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有多座紫阳书院,为了能够相互区分,我只能在书院前冠以城市名称,杭州紫阳书院位于杭州市中山南路太庙巷7号,而今的紫阳小学即是紫阳书院原址。
到学校内探访遗迹一直是我在寻访过程中颇为怵头的一件事,因为治安的原因,而今学校管理得极其严格,如果没有过硬的熟人介绍,想冒然闯进学校探访,十有八九会被拒之门外。昨天我跟吴志坚主任通电话时,特意向他强调了这一点,我请他一定要开张介绍信,余外还希望他尽量想办法能找到熟人,吴主任坚定地告诉我去这个学校没问题,因为他在这里确实有熟人。
紧闭的大门
紫阳小学的位置可谓绝佳,它本处在宋太庙遗址的侧方,1995年这一带要搞大型的商业开发,在建设的过程中发现这里本是南宋太庙所在地,这个发现可谓重大,被评为了当年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既然已经有了这么高的名头,这个项目当然被停建,从此被改建为遗址公园。
学校门口的太庙遗址
这个拆迁工程使得原本在小巷内的紫阳小学变为了在公园侧旁一处显眼的建筑,站在紫阳小学门口,眼前所见,视野极其开阔,但这个开阔并不等于可随便进内游览,而今小学的大铁门紧闭着,出入的人员都要从侧旁收发室的一个小窗口进行接洽。吴主任走上前,递上介绍信,然后向保安解释一番,但即便如此,保安仍然进行了仔细盘问,并称必须得到接洽人的电话确认。吴主任大气地跟他说,我认识你们校长。保安闻听此言说,那你给校长打电话。这句话打击吴主任的气焰,他说电话找不到了,让保安代为联络,然而保安拨通电话后却无人接听,这让吴主任的底气又提了上来,他说等一下肯定会见到校长。他的这句话让保安现出犹豫之色,吴主任觉得这是个机会,冲我一挥手,就推门走了进去。
遗址文保牌
眼前的校园,一派新式建筑,我来此当然是为了寻找旧迹,于是探头探脑地到处寻找,果真在一处侧墙上看到了“古紫阳书院”的石雕。跟着吴主任沿着左侧穿行,校园中的孩子们在欢快的玩耍,而右侧后方的吴山恰似近在眼前,这果真是一处环境绝佳的场所。
终于混了进来
在学校左侧的围墙内侧,悬挂着十几条坚匾,走近细看,均是一些诗句。回来后查资料,原来上面的“《五云深处》、《别有天》、《寻诗径》”等等均为《紫阳别墅十二咏》,这些均为当年紫阳书院的创建者——两浙都转运盐使高熊徵所撰,而侧墙的前方则有《紫阳书院全景图》,可惜那个图模模糊糊,我感觉可能是从古书上找到的图案,用电脑数次放大后就变成了这个模样。
墙上的诗句
《全景图》的侧方有一座新式的三层教学楼,但入口处却挂着“凌虚阁”的匾额,这里曾经是道观,新式楼房继续沿用古代的名称,这倒不失为一种新的保护方式。我在这里拍照之时,从侧旁走来两位女老师,走在前面的那一位一直微笑地望着我,她的这个热情让我不知如何回应。她走到我近前,试探地问我是哪一位?
古今结合的凌虚阁
吴主任立即迎上前说,我们已经跟校长打过招呼,是进校来拍古迹的。而另一位老师马上接口说:“这就是我们校长呀!”这句话让吴主任和我都感到有些尴尬,还是吴主任反应快,他马上上前跟这位校长握手,然后说:“咱们曾经见过一面,我记忆力不好,竟然忘记了尊容,抱歉抱歉!”这位女校长涵养很好,一点不以为忤,她问明了情况,然后爽快地答应我等可以拍照,并且主动带领我二人在校园内探看古迹。
凌虚阁的山崖一侧大门
凌虚阁的侧方,有一处登高的台阶,台阶是用水泥加石条的结构方式,应该是三十年前的建筑手法。沿此上行,走到丁字口的位置,眼前是一片山崖,山崖的石壁上隐隐地看到有一些残破的石刻,我马上走到近前去拍照。这个过程中,吴主任跟女校长简要地介绍了我的情况,等我返回来时,校长递给我一张名片,原来她的大名是陆爱萍。她说自己已经在此任职多年,对学校的情况较为了解,有什么事情我可向他咨询。遇到如此好打交道的领导,这可是寻访过程中的幸运事。
由此上行
沿着右路的台阶,登上了山崖上的水泥平台,边走边听陆校长介绍着这里的历史沿革。她说这里在建校之前有很多的遗迹,后来因为战争,基本上都损失殆尽了,唯有山上的通玄观和磨崖石刻保存的还算完整。边说话她边带我们前往一看。此山上的第二个平台已经变成了学校的操场,在山上开垦出这么一块平地来,应该是个不小的工程。陆校长说这里原本就是一块空地,略做整修后就变为了学校操场。而今这操场之上也像其他的学校那样,铺装上了绿色的塑胶粒。大概从去年开始,很多学校都曝出学生们在操场活动之后有头晕恶心的不良反应。但这里所用,质量如何?我当然没本事看出来,本欲向校长一问,然意识到这是煞风景的一句话,我还想继续探看呢,想到这一层,就把这个念头压了下去。
