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凡丁 来源:中国美术报
兰、梅、松、竹是中国画的特色品类。四种植物虽生长季节和环境不同,却皆具有傲霜雪、斗严寒的“岁寒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格美”的象征,如何表现兰、梅、松、竹,也成为了中国文人画家必须面对的课题。
11月3日,“兰梅松竹颂中华——福建博物院积翠园艺术馆藏古今花鸟画精品展”在深圳开幕。据主办方介绍,此次展览分为“鉴兰”“咏梅”“观松”“品竹”四个板块,不乏历代大家精品。诸多作品中往往诗、书、画三位一体,互为表里,托物言志,体现了各个历史时期文人画的审美情趣。许多作品还附有名家边跋、钤印,为中国绘画史提供重要史料和佐证。透过展览,观众可以窥探历代“君子”题材绘画的发展脉络:
兰 此花入画较梅、竹晚,约始于唐。北宋开始,兰花绘画逐渐发展起来。相传苏轼曾画兰花,花中夹杂荆棘表示君子能容小人。元初,郑思肖画兰花最著名。清人画兰以郑板桥为最著名。在展览的“鉴兰”板块,文徵明《墨笔兰竹图卷》与郑板桥《兰竹图》最为引人注目。
梅 南北朝时已有人画梅花。北宋时画梅形成风气。华光寺僧仲仁创墨梅,全不用颜色。此后扬无咎又以双钩法画梅花。元明以来,画梅者更多。元王冕的水墨梅花,一变宋人稀疏冷倚之习,繁花密蕊给人以蓬勃向上之感。明清画梅著名者如石涛、金农、汪士慎、罗聘等。从风格看大体是宋人的疏冷和元人的繁密两种画风的交叉延续。“咏梅”单元里,宋代杨季衡《碧垆春满图》是此次展览中年代最早的作品,绢本因为久远而显出特有的古色古香。清代金农的《梅花图轴》以线描为主,墨色淡雅,独树一帜。
松 比起寓意“晚节”、有嶙峋之态的菊花,松同样被视为孑然傲骨的象征。唐李白作诗:“愿君学长松,慎勿做桃李。受屈不改心,然后知君子。”历史上各画种中,松树都是其中主力。“观松”板块中,清代华喦的《设色松鹤图》绝然独立、仙气飘飘。岭南画派关山月和黎雄才合作的《设色松梅图》,墨色与红花交相辉映。
竹 身材梗直、百尺竿的竹,以“劲节”“虚空”“萧疏”的个性折服历代文人,正所谓“不可居无竹”。画竹起于唐,王维、吴道子等都是画竹名手。五代南唐都有善画竹者。他们画竹,无论着色与否,大都是双钩的。北宋后期,文同、苏轼作墨竹,不用双钩着色,深墨为叶面,淡墨为叶背,枝干节叶结构清楚,近于写实。据说此法初创于五代李夫人。元明清画竹名家辈出,手法上改变文苏画竹的“写实”传统,叶不分向背,取其整体气势而已。在“品竹”单元,郑板桥的《墨竹图》墨色分明,凛然有序且磅礴大气。清代蒋廷锡的《工笔花鸟图》则细致绵密,自有生趣。
事实上,“君子”题材绘画不仅受各大博物馆青睐,在艺术市场它们亦是“主力军”,颇受藏家青睐。如清人八大山人的《松石草堂图》曾在2015年北京传是秋拍中拍出8165万元的高价。其1705年作水墨立轴《竹石鸳鸯》更在2010年上海西泠拍卖中获价1.1872亿元,成为八大山人作品中价格最高的一件。李鱓的《松册》册页(八开)曾在2011年江苏万达秋拍中获价750.95万元。朱屺瞻丙寅(1986)年作纸本设色作品《白雪怡意、梅清洗心》于2012年上海宝龙拍卖以517.5万元成交。在2011年北京匡时春拍中,画竹巨匠郑板桥1756年作《 竹石兰蕙图》以4600万元成交,至今无郑板桥作品打破这一价格纪录。而台湾作家台静农的“君子”主题水墨作品也得到了收藏家的认可,2014年中诚国际秋拍中《咏梅》便以8.8722万港元成交。 (本文部分资料由展方提供)
本文章来自中国美术报APP
查看更多艺术资讯请下载中国美术报APP
中国美术报网址:http://www.zgmsbwe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