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美文欣赏 > 「博览」“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

「博览」“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3-09 04:27:14
阅读:
「博览」“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法制文明的古国,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经历过无数次的沧桑巨变,但始终保持着国家发展的稳定性、连续性,并且不断地走向文明与进步,以至于中华法系成为世界法系中的一个重要代表,这不是偶然的,是和治国理政丰富经验的总结,以及古圣先贤政治与法律智慧的贡献分不开的。

在古人的观念中,良法与善法是同一语

中国自进入文明社会以后,法律便与国家相伴而生。随着社会的发展、疆域的扩大、国家事务的冗繁,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纷至沓来,不断凸显出法律的治国价值。

历史的经验证明,无法律无以维持日常的生产与生活秩序;无法律将失去调整上下尊卑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依据;无法律国家无纲纪,难以行使治国理政的功能;无法律不能推动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外无以御强敌,内无以抚寰中;无法律还不能发挥对道德规范的支撑,难以实现德法共治的作用。

正因为如此,历代思想家、政治家不厌其烦地论证治国不可一日无法。如商鞅变法时强调,“国皆有法”,“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

古代思想家在论及治国不可无法的同时,也分析了法有良法与恶法之分,在实践中的效果也有显著区别。

在古人的观念中,良法与善法是同一语。宋人王安石说:“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其所谓善法,即良法也。近人梁启超还论证了立法之善与不善所得到的不同效果,他说:“立法善者,中人之性可以贤,中人之才可以智,不善者反是。”

其实,恶法之弊远甚于此。如商之亡,便亡于重刑辟;秦之亡,也亡于“偶语诗书者弃市”,“赭衣塞路,囹圄成市”,可见,行恶法失德失民,不亡何待。

“法制无常,近民为要;古今异势,便俗为宜”,善法定是利民、惠民之法

西周灭商以后,周公深切感到殷之所以“坠厥命”,就在于“失民”。因此他叮嘱周人,“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春秋战国之际,社会的大变动,兼并战争的连年不绝,进一步凸显了民的作用。诸子百家纷纷倡导利民、惠民之说,以期得到民的拥护。孔子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商鞅说:“法者,所以爱民也。”“不观时俗,不察国本,则其法立而民乱”。商鞅变法之所以获得成功,就在于他所推行的“开阡陌封疆”的土地立法,重农抑商的经济立法,奖励耕战实行军功爵的军事立法,推行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的社会立法等,得到了民的支持。慎到也说:“法非从天下,非从地出,发于人间,合乎人心而已。”明中期以后,具有作为的首辅张居正说:“法无古今,惟其时之所宜与民之所安耳”,“法制无常,近民为要;古今异势,便俗为宜。”

总之,体现民情、洽于民心之法一定是利民、惠民之法,既有利于民的生产、生活所需要的自然空间,也为民的再生产,甚至是扩大再生产提供了必要条件。

“法与时转则治”,法律循变协时的发展轨迹及其影响

早在《尚书·吕刑》中便有“刑罚世轻世重”的记载。《周礼·秋官·司寇》进一步提出根据不同的形势制定和适用不同的法律:“一曰刑新国用轻典;二曰刑平国用中典;三曰刑乱国用重典。”主张变法改制的法家更强调法因时势而变的可变性。

慎到说:“守法而不变则衰。”商鞅说:“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韩非在传承前人观点的基础上作出了新的概括:“故治民无常,唯治为法。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时移而治之不易者乱,能治众而禁不变者削。故圣人之治民也,法与时移,而禁与能变。”法家的观点反映了进化的历史观和以经验为基础的实证精神。

可见,法因实际需要而制定,又根据实际的变动而删修,这就是法律循变协时的发展轨迹。法须循变协时的观点影响深远。晚清国势衰微,民族危机深重,变法之声遂日隆,论者皆带有新的时代烙印。如魏源在论证“天下无数百年不敝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的同时,提出了前人所从未提及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康有为为变法维新而大声疾呼:“圣人之为治法也,随时而变义,时移而法亦移。”梁启超也说:“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循变协时就是中国四千多年法律运行的轨迹。但是历代思想家、政治家在指出法的可变性的同时,也注意保持法律的相对稳定性,反对“数变”。韩非说:“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他甚至尖锐地指出:“法禁易变,号令数下者,可亡也。”唐太宗说:“法令不可数变,数变则烦。”宋人欧阳修说:“言多变则不信,令频改则难从。”

法的可变性要在“协时”,法的相对稳定性要在维护法律的“权威”,变中求稳,二者兼顾,不可偏于一端。

法学逐渐成为显学,强调法平如水,“法简而易行,刑审而不犯”

春秋战国时期,面对大变动、大转型的历史潮流,法家学说逐渐成为显学,法家提出“以法为治”的主张,反对垄断国家权力的世卿制度和“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旧体制,强调法平如水,公正无私。为了表达法律的公平公正,管仲借用度量衡器以相比拟。他说:“尺寸也,绳墨也,规矩也,衡石也,斗斛也,角量也,谓之法。”又说:“法律政令者,吏民规矩绳墨也。”为了表述执法无私,管仲提出:“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不为君欲变其令,令尊于君”。

