怕来访者在出席昭文君举行的招待酒会时说自己坏话,竟然又派人向昭文君传话:“客者,辩士也,然而所以不可者,好毁人。”意思是给昭文君打预防针:来访的外宾是位能言善辩之士,但此人有爱说人坏话的毛病,所以他说的话,大多不可信!
东周公国与“悲情帝王”昭文君
昭文君,史失其名,世袭不明,承袭东周惠公担任东周君主,谥昭文君。椐《史记·周本纪》、《韩非子·内储说下篇》等文献,周显王二年(公元前367年),周惠公在赵、韩二国的唆使下独立出来,于巩伯国旧地建东周公国。传统观点认为昭文君是东周国第二任君主。公元前256年周赧王驾崩,西周君向秦国献降,有人认为昭文君继承了“天下共主”的身份。《史记·秦本纪》载,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东周君与诸侯谋秦,秦使相国吕不韦诛之,尽入其国”。东周公国至此灭亡。图为荧屏中的“悲情帝王”昭文君形象。
可怜的工师藉,都熬到下课不干了,还要拉着一张“忧谗畏讥”的苦脸,担心领导偏听偏信,影响自己以往留下的光辉形象。由此可见,东周君臣间平日互相猜忌到了何种地步。
吕仓“见客于周君”的做法,其实并不是针对自己的前任,而是出于与前任工师藉同样的担心,害怕一向多疑的昭文君经不起外界三言两语,对刚刚开始实施的新政发生动摇。吕仓强过工师藉的地方,在于他懂得外来和尚好念经的道理。尤其当面对一个多疑的领导,任何来自内部的自我辩解,作用都会势得其反;不妨打破两周一向作为“智慧输出国”的惯例,这次也请个“外教”来给周君上上课。
会见开始。在亲切友好的气氛中,贵宾开讲:作为一位国际友人,我注意到贵国政坛近来发生的人事变动,以及来自民间的种种不和谐之声。古人云:“国必有诽誉”,我和多数爱好和平的国际主流人士共同认为:一个国家,出现不同的政治主张是正常的,一位成熟的政治家,更应学会正确对待来自民间的各种批评。判断一个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要看这个国家的领导成员是否有担当,即所谓“忠臣令诽在已,誉在上”,领导集体成员如果对上级、对事业忠诚,就会把失误和责任归于自己,把成绩和赞誉归于上级。
比如春秋时代的宋国。宋平公“夺民时以为台”,非要以延误农事为代价,发动民众为其修筑高台。相国子罕劝谏无果。此时,如果宋平公的身边“无忠臣以掩盖之”,无人为宋平公的错误决定承担责任,宋平公就要遭受民众非议。于是,子罕便挺身而出,毅然“释相为司空”,辞去相国职位,降职担任了主管工程的司空,将宋国百姓的怨怒引向自身。最终,“民非子罕而善其君”,子罕勇敢地为领导的过错埋了单。
又比如“五霸”时期的齐国。齐桓公好色:“宫中七市,女闾七百”。宰相管仲为避免领导因腐败引起“国人非之”,于是“为三归之家”,自己也一口气娶了三位不同姓氏的美女,以此“掩桓公非”,为掩护领导免受国人议论而“自伤于民”,把自己暴露在舆论的风口浪尖。
至于反面的例子,那更多哦:比如《春秋》中记载臣弑君事件多达“百数”,其结局“皆大臣见誉者也”,哪次不是上级领导下地狱,下级领导上头条?所以“大臣得誉,非国家之美也”;相反,贵国民众对元首阁下任命的下级不满意,那才是“国家之美”啊!
聊到这里,昭文君假装看看表说:国宴开始了,边吃边聊?
这之后,“周君遂不免”,聪明的吕仓终于保住了自己的高管岗位。(连载117·谢绝转载)
本报专稿 风乎舞雩
欢迎点击您喜欢的内容【朋友圈】, 法制文萃报微信平台可以使您了解更多更专业的新闻热点资讯、文化艺术信息、历史档案钩沉、健康保健指南,并提供重要的法律服务意见。还能够与本报进行互动、分享、交流!欢迎你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关注我们:
1、点击屏幕右上角按钮,【查看官方账号】可以关注我们;
2、在【添加好友】→【搜索公众账号】中查找:fzwcb19920101;
3、通过微信扫描二维码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