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紫荆关,长城关口之一。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四十公里紫荆岭,为河北平原进入太行山要道之一。始建于战国时期,汉时为土石夯筑,历代扩建。东汉时名为五阮关,又称蒲阴陉,列为太行八陉之第七陉;宋时名金陂关 ,后因山多紫荆树而改名。紫荆关由五座小城组成:拒马河北岸的小金城、南岸的关城、小盘石城、奇峰口城、官座岭城。1996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紫荆关位于居庸关、倒马关之间,合称内三关。门券上原有“紫塞荆城”石刻,现已倾圮。明洪武初年,改用石条作基础,以砖砌面封顶,并用石灰碎石灌注。明成祖迁都后,大兴土木,修城建关。正统、景泰、弘治、嘉靖、万历、崇祯各朝均曾改筑、扩建。《畿辅通志》称:“控扼西山之险,为燕京上游路,通宣府、大同。山谷崎岖,易于戍守。”以南北二门为交通要道。北门有“紫荆关”、“河山带砺”,南门有“紫塞金城”匾额,皆明万历年书、刻。关城东西南三侧外有墙,北墙下临拒马河,依山面水,形势险要,为军事要地。其北城门、北城墙均以大块料石垒砌,建筑水平高超,为中国同类建筑中罕见。
紫荆关自古是华北平原的重要门户之一,兵家必争之地。古人描述:“南阻盘道之峻,北负拒马之渊,近似浮图为门户,远以宣大为藩篱。一关雄距于中,群险疵于外,规模壮丽,屹然为畿辅保障。”历史上紫荆关曾发生的战争达140多次,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金贞祐元年(1213年)成吉思汗攻居庸关不克,分兵紫荆关击败金兵,又从内夹攻居庸关得手。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之变后,蒙古瓦剌部攻破紫荆关进逼北京。抗日战争时期,紫荆关一带也是抗敌战场。
紫荆关附近的残长城
紫荆关下拒马河
紫荆关下的农家田野
紫荆关下的农民
光复紫荆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