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刘金芳(方塘传媒《重新发现商丘》特约撰稿人)
在杭州市三台山麓,烟波飘渺的美丽西湖乌龟潭畔,有一座高2米,青砖环砌的明朝古墓,就是被誉为“西湖三杰”之一民族英雄于谦的墓地。
于谦自小志向高远,推崇文天祥的气节,并写诗一首表达自己的志向的远大。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首《石灰吟》是明朝民族英雄于谦十七岁写的咏物诗,采用象征手法,字面上是咏石灰,实际借物喻人,托物寄怀,表现了作者高洁的理想。于谦把自己比作石灰,表达自己不怕牺牲、为国尽忠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于谦还曾写过一首《咏煤炭》,是吟咏煤炭的咏物诗。其中就有这样两句:“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不论是他寒窗苦读,走上仕途,还是挺身而出,力挽狂澜,拯救京城,于谦都不是为了个人的荣华富贵,而是为了天下苍生的福祉。他立下这样的志向:哪怕经历种种艰难,面对如千锤万凿、烈火焚烧那样严酷的考验,甚至粉身碎骨也毫无畏惧,把自己清白高洁的品格,留给人间,后世,才是有价值的选择。
于谦用一生时间都在实践他理想的追求,是中国历史上倍受民众尊敬和爱戴的光明磊落、心怀坦荡的民族英雄。
1、少年仰慕文天祥,两袖清风正气扬
于谦祖籍考城(今河南省民权县),故里在今民权县程庄镇于庄村。其曾祖于九思在元朝时离家到杭州做官,遂把家迁至钱塘太平里,祖父于文明洪武年间任工部主事,父亲于彦昭隐居家乡钱塘不仕。故史载于谦为浙江钱塘人。
据传,于谦出生前的那晚,其父于仁做一个梦,梦见一个绯袍金幞的神对他说:我感动于你们于家对我的供奉,也感动于你们于家一门忠义,所以,我文天祥打算转世投胎,来做你们于家的子嗣。
于仁听了这话,大吃一惊,赶快口称逊谢,说,不敢当。但梦中那位金神说完转眼就不见了。于仁醒来不久,于谦就出生了。而于仁之所以给孩子起名叫“谦”,就是“以志梦中逊谢之意”。
于谦七岁时,有个和尚惊奇于他的相貌,说:“这是将来拯救时局的宰相。”八岁时,他穿着红色衣服,骑马玩耍。邻家老者觉得很有趣,戏弄他说:“红孩儿,骑黑马游街。”于谦应声而答:“赤帝子,斩白蛇当道。”下联不仅工整,而且还显露出他非同寻常的气势。于谦少年时即敬佩仰慕文天祥的气节,悬文天祥像于座位之侧,几十年如一日。
于谦15岁考中秀才,永乐十九年(1421年),24岁的于谦考取辛丑科进士。考中进士后,于谦被任命为御史。宣德元年(1426年),随明宣宗平定汉王之乱,待高煦出降,宣宗让于谦数落他的罪行。于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朱高煦在这位御史的凌厉攻势下,被骂得抬不起头,趴在地上不停地发抖(伏地战栗),自称罪该万死。宣宗大悦,当即下令派于谦巡按江西,平反数百起冤狱。
宣德皇帝知道于谦可以大任,于是手书于谦的名字给吏部,特别提拔于谦为兵部右侍郎,巡抚山西,河南,于谦就被任命为“山西道监察御史”。在山西任上,于谦纠察百官,体察民情,“廉干”之名传遍各地。
作为明代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于谦在山西、河南等地任职达19年之久。在这19年中,他“威惠流行”,甚得民心。他巡视州县,访问父老;赈济灾民,救治疫病。民间有冤狱枉屈的事,可直接到巡抚衙门申诉。于谦这些勤政爱民的举措,得到人们的普遍赞扬,人们称他为“于龙图”,有的地方还给他立“生祠”。
每逢朝会期间,别的官员总要对京城的达官显贵交际馈赠,唯独于谦什么也不带。他在《入京》诗写道:“手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于谦这种做法是有违于当时狗苟蝇营官场之风的,却反映了他的倔强严正,不愿意同流合污的崇高品格。
于谦的“两袖清风”,引起官僚权贵的不满,把持朝政的太监王振更是气急败坏。正统十一年(1446年),王振虚构了一个“久未升迁,心怀不满”的罪名,把于谦送交三法司,判处死刑。山西和河南的百姓听说后,数万人自发联合起来,到京请愿,就连封地在河南、山西的周王和晋王等朱姓藩王也上书替于谦申冤。朝廷看到众怒难犯,只好命于谦仍回原任。
不求曰清。不贪图名利,不谋求个人私利和特权;不偏曰正。不偏不倚,秉公用权;不受曰廉。不接受他人馈赠的财物;不污曰洁。不让自己清白的人品受到玷污。以清正心,以正用权,以廉自律,以洁修身,这就是清正廉洁的基本要素,于谦用他的一生追求这一目标,这是他的理想,也是他做人的原则。
