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丘真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在这个地方,战国时期的一代雄主赵武灵王被活活饿死,在这个地方,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病逝后被要求秘不发丧与咸鱼放在一起被运回咸阳。公元前三世纪去世的这两位野心勃勃的君主实际上有很多相似之处,而其中之一就是都没有处理好继承人的问题,赵武灵王因此丧命,而秦始皇因此失国。
实际上在继承人这件事上,赵武灵王完全是拜被传“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为老师,废嫡立庶,废长立幼,只是周幽王是亡国之君,因此格外的出名,而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反而将他的错事掩盖了几分,至少人们提起赵武灵王的时候通常想到的就是“胡服骑射”而不是他“废长立幼”。
说起来,赵武灵王的结局其实早就注定了,只是谁也没有想到会是那样一种结局,困在行宫达三个月之久,而这三个月时间里,他与外界没有接触,食物也断了,只能干等着死亡的到来。没有人去救这位赵国的大功臣,实际上唯一能救赵武灵王的人也已经提前在这场叛乱中被杀了,他就是赵国的相国肥义。而导致赵武灵王被饿死的元凶也并不是所谓的其子赵惠文王,而是赵武灵王的叔叔公子成以及李兑。说到底,赵武灵王在“胡服骑射”中将赵国的贵族得罪了一个遍,这些人一旦找到机会自然不会心向赵武灵王,而这个机会还是赵武灵王自己送上去的,因为他废长立幼却又想反悔而设两王,总之,这位在国际上杀伐果断的赵国国君在处理继承人的问题上实在有太多不妥之处,正是因为这个不妥,让国内的情势在不知不觉中变得对赵武灵王极为不利。
赵肃侯去世的时候,给少年继位的赵雍即赵武灵王留下了几个辅政大臣,其中就有肥义和公子成,公子成作为赵肃侯的弟弟、赵武灵王的叔叔自然话语权是比较重的,在赵武灵王前期把持朝政。后来,赵武灵王亲政,开疆扩土并改革内政,提出“胡服骑射”的大胆创意,得到了肥义的支持,但遭到了赵国贵族的一直反对,其中公子成对这个侄子的改革非常不感冒,反对的甚为激烈,只是最后还是被赵武灵王说动,带头进行“胡服骑射”,公子成的点头比赵武灵王要管用,至少赵国的贵族不再有反对的声音,这件事就这样进行了下去,赵国的军事实力猛增,在对外战争中节节胜利。
但内乱却早已经潜伏在暗处,只等着合适的时机爆发。胡服骑射是赵武灵王力排众议的结果,其间将赵国的贵族得罪了一个遍,毕竟,改革首先触动的就是贵族的利益,即便这个改革对国家来说是有用的,但对于贵族们来说则是深恶痛绝的,他们只是暂时屈从于赵武灵王。按照赵武灵王的性格来说,压制这些贵族们一辈子并不是什么难事,但赵武灵王却又在继承人的问题上有了大问题。
赵武灵王的原配是韩国的公主或者宗室女,生下了公子章,公子章很快被立为太子,但不久,赵武灵王遇到了生命中的真爱,即吴娃。在最初得到吴娃的几年里,她基本就是专宠,而她生下的公子何也得到了赵武灵王的宠爱。赵武灵王废掉韩女而将吴娃扶为正妻,公子章的太子之位被剥夺,代之以公子何,说到这里,是不是和周幽王没有什么区别?但赵武灵王做的事情远不止这些。
