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定格在春日,场景定格在村头的酒肆,主人公是该店十八岁的芳龄少女,这位待嫁女子双鬓松垂,梳着妙龄女子应有的发式,腰肢袅袅,楚楚动人,在温暖的春光中,她卖酒的每一个动作都牵动着人心。几百年前的人和事,被元代散曲家刘时中写了下来,就是这首《折桂令·再过村肆酒家》,开首第一句“軃双丫十八鬟儿,春日当垆,袅袅腰肢”就足以抓住人心。
从小令的第二句我们可以得知,作者和佳人只是短暂的邂逅,当时的一颦一笑,言谈举止都只能在回忆中才能找寻了,这不由得让人想起那则人面桃花的故事,真的是有种“人面不知何处去”的感慨。人生的很多经历都可能只有一次,作者触景生情,再次路过此处,想起之前的种种,当时的眉目传情,诗文的交流,都已成过往。“依稀眉语,记得前时”寥寥数字,就把记忆拉回到了过去。
“探锦囊都无酒赀,恨邮亭不售新诗”这里的锦囊指的是存放诗稿的诗囊,这句中的典故讲的是宋代的学士陶谷出使南唐,于邮亭中遇到一位打扮成使女的歌姬秦弱兰,两人共度一宵,第二日便分别,作者借这则故事来表达自己与酒肆少女短暂相遇,虽有情意却无缘继续,表达了无限留恋之意。
“可惜胭脂,转首空枝”这句让人想起那句“有花堪折直须折”的古诗,作者与佳人只有一面之缘,虽然有情有义,却终究无缘,转瞬之间一切都变了,一个“空枝”就表达了作者心中的落寞与惆怅。
当时的女子去了何方?“千里关山,一段相思。”原来那女子已经远嫁千里之外了,读至此处,让人心生无限遗憾,有情人却没有成为眷属。作者采取了倒叙的手法,先从与少年初次邂逅写起,进而把视角拉回现实,借助典故来表达心中的遗憾,最后话锋一转,交代女子已经远嫁他乡的事实,用一种朦胧和委婉的手法展现给读者一个略带悲情的故事。
作者没有采用直叙的方式,而是通过克制的方式来抒心中之意,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来刻画情感,读来让人回味不已。诗文艺术切忌直白,尤其是情感的刻画,更需要环境的烘托和心境的营造。虽然这是人面桃花故事的另一版本,却不落窠臼,用新颖的手法描述了有情到无缘的过程。
想起当时的脉脉含情,到如今的音信杳无,所有的遗憾,不舍,思念全都在这则小令中表现了出来,如果你喜欢,欢迎留言转发。
这里是晶姐谈文化,一位执着于文字梦想的女子,欢迎关注,欢迎转发。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