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历史文化名人—郑板桥
郑板桥(1693-1765),名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板桥道人,先祖居苏州,清朝官员、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
人多目为狂士。因家贫出人塾师,靠微薄的束脩和卖画维持生计。郑板桥品学兼优,家居授徒,受业者先后达数百人。他是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乾隆七年(1742)春任范县知县。乾隆十一年(1746)调任潍县知县。知潍县7年,为官清廉,深得民众爱戴。他的一生可以分为“读书、教书”、卖画扬州、“中举人、进士”及宦游、作吏山东和再次卖画扬州五个阶段。乾隆三十年十二月十二日(1766年1月22日)板桥卒,葬于兴化城东阮庄,享年73岁。著有《板桥文集》、《板桥家书》、《板桥诗抄》等。
在潍县,他最大的政绩是救济灾民。在任期间,潍县发生百年不遇的大旱,赤地千里,寸草不生,出现“人相食”的惨状。大批灾民流离失所。他面对灾情,写下了《逃荒行》《还家行》《思归行》等关心百姓疾苦的诗篇,记述了灾情的真实情况。他果断地采取赈灾措施:一面先行开仓赈贷,令百姓具券借粮;一面向上呈报,对积粟之家,不分绅商,尽行封存,责其平粜;还藉修筑城墙,疏浚护城河,以工代赈,召集远近灾民就食赴工,广设粥场,供给老幼残疾饥民,并派员监督执行,将成千上万的的灾民从死亡线上拯救出来。他曾书赠山东包巡抚一副墨竹,题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讥讽某些高官对人民疾苦的漠不关心。他的作为,触犯了豪绅巨贾的利益,于是串通一气,诬告他擅自开仓赈济、贪污公款,于乾隆十八年(1753)春被罢官。他在潍期间,很注意发现人才和培养人才。有次夜访,闻屋中有朗朗读书声达于户外,得知是学生韩梦周在夜读。韩生素贫,却能发奋读书,便用自己的薪俸帮助他,使之安心读书,终于考中进士,官来安县,有政绩,后为理学名儒。另有穷学生韩镐,天资颇高,当时县考每居榜首,他亦多方资助,并书对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相赠,含义幽深,被人们作为艺术创作原则传诵。他在潍居官7年,案无留牍,邑无怨民,离潍时,除书籍外,“一肩行李,两袖清风”。百姓为他建祠祭祀。国画大师徐悲鸿深加赞许:“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来最卓绝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章奇、书画尤奇。观其诗文与书画,不但相见高致,而且寓仁慈于奇妙,尤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
当年的扬州有千里运河的交通之利,清康、乾时又出现过一时的经济繁荣,书画艺术也有所发展,所谓“扬州画派”,也包括郑燮。他认为,画家写生是为了在现实生活中获取典型的物象,然后在经过自己的艺术思考,予以加工,体现在纸上,以求达到“不似之似得神似”。郑板桥的画作精品甚多,以竹、兰为最,如《竹石图》《题卧竹图》《题盆兰图》等等,人们争相收藏,后学者争相摹仿。郑板桥也长于诗词,属现实主义的诗词作家。他所作的著名诗词有《孤儿行》《还家行》《思归行》《宦况》《金陵怀古诗十二首》等。
郑板桥还是著名的书法家,其“板桥体”向为书法界所推崇。他从小苦学书法,23岁时所书小楷《秋声赋》即具有了王羲之的书法风格;36岁在兴化天宁寺默写的《四书手写》可视为“板桥体”的雏形;40岁时其“板桥体”或称“六分半书”已蜚声书坛;而60岁在潍县所书《新修城隍庙碑记》,达到了古、媚、雄、秀的境地,为郑板桥的楷书代表作。
- 上一篇:正月十九送长久,祝你顺心如意、幸福久久
- 下一篇:郑板桥的竹画与竹诗,风韵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