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昭君出塞”的故事想必我们大家都耳熟能详了,说的是汉朝宫女王昭君因为画工毛延寿所误不能得见天子容颜,最后自愿出使西域和亲匈奴的故事。那么历史上的“昭君出塞”真的是如此吗?答案是否定的。当时的匈奴经历了“五单于争立”的窝里斗之后,整体实力早已衰弱不堪,而汉元帝坐享“昭宣中兴”的劳动果实,更是于前36年灭了西域郅支单于,所以当时来汉朝谒的呼韩邪单于是抱着“且喜且惧”的心态,这时候的汉朝根本就没有和亲的必要。可是“昭君出塞”的故事还是名垂青史,这又是为何呢?
史官的虚构
心生“悲怨”一说,出自《后汉书·南匈奴传》,大致的意思就是王昭君入宫多年,一直见不到皇上,心中有气很是不爽,正好这时听到朝廷“招聘”外嫁女,于是就毅然决然的参加了应聘。
画工所误一说,出自《西京杂记》,“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令画工图其形,按图召幸之”。说的是当时宫女为了能见到皇上,纷纷贿赂画工,只有王昭君没这么干,结果别人画像都很美,被皇上临幸了,唯独没王昭君啥事儿。小编认为心生“悲怨”还说得过去,至于后面的被画工所误则纯属无稽之谈。
实际上,汉元帝龙体从小就不太好,当时有个外戚叫张博,写信给朋友说:“陛下春秋未满四十,发齿堕落”。试想下,身体这么差劲,如果女色上再不加以节制,会是什么后果?性格上,他“柔仁好儒”,言下之意就是用情比较专一,平生喜欢的女子屈指可数。王昭君出嫁是在前33年正月,汉元帝是在五月病逝的。由此可见,作为普通宫女的她见不到皇帝也是正常的,跟画工没半点关系,更不会说自行请愿,另外朝廷的外交事务根本就传达不到她这一级别,更为合理的推测,因为她姓王,勉强可与皇后王政君连宗,身份可以尊贵一些,所以选择了她。
文学家的宣泄,典型代表之一蔡邕
历史上蔡邕是反对“和亲”的。《汉书》中曾称赞汉元帝“多材艺,善史书。鼓琴瑟,吹洞箫,自度曲,被歌声,分刌(cǔn)节度,穷极幼眇。”蔡邕的《琴操》岂有不收录的道理?才子还得有佳人配,于是为了对王昭君错过帝王面表示遗憾,虚构其琴艺高超,一曲《琵琶怨》,大雁落平沙,至此王昭君便有了“落雁”之雅称,成功跻身古代四大美女之列。
弄清楚了这些,我们就会发现,“昭君出塞”真的没有那么神奇,也不像后世所宣扬的“鸣镝无声五十年”那么的玄乎,作用其实是非常有限的,试想一下现实中的政治又岂是一个小女子所能左右的?没有王昭君的牺牲,匈奴大概也成不了气候。
昭君出塞就是个悲剧
蔡邕在《怨词》中曾这样写到,“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没沉,不得颉颃。”她与呼韩邪仅仅生活了三年,呼韩邪就去世了,于是她就上疏汉成帝要求回家,汉成帝的回复异常冰冷,《后汉书·南匈奴列传》中是这样记载的:“成帝赦令从胡俗。”这里的胡俗就是“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尽妻其妻。”皇帝有令,王昭君没辙,只得含羞忍辱改嫁呼韩邪长子雕陶莫皋。
谁知十一年之后,雕陶莫皋也去世了,此时的王昭君不过才三十二三岁,一代佳人,风华正茂,却已然没了生念。后五年,有说她再嫁新单于,也有说她服毒而死,都没有确凿的史料来支撑,郁郁而终倒是最有可能。
- 上一篇:顷刻间名誉尽毁的明星,有出轨的、有吸毒的,而她却因为一件衣服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