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美文欣赏 > 制礼作乐”与礼乐文明

制礼作乐”与礼乐文明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2-17 17:35:49
阅读:

周是一个古老的部落,传说中,周的始祖弃做过夏朝的农官,可见它是一个精通农业的部落。相传神农氏的后裔烈山氏之子柱,又名农,能种植五谷,被尊奉为稷神(谷物神)。弃继承了这一传统,教导民众种植庄稼,被后人尊奉为农神后稷。这位周王室建立者的名字一一后稷,赋有特别的涵义,“后”表示君王,“稷”表示粟,合在一起便是主宰谷物的农神。岐山南面的周原,土地肥沃,适宜农耕,古公亶父率领部族再次定居下来,并且自称为周人。到古公亶父的幼子季历即位时,周的国家政权日渐强大,崛起于商朝的西隅。商王文丁为了遏制周的势力,杀死季历。季历之子昌(即后来的周文王),一方面继续臣服于商朝,另一方面积极扩充势力,准备取而代之。这个愿望由他的儿子发(即后来的周武王)实现了。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乘胜占领朝歌,宣告商朝灭亡,周朝建立。周武王是周朝的建立者,可惜不久病逝,代他摄政的周公,为周朝制订了一系列典章制度,在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制礼作乐”与礼乐文明

周公,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名旦,因采邑(封地)在周,称为周公。周武王逝世前留下遗嘱,由周公继位。为了平息各地的叛乱,周公拥戴周武王的儿子诵为国王(即周成王),自己处于辅佐、摄政的地位。在此期间,周公调动军队东征,平定叛乱,把周朝的政治势力扩展到东方。周公鉴于殷商遗民发动叛乱的教训,认为听任殷商遗民留在原地是危险的,决定营建洛邑(今河南洛阳),把“殷顽民”迁到那里,派军队震慑。从此,周朝有了两个都城:西部的镐京称为“宗周”,东部的洛邑称为“成周”。周公请周成王到新都举行首次祭祀典礼,并开始亲政;继而,周公归政于成王,自己留守于成周。尽管周公在失意中死去,遭到成王不公正的对待,但是周公对于周朝的贡献是难以抹煞的。

制礼作乐”与礼乐文明

汉朝的伏胜《尚书大传》对此概括说:“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在这些政绩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制礼作乐”,就是令孔子顶礼膜拜、梦羍魂绕的礼乐文明。孔子讲到“礼”,指出夏商周三代的承袭与变化,特别强调周公的创造性贡献。他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反映了他对周公制礼作乐的崇拜,经常自命为当代的周公。因为他对于春秋时代的“礼崩乐坏”极为不满,他的名言“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就是对“礼崩乐坏”的怒吼。周公制订的礼乐制度,是处理等级社会上下贵贱之间的人际关系的伦理规范。到了春秋时代,诸侯要侵犯天子的权益,不再把这种礼乐制度放在眼里,诸侯僭越自己的身份,用天子之礼;卿大夫僭用诸侯之礼、天子之礼。以祭祀为例,按照周礼的规定,只有天子才能举行郊祭(祭天),诸侯只能祭祀自己封国境内的名山大川。

制礼作乐”与礼乐文明

然而鲁国从僖公开始也举行郊祭,俨然以天子自居;地位更低的季氏也举行旅祭(祭泰山)。祭祀用的乐舞,按照规定只有天子オ可以用“八佾”(八个行列),诸侯用“六佾”(六个行列),大夫用“四佾”(四个行列)。后来不仅鲁国的诸侯僭用“八佾”,甚至季氏也“八佾舞于庭”了。一切都乱套了。无怪乎孔子要高喊:“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并非孔子的迁腐。周公“制礼作乐”带来了社会的稳定,“礼崩乐坏”必然带来社会的动乱。俗话说:“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于是乎怎样评价“礼”和“乐”就成为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先来分析一下“礼”的本质。“礼”的起源是以贫富分化、等级分化为前提的,反过来“礼”的形成又稳定了贫富分化、等级分化的社会秩序。

