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爱竹,伴竹而居,杖竹而行,崇尚竹子的君子品格。我们画竹,写竹,形成了独特的竹文化,文人与竹也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早在《诗经·卫风》中就有“瞻彼淇奥,绿竹猗猗”,就是用竹子起兴,引出君子。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爱竹成癖,每到一个地方,哪怕是暂时居住,也会种上青青翠竹。朋友问他何必这样,他说:“何可一日无此君”,“竹君”的雅号由此而来。而魏晋著名的文人学士“竹林七贤”,更是经常聚集在山阳的一片竹林里,饮酒赋诗,流连忘返。北宋苏东坡的爱竹,更是史上留名,他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可谓经典。风雨中的苏轼“竹杖芒鞋轻胜马”,高唱着“一蓑烟雨任平生”,可谓洒脱自信。
既说到千古爱竹之人,就不能不提“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他画画只画四样——“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他作了很多竹的画,又写了很多竹的诗,尤其那首《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更是脍炙人口,真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今天我们再欣赏一首郑板桥的咏竹诗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这首诗作于乾隆年间,此时郑板桥任山东潍县知县。古人同榜考取的人称为同年,同年的父辈尊为“年伯”,中丞是个官名。文题的意思就是:在潍县县衙中画了一幅《竹》图,送给年伯包括中丞,这首诗就题在此画上。
上句已写竹声,通常都会接下来写竹的风貌,或者写吟风弄月之举。但诗人却陡然转笔,由萧萧竹声联想到民间疾苦,真是时刻关心百姓啊!一位勤政爱民的好官员形象顿然显现。
接下来诗人不禁感慨:我们虽然官职低微,但百姓的事情,无论大小,都牵动着我们的心、我们的情啊!郑板桥这是在诫勉自己,也是在劝慰包括。由竹到人,拓宽了诗的内涵,虚实相间,意味深长。
郑板桥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为官清正,从不欺压百姓。在淮县县令任上,时逢天灾,百姓颗粒无收,甚至到了人吃人的地步。情急之下,郑板桥自作主张,开仓放粮。上万民众得以解救,而他却因此得罪了上司,终被罢官。为了“民间的疾苦声”,他饯行了自己“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情怀。
- 上一篇:你不知道的习俗,正月十五篇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