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贤王及其金锏的来历
烛声斧影之后,赵光义在巨大的怀疑声中即位。
登基庆典当天,赵匡胤的贺皇后带着太子爷赵德芳(书上就是这么写的)金殿见驾。贺皇后质疑大行皇帝的死因,赵光义怎肯承认,两人一番唇枪舌战,赵光义最终怒气冲冲的说出“还是让太子入主大统”之言。
他满以为贺皇后定会翻脸,金銮殿上又会唾沫横飞。
谁料这时候贺皇后苦笑一声,说大行皇帝的旨意谁敢违背,便将赵匡胤的遗诏交给赵光义看。
赵光义过目后,眼圈发红,又交给王延龄,由他当庭诵读了一篇。上面写着四句话:
此病不起入膏盲
谁承大位费思量
我儿年幼难为主
当让贤哉襄理王
赵光义在即位之前,被封襄理王(这点和历史不符),遗旨的意思就是说,天下多事之秋,国家当立长君,所以应由赵光义当皇帝!
可是,赵光义被大位蒙蔽了心智,已经亲手用玉斧砍死了哥哥赵匡胤!
他的满腔悔恨,和对兄长猪狗不如的行径,自然无处宣说,在沉痛的大悔和天良发现之中,赵光义伏在龙书案上当堂大哭。
哭到分际,也是悔到分际,他坚持要把皇位还给赵德芳,可是贺皇后以先皇圣意在先,坚持推辞。
于是赵光义便在金銮宝殿之上对德芳庄重御口亲封:
你今年八岁,朕封你一岁一王。即天王、地王、山王、水王、福王、和王、星王、贤王,简称‘八贤王’!除了这八个‘一字王’,再赐你瓦面金锏一柄,上打君不正,下打臣不忠,连同皇亲国戚、三宫六院,不论有罪没罪,打死一概勿论!再令工部在城南风水宝地为你敕建南清宫,房屋九百四十九间,离‘九王’之尊只差一等,还有……
这已经是有史以来最大的殊遇了,所以贺皇后连连反对,不要再封。
赵光义只好不再封下去,但又说:
那就再加个‘世袭罔替’,辈辈八贤王。此外,他也有封赏大臣的权力,与圣旨等同。
这就是八贤王和他手中金锏的来历。
所以八贤王不是一个人,而是很多人,赵德芳只是大宋第一个八贤王,在他死后,他的儿子是八贤王,他的孙子也是八贤王,他孙子的孙子仍然是八贤王!
给包拯撑腰的、帮助杨家将、活跃在宋仁宗时期的八贤王,即使在演义里,也很大可能已经是赵德芳的儿子了。
二、八贤王对得起自己的名声
赵光义在赋予八贤王虽无皇帝之名却有皇帝之实、与皇帝对等的地位时,虽然是出于后悔和补偿心理,但应该说,也对赵德芳及德芳后裔寄予了巨大的期望。
上打君不正,下打臣不忠。
这十个字又包含了多少的信任与赌博!
显然在封赏赵德芳那一刻,站在他面前的已不是赵德芳,而是他最敬爱的兄长赵匡胤。只有对兄长无条件的敬,和无条件的畏,才会使他做出这样隆重而无条件的信任。
但这种信任同样也是赌博,八贤王的本质是竖立了又一个皇帝。皇帝不容亵渎,皇权不容染指,帝位只有一个,决策只出一口,古今中外,莫不如是。联合创始人似的双雄品峙,过不了多久,必然会有一个人出局,政争及商战中已经无数次的证明了这一点。
如果八贤王要为父报仇,要干掉或推翻太宗一系,简直会不费吹灰之力。
赵光义不是傻瓜,傻瓜争取不到这个皇位,但他依然做出了这个束缚自己的决定,从这一点来说,演义中的赵光义值得钦佩,我认为他的形象,比之正史上要高大无数倍。
然而,仅就演义中的历史而言,八贤王一系坚持了太祖的风范和格调,对得起赵光义的信任,也对得起百姓的爱戴。
八贤王为国家守护忠良,对奸臣不假辞色。
他对潘仁美、王强(宰相,大辽国文武状元,派到大宋的卧底——贺黑律)等,深恶痛绝,在潘仁美挂帅、金沙滩血战时出言阻止,在寇准寇老西儿审潘洪(即潘仁美)时前前后后协助,在杨六郎黑松林杀死潘洪后与皇上据理力争,在杨六郎假死摆下牤牛阵大破辽兵时,让皇上封赏杨六郎并让其重新挂帅,在王强被杨兴拍死后毫不同情等……
是的,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八贤王不愧贤王之名,无论他是赵德芳,还是赵德芳的子孙,他或者他们,都忠实履行了肩上的职责。
他们是八贤王,更是天下百姓对统治者的美好想象的化身。
参考书籍:
《宋史》
杨将九代英雄传之《金刀杨令公》、《杨六郎挂帅》
————完————
文/王事情
率意谈噱,靡所不包。主攻南北朝历史、武侠中的历史及神话历史,认真的扯淡,认真的考证。欢迎点赞、转发、评论及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