制礼作乐”与礼乐文明

因此,“礼”并非“礼节”、“礼貌”那么简单。“礼”的本质是“异”,即差异,用来显示社会中各等级之间的差异,也就是说,贵与贱、尊与卑、长与幼、亲与疏的各色人等之间,必须遵守各自的行为规范,用来显示贵贱、尊卑、长幼、亲疏之间的差异,绝对不可混淆:贵者有贵者之礼,贱者有贱者之礼;尊者有尊者之礼,卑者有卑者之礼;长者有长者之礼,幼者有幼者之礼;亲者有亲者之礼,疏者有疏者之礼。这样就形成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上下尊卑关系,人人必须遵守,不得有所逾越。如果大家都遵守“礼”,那么这个社会的运行就非常有序了。周公把“尊礼”看作统治者推行德政的重要内容,也是“小邦周”取代“大邑商”的合法依据。周公要求成王到新都洛邑举行祭祀、即位大典,并且主持政务。在即将还政的时刻,周公语重心长地对成王说:王啊,你开始用“礼”接见诸侯,在新都祭祀文王,这些“礼”是非常有秩序而不紊乱的。如果人民不重视“礼”,那么他们就会轻慢你的号令,使事情错乱。

制礼作乐”与礼乐文明

这种有秩序而不错乱的“礼”,是非常繁琐的,至今仍可以从《礼记》中看到,周礼有五类:吉礼(祭祀礼)、凶礼(丧葬礼)、宾礼(交际礼入、军礼(征战礼)、嘉礼(吉庆礼)。每个贵族从出生到死亡,从人事到祭祀,从日常生活到政治活动,都必须按照与其身份合适的“礼”行事,必须体现社会等级所制约的人际关系。社会的等级体现在“礼”中,使“礼”有了严格的等级差别,以区别不同等级的人之间的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差异。如果违背了“礼”,就是“僭越”。所以孔子要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一个社会不承认差异,就没有动力。但是一个社会只讲差异,不讲和同,就无法和谐。因此周公在“制礼”的同时又“作乐”,使“礼”与“乐”相辅相成,或者说相反相成。“礼”讲究差异,“乐”则讲究和同。《礼记乐记》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

制礼作乐”与礼乐文明

乐由天作,礼以地制。”也就是说,社会需要秩序,也需要和诸。“乐”当然是音乐,但是它超越了音乐,带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社会色彩。“乐”的功能按照古人的说法,是通伦理,和天地,养万物,化异同,成天下。讲得通俗一点,就是以音乐激起人们的共鸣情绪一一喜怒哀乐,产生同类感,仿佛“四海之内皆兄弟”。相比较而言,周乐似乎没有周礼的知名度高。其实周乐也是很显赫的,至今在《诗经》“大雅”、“小雅”、“颂”等篇章中,依稀可以看到周乐的影子。周公制作的《大武》乐舞,就是《诗经周颂》的一部分。据专家考证《大武》有舞有歌,舞分六场,歌分六章。舞的内容:第一场武王带兵出征,第二场灭亡股国,第三场征伐南国,第四场平服南国,第五场周公统治东方,第六场班师还朝。他们分别是《诗经周颂》的篇、“般”篇、“酌”篇、“桓”篇。这种由编钟、编磬演奏的雅乐,伴随着舞蹈,出现在政治、宗教仪式中,显示着等级森严的社会还有上下和谐的另一面。《乐记》说:如果君臣上下一起在宗庙中共同聆听音乐,就可以达到“莫不和敬”的效果;如果同族老小一起在乡里共同聆听音乐,就可以达到“莫不和顺”的效果;如果父子兄弟在家庭中聆听音乐,就可以达到“莫不和亲”的效果。

制礼作乐”与礼乐文明

总起来说,“乐”的功能就是使君臣之间、父子之间显得“和合”,万民之间显得“附亲”,増加凝聚力、亲和力。因此“礼”与“乐”,亦即“异”与“同”,两者缺一不可,否则社会就会失衡。《礼记乐记》说得好:——“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意思是说,“乐”的和同使人们相互亲爱,“礼”的差异使人们相互尊敬。——“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意思是说,有了“礼”,贵贱的等级差别就显示出来了;有了“乐”,各色人等上下之间就和谐了。——“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意思是说,有了讲究和同的“乐”,人们就不会埋怨;有了讲究差异的“礼”,人们就不会相争。周公实在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深谙治国之道,既强调差异,又注意和同,“礼”和“乐”不可偏废。一言以蔽之,这就是礼乐文明的精髓。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意味深长地指出:没有周公不会有武王灭殷后的一统天下,没有周公不会有传世的礼乐文明,没有周公就没有儒家的历史渊源。没有儒家,中国传统的文明可能是另一种精神状态。所以孔子要梦见周公,称赞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冲决旧礼教,革命精神可嘉,但在狂热之中全盘否定传统的礼乐文明,无论如何是形而上学的、缺乏历史主义的态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