于谦身居兵部尚书大任后,“口不言功”,“日夜分国忧,不问家产”,“所居仅蔽风雨”,常被“错认野人家”。
后来于谦遭诬谄被杀,抄家时,竟“家无余资”。抄家者见正屋紧闭,还上了锁,认为必是钱财藏其内,打开一看,原来都是皇帝赏赐的物品。于谦奉命收下后,却把它们锁了起来,从未拿去示人以显荣耀。
于谦居官三十五年,一直兢兢业业,不贪私利,将一世清白留在了人间,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清官之一。一身清白,两袖清风也成为中国民众心中最标准的清官形象。
2、临危受命,抵御异族,于谦堪称民族真英雄
正统十三年(1448年),于谦被召回京,任兵部左侍郎。
次年七月,蒙古瓦剌太师也先挥刀出鞘,入侵中原。蒙古骑兵分为四路,从四个不同的方向对大明帝国分别发动了进攻。其中第一路攻击辽东,第二路攻击甘肃,第三路攻击宣府,最后一路由也先自己统领,攻击大同。战争就此全面爆发。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英宗朱祁镇召集大军二十万仓促出征。
于谦和兵部尚书邝埜极力劝谏,但明英宗不听。邝埜跟随明英宗管理军队,留于谦主持兵部的工作。
土木堡一役,明军二十万大军,全军覆灭,英宗被俘,王振被杀。消息传来,京师大震 ,明帝国朝廷上下,不知举措。
此时此刻,首都北京乌云密布,愁云惨淡,哀伤悲催之风笼罩城头。
皇太后命令郕王监国,命令群臣讨论战守方略。侍讲学士徐有贞迫不及待地发言,说是他观察天象的变化,明朝气数已尽,不是瓦剌的对手。不如迁都南京。
于谦非常气愤,大声斥责道:“谁说迁都,就先砍掉他的头!京城是国家的根基,一旦放弃,整个国家就完了。大家不记得南宋灭亡的惨痛教训了吗?”
于谦的话义正词严。他坚守北京的主张得到了许多大臣的拥护。为消除群龙无首的混乱局面,于谦与群臣一道劝郕王赶快登基,皇太后也是同意这一建议。九月,郕王做了新皇帝,称代宗,年号景泰。于谦升任兵部尚书,负责守卫京城。
于谦迅速采取措施,迅速加强京城的防务。同时调取辽东、山东、河南、南京等地的明军,火速赶到北京参加守卫。又命令工部急速调集粮草物资,赶造衣甲器械,做为准备。
明代宗即位后,于谦主持对瓦剌军事部署,他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抵御瓦剌大军。瓦剌太师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
和议后,于谦仍积极备战,挑选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得以安宁。
当时朝务繁杂,于谦独运征调,合乎机宜。其号令明审,令行政达。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平素俭约,居所仅能遮蔽风雨。
于谦率领北京守军击退瓦剌,力挽狂澜,在中国历史上抒写了壮烈辉煌的一页。于谦也被后人誉为抵抗异族入侵的民族英雄而标榜青史,成为人人崇敬的偶像。
然而于谦的清正和刚直被朝廷权贵集团和阴毒的小人所不容,景泰元年(1450年),回到北京的英宗趁代宗病重之际,纠集旧臣冲进东华门,登奉天殿行即位典礼,复辟成功,史称“夺门之变”。
英宗复位后,明英宗对于支持朱祁钰做皇帝的大臣们,恨之入骨,加上徐有贞、石亨等人说了于谦很多坏话,把于谦等大臣打入牢狱。
天顺元年(1457年)农历二月十六日,于谦被处死。于谦遗体先由都督同知陈逵埋葬于北京西郊,次年归葬故乡杭州西湖三台山。
据《明史》记载,英宗皇帝对是否杀于谦还有些犹豫,说:“于谦是有功劳的(谦实有功)。”徐有贞进言说:“不杀于谦,复辟这件事就成了出师无名。”于是于谦就被杀害了。据明史记载说:“皇太后初不知谦死,比闻,嗟悼累日。英宗亦悔之。”
《明史》还记载说:“谦既死,而亨党陈汝言代为兵部尚书。未一年败,赃累巨万。帝召大臣入视,愀然曰:‘于谦被遇景泰朝,死无余资。汝言抑何多也!’亨俯首不能对。俄有边警,帝忧形于色。恭顺侯吴瑾侍,进曰:‘使于谦在,当不令寇至此。’帝为默然。是年,有贞为亨所中,戍金齿。又数年,亨亦下狱死,吉祥谋反族诛,谦事白。”
明成化元年(1465年),宪宗即位,为于谦平反冤屈,恢复其官位名誉,改杭州故居为“怜忠祠”,并下诰:“当国家之多难,保社稷以无虞,惟公道之独特,为权奸所并嫉。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实怜其忠。”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改谥“忠肃”,杭州、河南、山西皆世奉祀不绝。
