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大型中药店,都设有坐堂医,以一位德高望重、医术精湛的医生坐诊,为前来就医的患者诊脉治病。
这种制度起源于汉朝,史上第一位坐堂医是张仲景。
张仲景是东汉南郡涅阳县(今属河南南阳)。
自幼聪慧好学,博览群书,逐渐对中医学书籍有所涉猎,后来师从于同郡的张伯祖。
“术出于伯祖,而精于伯祖。”
这句话类似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的名声逐渐超过了自己的老师。
有一次,张仲景偶遇同乡何颙[yóng],何颙对张仲景说:“君思精而韵不高,可为良医。”
汉献帝建安年间中期,张仲景出任长沙太守。
当时长沙遭遇连年的瘟疫,死了很多人。
为拯救长沙的黎民百姓,张仲景在繁忙的公务中挤出时间,继续探索,寻求治疗瘟疫的良方,给当地的百姓治疗疾病。
张仲景打破官府禁令,允许生病的百姓随意出入官府,他在官府大堂坐诊,现场办公的同时,为病人诊脉开方。
曾在自己名字之前冠以“坐堂医”。
后世行医者纷纷效仿大师张仲景,就把中药店称之为“堂”,如北京的同仁堂、成都的华安堂、贵州的同济堂等等,把坐诊的医生称为“坐堂医”。
后世的“坐堂医”依旧秉承张仲景平易近人、朴实无华的行医风格,坐堂行医仅仅有一张方桌,一方脉枕。
老中医凭借这些简单的辅助工具,以多年的行医经验,精湛的医术,通过望、闻、问、切手段为病人治病。
前堂开了药方,病人拿着药方去后堂抓药,沿袭着数以千年的传统模式,令患者感到非常方便。
晚年,张仲景目睹瘟疫给百姓带来的痛苦,其家族数百人在几年间就失去了三分之二。
他开始潜心撰写医学著作,在总结前人理论的基础上,记录了自己多年积累的宝贵经验,终于写就了《伤寒杂病论》一书。
此书,与《黄帝内经》等医学典籍被尊为四大医学典籍。
张仲景以医术高超,医德高尚,被后人誉为“医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