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退位,让公子何继位,即赵惠文王,而赵武灵王自称主父,相当于后来的太上皇帝,主攻领土的扩张。而赵惠文王此时也不过才十几岁,辅佐他的还是公子成和肥义。公元前296年,赵武灵王灭了中山国,将代地封给了公子章,号安阳君,赵武灵王还给公子章配了田不礼为相国,这件事不仅让赵惠文王忌惮,同时也给了公子章野心。但赵武灵王似乎并没有意识到不妥,甚至到了第二年,赵武灵王让赵惠文王朝见群臣的时候,他看到长子安阳君北面称臣,心里很不是滋味,一度想分割赵国为两部分,两个儿子都为王,这简直就是过家家,虽然这个想法没有付诸行动,但是赵惠文王和安阳君之间的矛盾已经越积越深。
这个时候,朝中的大臣们已经开始活动,李兑劝说肥义托病不出,将朝政交给公子成,《史记》记载:李兑劝说肥义:“子奚不称疾毋出,传政於公子成?毋为怨府,毋为祸梯。”实际上就是想剪除赵武灵王可能的羽翼,而将赵惠文王牢牢握在手中,不过肥义并没有同意。他已经感到危机很快来临。果不其然,公元前295年,一场政变悄然上演。
赵武灵王和赵惠文王同游沙丘,两个人却分宫而居。安阳君和田不礼知道后作乱,矫诏主父召见赵惠文王,而肥义替赵惠文王先行,被安阳君的人杀死。赵惠文王组织兵力平叛,而公子成和李兑从邯郸赶来,组织军队平叛,很快安阳君就败了,但他并不想就这么死去,于是投奔了赵武灵王,赵武灵王没有理由拒绝自己的儿子,而公子成和李兑则不打算让安阳君活着,于是兵围赵武灵王的行宫。
《史记》中的记载是这样的:公子章之败,往走主父,主主开之,成、兑因围主父宫。公子章死,公子成、李兑谋曰:“以章故围主父,即解兵,吾属夷矣。”乃遂围主父。令宫中人“後出者夷”,宫中人悉出。主父欲出不得,又不得食,探爵鷇而食之,三月馀而饿死沙丘宫。
也就是说公子成和李兑逼着公子章从赵武灵王的行宫走出来而将其杀死,然后,两人又继续围困行宫,并放话“最后出来的全部杀掉”,于是行宫里的人陆陆续续全部跑了出来,只剩下了赵武灵王一个人被困在行宫中。他想出来但是出不来,而行宫中的食物也已经消耗殆尽,他只能想尽办法吃各种东西,最终还是被饿死了。
一场围困长达三个月,怎么说都透着诡异,《史记》中对于公子成和李兑围困赵武灵王的原因解释为“畏诛”,这显然是不成立的,而且三个月的时间里,竟不见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的身影,没有身影即是默认。他默认了公子成和李兑的做法,这其中的原因恐怕并不单纯,其一就是他这个国君之位做的战战兢兢,时刻害怕赵武灵王会收回,而且他虽然做了国君,但是大部分政事还是赵武灵王说了算,他并没有多少权力,所以,时间一久,父子俩早已离了心,赵惠文王自然也希望自己手中的权力更稳固些,而促成这种稳定的自然就是赵武灵王和公子章都消失。
另一方面,赵惠文王毕竟年幼,他仅有的那些权力还被公子成把持,公子成想要赵武灵王死,赵惠文王也无法阻拦。基于这主动或者被动的理由,赵惠文王选择了沉默,果然沉默是金,他这一沉默,赵武灵王真的消失了,而他手中的权力也真的稳固了。
分析一下公子成和李兑围困赵武灵王,却没有人救赵武灵王的原因,其实就是能救并且愿意救的肥义已经被杀,而能救却不愿意救的赵惠文王选择了沉默。至于别人,实际上赵武灵王并没有多少心腹,并且他之前因为“胡服骑射”得罪了赵国的贵族,这些贵族自然是希望赵武灵王去死的,他们断不会选择去救赵武灵王。至于跟随赵武灵王的士兵,则选择了活命。
实际上,沙丘宫变看似是公子章和田不礼发动叛乱引起的,但其实公子成和李兑早就计划好了,他们就是想借着公子章来除掉赵武灵王,因此两人才会围困赵武灵王的行宫。赵武灵王去世后,公子成成为相国,而李兑成为司寇,赵国的国政由两人把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