春秋时期,管仲在回答桓公问如何仿效圣王之所为时说:“法简而易行,刑审而不犯”。商鞅曾明白表述:“圣人为法,必使之明白易知”。唐贞观初年,太宗鉴于隋末法令滋彰、人难尽悉,提出以“简约易知”为立法原则,并且敕令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修律官,“斟酌今古,除烦去弊。”根据太宗所定的立法原则修订的律、令、格确实较为简约。明朝吴元年十月,李善长等拟议律令时,朱元璋便严肃指出:“法贵简当,使人知晓,若条绪繁多,或一事两端,可轻可重,吏得因缘为奸,非法意也。”

道德入律、改恶劝善彰显了中华法系的价值

中国是沿着由家而国的路径进入文明社会的,氏族社会末期因血缘纽带而形成的宗法伦常关系,成为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和最基本的人伦道德。在儒家势盛的汉代,通过说经解律和引经注律,使得三纲五常之类的道德规范入律。

一方面,道德的法律化,多少改变了法律凛然而不可近的威严,使百姓由畏法而敬法,而守法,提升了人们遵守法律的自觉性,也提高了法律的权威性。另一方面,法律的道德化,法由劝善而兼止恶,使遵守道德的义务与遵守法律的义务相统一,违背了法律化的道德,也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这就是为什么早在夏朝便出现了“不孝罪”,汉以后的刑法典中对于不忠、不孝、不悌、不敬长、不睦、不义、不廉、不信等道德规范都列为法律规范,甚至成为十恶重罪。这对于提高中华民族的道德素质也起了某种强制的作用,明刑弼教的价值就在于此。道德入律,改恶劝善也彰显了中华法律文化的特殊性、典型性和中华法系的价值。

中国古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在论及治国须有法的同时,又不厌其详地阐述只有良法,才能治国。然而,中国古代即使是良法也旨在维护上下尊卑不平等的法定权利,即使是良法也是“生于君”,而非“生于民”,如同黄宗羲所说,是“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以致皇帝颁发的敕、令、诏、谕都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所以在肯定古代良法积极性的同时,也要看到其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

「博览」“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

来源:北京日报

相关推荐

  • 「博览」“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

    赭衣塞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经历过无数次的沧桑巨变,但始终保持着国家发展的稳定性、连续性,并且不断地走向文明与进步,以至于中华法系成为世界法系中的一个重要代表,这不是偶然的,是和治国理政丰富经验的总结,以及古圣先贤政治与法律智慧的贡献分不开的。

    美文欣赏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最早出自何人之口?

    天下兴亡,近年来,各个电视台为了提高收视率,大多会搞些“国学知识”竞赛之类的互动性栏目,比如不久前内视的《中国诗词大会》等。记得有一年,某电视台也搞了类似的知识竞赛。当主持人提问:“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是谁说的?”竞猜选手答者日:“顾炎武。”主持人大声地肯定说:“你答对了!

    文章阅读
  • 李清照:千古才女的豪放词,境界之高,堪称词中罕见

    豪放词,喜欢古诗词的朋友都知道,易安居士李清照,通晓音律,长于诗词,工散文,能书画,是位才华出众的女词人。李清照的词早年多写闺中生活情趣,词风清新俊秀;南渡之后多写身世之痛和时世之悲,词风趋于凄咽悲楚。

    诗词赏析
  • 母亲在这六点上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可惜90%的母亲不懂

    母亲的,一个人从小到大,只要他(她)的母亲伴随着他们的成长里程,母亲的一切,包括母亲的形象、母亲的做人原则、母亲的思想......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到孩子,那些孩子就是生活中的你我他。

    佳句赏析
  • 发愤图强只争朝夕为理想而奋斗之世界经典演讲《少年中国说》

    漠然置之,《少年中国说》(梁启超 1900年)日本人之称我中国也,一则曰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是语也,盖袭译欧西人之言也。呜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梁启超曰:恶!是何言!是何言!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欲言国之老少,请先言人之老少。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

    佳句赏析
  • 「正道推荐」《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史上场面最宏大的爱情故事

    迢迢牵牛星赏析,1所谓《古诗十九首》,是指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及其门客编辑的《文选》一书中以“古诗”为标题收入的十九首内容、风格都相近的五言诗。

    文章阅读
  • 墨子,不应被遗忘的时代巨子

    墨子公输,第一节墨子是谁墨子的书我看的极少,为了写文章,才在网上找了一些资料来看,结果这一找,还真有一些新发现。

    佳句赏析
  • 母亲的素质,决定孩子的一生!

    母亲的,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一个现实是,现在大多的家庭还是主要由妈妈来承担孩子的教育责任,因此,妈妈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可以说,妈妈的素质,将决定孩子的一生。

    佳句赏析
  • 养出感恩的孩子,是一个家庭最大的福气|可读

    昊天罔极,父母的恩情比山更高,比海更深。子女所能回报的,不过是一滴水。但是在父母眼中,子女的涓滴之报,都是阳光,都是河海。养出感恩的孩子,是为人父母,乃至整个家庭最大的福气。1感恩之心,源自教育人的一生,无时不受到别人的恩惠。幼时领受了父母的养育之恩,年纪大了又免不了要接受晚辈的赡养照顾。

    诗词赏析
  • 道德经大智慧:教你三招处世绝学,洞察天机,让你立于不败之地!

    莫问天机,《道德经》是中华文化5000年的文化瑰宝,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造福了世人。实际上道家的《道德经》更是一部权谋大书,比如权谋大师韩非子把道德经推举为权谋宝典。

    佳句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