山顶上的操场
在操场的后方仍然是一座山体,沿着侧旁的跑道走到了房屋后边的摩崖处,在这里果真看到了“通玄观”的招牌。这个通玄观倒是大有来历,因为该观的创建者是宋高宗宠信的宦官刘敖,这位刘敖当年也是炙手可热的人物,但不知为什么,他向高宗赵构主动提出自己要出家:“于御前恳乞解职出家,从其请”,但宋代帝王大多尊崇道教,而刘敖出家后就成为了一位道人,高宗还给他赐了个法名叫“能真”。
通玄观
这位能真道人的出家之地,本是三茅宁寿观,此观本在七宝山上,为宋皇家十座御用道观之一。按说这个观的地位已经很高,但是某天刘敖做了一个梦:“梦三茅君驾白鹤至瑞峰之阳,且见白鹤飞翔梦所,乃卜其地”,这个梦做于绍兴二十九年腊月初二,而后他把这个梦告诉了高宗,高宗觉得这是个吉兆,于是同意他在七宝山东麓结庵筑坛,并且“高宗御书‘通玄’二字榜之”,看来“通玄观”之名乃是御赐,而此观的原址就是我今天登上的这座小山。
学生们在通玄观前上课
通玄观摩崖而今全部被文保单位盖在了一个开敞式的屋宇之下,侧旁立着省级文保牌,然而细看这处摩崖,而今见到的情形却基本是模糊的形体,没有一尊能够看清人物的面庞者。这样的结果,除了当年人为的破坏,还有一个原因,我觉得是石质不够坚硬所致。而对于此处的破坏,最为彻底的一次,当然就是太平军的功劳:咸丰年间,李秀成率领部队攻打杭州,把这通玄观彻底烧毁了。我觉得这些摩崖的损伤,应当跟那次毁坏有很大的关系。
前往另一侧去看石刻
这处摩崖的前方围起了栏杆,侧旁的介绍牌讲述着每一尊造像的人物的故事,其中最大的一窟,名称叫“三茅真君像”,这三茅真君实际上是茅盈、茅固和茅衷兄弟三人,他们本是汉景帝时的咸阳人,这兄弟三人曾在句曲山修道成仙,故而句曲山后改名为三茅山,也正因如此,太上老君就封茅盈为“司命真君”,使他成为了道教茅山派的祖师,而另外两位兄弟则分别被封为了“定篆真君”和“保生真君”。
三茅真君像
我在一份资料上看到了对这尊造像的介绍,我把这段形容的文字抄录如下:“‘司命真君’居中,像高1.42米,头戴黄冠,容相端严,身着道袍,双手拢袖置于胸前,手执长柄如意,脚穿云纹翘头鞋,足踩祥云。云前有一伏狮,温顺安静。右肩上方刻有‘掌吴越司命三茅真君像’的题记。‘定篆真君’居左,束发带冠,面目已残损,留长须,着广袖道袍,拱手而立,穿云纹翘头鞋,踏祥云。右侧为‘保生真君’,头束发髻,面目亦残损,留长须,着道袍,双手拢袖向左,置于胸前,穿云纹翘头鞋,脚下有祥云缭绕,富有动感。”
这尊造像即为刘敖
我真佩服这位描述者洞若观火的敏锐眼光,如果不看原物,仅读这段描述,则很难让自己勾勒出精美逼真的形象,然而我眼前所见的这三茅真君,只能模模糊糊地看出三个人形,以上这段话描写出的那些细节,无论我怎样激发自己的形象思维,都难以得到印证。
介绍牌的上方就是元始天尊
摩崖上还有其他几组造像,比如三茅真君造像的左上方有一尊体形不大的座像,这尊座像也依然面貌模糊,然而在整壁摩崖中,唯有这个造像的下方立有一块儿文字介绍牌,牌上写前这尊造像乃是“玉清元始天尊像”。元始天尊乃是道教的最高神,看来在最高神旁单列一介绍牌倒是可以理解,但按照中国人的观念,造像越大地位越高,而今的这位最高神造像却比茅氏兄弟三人小许多,这其中的讲法我还真是弄不明白。
题字已难以辩认
而在这元始天尊像的左下方,还有一尊比此略大的造像,这就是通玄观的创建者——内侍刘敖,他把自己的造像刻在了元始天尊的旁边,可见其心理极其强大。而在其造像的旁边则有一处模糊的刻字,资料上说这正是“皇宋开山鹿泉刘真人像”,而这刘真人正是刘敖。但他个人的造像虽然从位置上说,低于元始天尊,但体量却比最高神还要大,这处摩崖距当年的南宋太庙仅有几十米的距离,应该是南宋皇城的中心位置。即此可见,刘敖在南宋皇室的特殊地位。他出家为道人时,宋高宗用御笔写了首《赐刘能真御制诗》,可见这位刘真人是何等的得宠。
- 上一篇:兰与梅、松与竹,皆有“岁寒心”
- 下一篇:「清风诗历」今日读诗:总把新桃换旧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