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读过《左传》的人都会被“郑伯克段于鄢”这段故事性极强的叙述深深的吸引。这段历史的两个主要人物,一个是时任郑国的国君,历史上的谥号叫做郑庄公姬寤生,一个是姬寤生的亲弟弟,史称太叔段的姬段。姬寤生和姬段两个人是一奶同胞的亲兄弟,可是为何两个亲兄弟最后同室操戈,要斗个你死我活的呢?
按照史书上的记载,这个姬寤生出生的时候是难产,导致了其母亲武姜(我是很痛恨史书对女人的姓名肆意抹去的恶劣行径的)很不喜欢这个大儿子,喜欢顺产的小儿子。武姜是很想让小儿子姬段上位的,只是武姜的丈夫前任的郑伯郑武公坚决不同意。
第一个细节:武姜支持小儿子为何不早早支持姬段上位?
姬寤生继位郑伯的时间为公元前744年,当时只有十三岁,还只是个孩子,到了公元前722年“郑伯克段于鄢”历史事件发生的时候,姬寤生已经是三十五岁的成熟大叔了。为什么到了姬寤生已经成熟到可以完全掌握权柄的时候,武姜才要支持自己的小儿子上位呢?
按照清华简《郑武夫人规孺子》记载,当少年姬寤生继位的时候,武姜耳提面命自己的大儿子,是鼎力支持的,这与历史记载武姜讨厌大儿子是相左的。再则,《左传》记载了郑庄公与姜氏大隧之中相见,双方赋诗一首,记载“遂为母子如初”,这个“初”字代表了郑庄公姬寤生和母亲武姜两个人的关系恢复到了以前,这个以前的关系极有可能就是姬寤生刚刚继承爵位母亲辅助那一段其乐融融的时期。
至于说,武姜和大儿子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导致最后选择支持小儿子姬段?历史没有记载,但按照可能性推测,极有可能是因为 “天无二日、国无二君”的一个版本,已经成年的姬寤生自然不会甘心被母亲武姜当提线木偶,而武姜也是一个对权势有强烈占有欲望的女人,导致了两个人关系的崩裂。
第二个细节:姬段已经在实力对比上占据了上风,为何还是失败了?
按照《左传》的记载,姬段可是“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也就是说,姬段实实在在的控制了当时郑国的西面和北面,而后来姬段逃到了鄢邑,鄢邑在哪里?就是今天的鄢陵县,在当时郑国的国度新郑的东面。也就是说,在姬段准备起兵的时候,郑国的东、北、西三个方面都是自己的势力影响范围,只有南面可能是姬寤生的实际控制范围,3:1的势力对比,姬段竟然输了,不可思议。
史书上说,“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太叔段”,大本营丢了,导致了姬段一败涂地。可是,当时姬段是占据着毕首都新郑还要高大还要坚固的京城,在春秋初期工程器械还远没有那么发达的时候,二百辆战车能够攻打下来京城?姬段经营京城那么多年,有他坐镇的话,怎么会让京城出现叛乱?
我们来看叙事前后顺序。当郑庄公知道了母亲武姜和弟弟里外合谋进攻时,说“可矣!”然后才有了攻打京城的事情,然后姬段跑到了鄢陵。按照常理来说,京城丢了,姬段应该是要跑到京城的西边或者是北边,比如说廪延,也就是现在的延津。
如此看来,应该是姬段先出兵攻打新郑,导致了京城的空虚,于是就给了子封二百兵车偷袭的机会。姬段犯了一个战术上的错误,导致满盘皆输。
第三个细节:郑庄公为什么不给姬段“制邑”封地改封京城?
武姜要给自己的爱子姬段讨要“制邑”这个封地,却没有得到满足。按照郑庄公的说法,制邑太重要了,不能给一个小孩子把守,随后封到了更大的城市京城。京城呢,是被郑国灭亡的东虢国的首都,是公国规格的城市,富裕的很呢。不给芝麻给西瓜,这郑庄公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从后面的历史发展进程,我们可以看出来这是郑庄公下了一步妙棋。
历史记载,原本郑国是占据虎牢关也就是制邑这个地方西方的大片领土的,但是迫于周王室的压力,归还了制邑以西的领土,但是牢牢的占据了虎牢关这个战略要地。
反观京城,虽然是公国的都城,但是经过了东虢国数百年的糜烂发酵,这里的原本贵族甚至是平民的生活都是奢侈的民心是贪念的,这也是为何子封发兵到京城,京叛太叔段了。郑庄公可能早就洞察到了这一点,因此将自己的弟弟封到了京城,或许本意只是想让自己的亲弟弟能够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吧,但同时,也是限制了姬段发展的极限。
姬段在京城的深植势力也只能继承原本东虢国的那些奢靡堕落,其开拓性定不如姬寤生这个雄才之主。
在郑庄公封姬段的时候,贵族当中是有反对声音的,郑庄公恰好可以通过这些反对声音来分辨哪些是自己的人哪些是反对自己的人。看贯穿郑庄公执政期间的祭仲就知道郑庄公的选择了。
第四个细节: 太叔段对郑庄公展开了宣传战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诗经•郑风•大叔于田》这首诗,按照古代人的理解,这首诗是在称赞太叔段的。我倾向于这种说法,毕竟古人更接近那段历史时代,现代人的理解并不能以古人的思维去解读这首诗。
对照另外一首郑风《缁衣》的话,会发现太叔段和他父亲郑武公好贤之德形成某种呼应,是太叔段为了自己夺取郑伯爵位做出的舆论造势,这是宣传战。
宣传战的结果就是太叔段的支持率更高些,从公子吕那句“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可以看出来,支持郑庄公的人都有些动摇了,可见太叔段的舆论造势的作用了。
第五个细节:太叔段不甘心从此消失在历史长河
太叔段跑到了北边的卫国一个叫“共”的地方,然后历史就再也没有他的记录了。反而是他的儿子公孙滑请求卫国援兵,占领了禀延。
或许太叔段因为一场势在必得的胜利被反转而心灰意冷,或许是因为其他的原因比如说受了重伤不治,总之,太叔段的记载不复存在了。历史是只记录成功者的,失败者能在历史书页里占据一个位置也已经不错了。
然而,按照《史记》的记载,太叔段似乎并没有甘心,他作为流亡贵族,和同样作为流亡的卫国公子州吁成为了朋友,两者之间是否达成了某种共识不得而知,但以后来州吁的作为,能够流亡多年最后成功的篡位恐怕和太叔段的部分支持有关。只是没有办法证实。
而随后州吁当上了卫国的国主之后,鼓动其他国家进攻郑国,一路长驱直入,甚至差点将郑国国都打下来,背后是否有太叔段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