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美文欣赏 > 汉武帝与汉宣帝对儒术持相同态度,却用法有差

汉武帝与汉宣帝对儒术持相同态度,却用法有差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2-19 15:04:59
阅读:

虽然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大一统的王朝,承袭秦朝的政制,但由于秦朝存在时间较短,且国家体制尚处在探索阶段即灭亡,制度之不完善,可想而知。所以,汉朝的国家体制与秦朝灭亡时的水平处于同一阶段。

汉武帝即位之前,汉朝的统治者均崇尚黄老之术,以“无为而治”为国家施政之本。当汉武帝即位之后,情况立即发生了重大变化,最终造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即位之前一直致力于师学,得益于颇好儒术的舅父田蚡、太子少傅王臧的影响,对儒学颇有好感,即位之初,即有意更改汉初以来一直遵守的“无为国策”,但碍于祖母太皇太后窦氏而谨小慎微。

汉武帝与汉宣帝对儒术持相同态度,却用法有差

汉武帝勤学儒术

汉武帝建元元年,即下诏群臣保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且由天子亲自考试,结果许多研习儒学的士子被录取,并入朝为官,其中以儒学大家董仲舒最为有名,且任用了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儒士申公为太中大夫,做顾问,可见汉武帝对儒学之认同已经到了何种境地。

但汉武帝的宠臣却操之过急,改革步伐过于急速,令既得利益者忧心忡忡,纷纷致书对黄老之学颇为重视的太皇太后窦氏,请求其出面干预,但苦于无干政的理由,一直隐忍不发。

汉武帝建元二年,王臧、赵绾欲加速改革,同时为了控制年轻的皇帝,并避开太皇太后窦氏的监管,竟然荒唐地建议“朝中大事不必事事请示太皇太后”,恰好给太皇太后窦氏以过问朝政的口实,王臧、赵绾被迫自杀。

汉武帝与汉宣帝对儒术持相同态度,却用法有差

太皇太后窦氏出手干预儒术蔓延

汉武帝建元六年,太皇太后窦氏去世,汉廷一改汉初“无为政治”,而有条件地接受儒学,用以服务于强化中央政权。

“历史倪说”认为,虽然儒术对汉武帝影响颇深,且其即位之后大力推崇,但却并未真正为统治阶级广泛采用。西汉“中兴之主”汉宣帝,虽然来自民间,但一朝为帝,其执政理念与汉武帝惊人地相似,即坚持汉家以“霸王道杂之”。更重要的是汉宣帝不但秉持汉家以“霸王道杂之”的观点,而且在身后事的安排上也有意为之。

一、汉武帝对儒术尊而不用

汉武帝一生行事可谓多彩多姿,却也充满了矛盾,他尊崇儒家的,但其好大喜功、穷兵黩武、穷奢极欲的做事风格与儒家倡导的处世态度格格不入。汉武帝迷信神仙,追求长生不老,更是与儒家的思想背道而驰。

汉武帝虽然亲近儒者,但是对实际的重要政治任务,却又不交由儒家来担负。汉武帝时期,儒家之所以处于如此尴尬的境地,自然与儒家拘泥于形式,与其好大喜功的性格,无法配合。

汉武帝与汉宣帝对儒术持相同态度,却用法有差

汉武帝雄才大略常感儒术掣肘

在政治上,汉武帝使用得心应手的官吏,多是来自“言利任法”的法家。比如,虽然来自儒家的公孙弘任丞相之职,但其实际仅仅是一位文法吏,儒术仅仅是汉廷的一个招牌而已。当时的儒家对于国家大事起不到任何决定作用。

汉武帝时代的丞相只是摆设,实权却操纵在御史大夫手中。汉武帝晚年情况日趋明显,当时任职御史大夫的,多来自法家,以赵禹、杜周、桑弘羊为代表,他们大多有过人的办事能力,做事雷厉风行深合汉武帝心意。