《明史》赞叹于谦曰:于谦为巡抚时,声绩表著,卓然负经世之才。及时遘艰虞,缮兵固圉。景帝既推心置腹,谦亦忧国忘家,身系安危,志存宗社,厥功伟矣。变起夺门,祸机猝发,徐、石之徒出力而挤之死,当时莫不称冤。然有贞与亨、吉祥相继得祸,皆不旋踵。而谦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卒得复官赐恤。公论久而后定,信夫。
于谦一生光明磊落,两袖清风,抵抗外族入侵,乃真是忠义贯日月,正气满乾坤。其心中浩然之气,必为后人之崇敬。
3、于谦身上所呈现的忠烈文化对商丘的现实意义
清代大诗人袁牧曾经有诗云:
江山也要伟人扶,
神化丹青即画图。
赖有岳于双少保,
人间始觉重西湖。
于谦和岳飞都是民族英雄,他们的身上很多相似之处,他们都被封为“太子少保”,都是被人崇敬的民族英雄,都是含冤而死,死后都葬于西湖,岳飞、于谦言志的诗作《满江红》、《石灰吟》都成为千古流传的名篇,并且岳飞的家乡是河南汤阴,而于谦的祖籍乃是河南考城县(今河南商丘民权县)。岳飞和于谦都是中国历史上倍受尊敬的英雄。
河南自古以来号称“中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自古以来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而于谦祖籍地商丘位于河南东部,这里同样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杰出人物层出不穷,这里同样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自古以来,商丘就有忠烈报国的文化传统,涌现过很多抵抗异族,保家卫国的民族英雄。比如,花木兰,张巡,许远等。于谦长期受到先祖代代流传的忠烈文化家风影响,他刚烈耿直忠心报国的志向非一般人所及,无形中,于谦也为商丘忠烈文化的传承添墨增彩。
于谦一生敬仰文天祥的气节,文天祥成为于谦终生的标杆和榜样。
宋端宗景炎三年(1278)十一月,文天祥以少保右丞相、信国公兼枢密使驻兵潮阳(今属广东)。潮阳有张许双庙,是纪念唐代张巡和许远两位爱国将领的。文天祥在此期间,去潮阳东山谒祀张巡、许远双忠庙,并题写《沁园春·题潮阳双忠庙》词,词曰:
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死又何妨?自光岳气分,士无全节,君臣义缺,谁负刚肠?骂贼张巡,爱君许远,留取声名万古香。后来者,无二公之操,百炼之钢。
人生翕忽云亡,好烈烈轰轰做一场。使当时卖国,甘心降虏,受人唾骂,安得留芳?古庙幽沉,遗容俨雅,枯木寒鸦几夕阳。邮亭下,有奸雄过此,仔细思量。
文天祥也在其著名的《正气歌》中写道“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文天祥诗中张睢阳齿,就是商丘历史上血战睢阳忠烈英雄张巡。
血战睢阳的张巡,许远都是文天祥心目中的英雄。因此从张巡,许远到文天祥,再到于谦,传统忠烈文化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在于谦身上同样能看到商丘传统忠烈文化深深的烙痕。
一代圣人孔子也是祖籍商丘,孔子本人一生都以“殷人”自居,也经常回到宋国学习文化礼仪。因此,于谦其一生呈现出的家国天下的忠烈报国文化,可以看作是对商丘忠烈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时光如梭,光阴似箭,时间的车轮把我们带到二十一世纪,一切的记忆都已成为历史,于谦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了五百年,然而于谦是我们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也是商丘历史的先贤之一,于谦值得我们尊敬,更加值得我们铭记。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时代,找到城市的文化灵魂,让文化赋予旅游内涵,让旅游更广泛传播城市的文化,以于谦为代表的商丘忠烈文化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这对于商丘未来文旅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讲好商丘的文化故事,并以旅游的形式多元了解商丘的历史,这对于商丘城市品牌建设不无价值。
版权声明:未经授权,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