汉武帝与汉宣帝对儒术持相同态度,却用法有差

汉武帝对儒尊而不用

总而言之,汉武帝时代的政治精神是外表文德并茂,实质却是刻薄严厉。汉武帝对儒家只是停留在“尊”上,却无法派上用场。

二、汉宣帝对儒术用而有抑制

汉宣帝的太子刘奭性格仁厚,且以酷爱儒术。太子刘奭见汉宣帝任用的官员大多为精通法令的人,依靠刑法控制臣下,曾借与汉宣帝共同进餐之机,谏言应避免过于依赖刑法官吏,而重用儒生。

汉宣帝对太子刘奭的谏言非但未褒赏,反而十分生气。汉宣帝明确告知太子刘奭,汉家本来即以“王道”与“霸道”‘兼用,而非如周朝一般,仅有“礼义教化”,且儒家有时不识时务,喜欢以古论今令人无所适从,难以分清何为“名”,何为“实”。

《资治通鉴卷第二十七·汉纪十九》:皇太子柔仁好儒,见上所用多文法吏,以刑绳下,常侍燕从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柰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过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乃叹曰:“乱我家者太子也!”

汉武帝与汉宣帝对儒术持相同态度,却用法有差

汉宣帝忧心身后之事

太子刘奭的谏言令汉宣帝对身后之事忧心忡忡,即做出一番安排。

黄龙元年,汉宣帝卧病在床,担心汉家天下所托非人,即着手挑选辅政大臣,立即召出身外戚的侍中乐陵侯史高、太子太傅萧望之、少傅周堪来到宫中,并当即任命史高为大司马、车骑将军,萧望之为前将军、光禄勋,周堪为光禄大夫,共同辅佐朝政,主管尚书事务。

《资治通鉴卷第二十七·汉纪十九》:帝寝疾,选大臣可属者,引外属侍中乐陵侯史高、太子太傅萧望之、少傅周堪至禁中,拜高为大司马、车骑将军,望之为前将军、光禄勋,堪为光禄大夫,皆受遗诏辅政,领尚书事。冬,十二月,甲戌,帝崩于未央宫。

萧望之、周堪因为是老师而被尊重。萧望之、周堪屡次在闲暇入见天子,讨论治理国家的方略,陈述为君王服劳的事。

汉武帝与汉宣帝对儒术持相同态度,却用法有差

萧望之加速影响汉元帝

萧望之、周堪多次推荐名儒作谏官,其中出身宗室、明经达学的散骑谏大夫刘更生为给事中,侍中金敞为拾遗。汉元帝即位之初,为了稳定朝局,不便更换朝廷重臣,仅让刘更生出任宗正,掌管王室亲宗的事务。但是萧望之、周堪、刘更生、金敞四人同心谋议,以古制劝导汉元帝刘奭,提出许多匡正的建议,且多被采纳。

《资治通鉴卷第二十八·汉纪二十》:望之名儒,与堪皆以师傅旧恩,天子任之,数宴见,言治乱,陈王事。望之选白宗室明经有行散骑、谏大夫刘更生给事中,与侍中金敞并拾遗左右。《资治通鉴卷第二十八·汉纪二十》:四人同心谋议,劝导上以古制,多所欲匡正;上甚乡纳之。史高充位而已,由此与望之有隙。

汉武帝与汉宣帝对儒术持相同态度,却用法有差

喜好儒术的汉元帝

汉宣帝有意安排乐陵侯史高为辅政大臣,起到牵制儒学之士的目的,但却无法阻挡儒家的崛起,自此之后儒家开始逐渐得势,占有一席之地。

“历史倪说”参考以下资料:

1、《史记·孝武本纪》

2、《汉书·武帝纪

3、《汉书·宣帝纪》

4、《资治通鉴卷第二十七·汉纪十九》

5、《资治通鉴卷第二十八·汉纪二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