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美文欣赏 > 宋词里的中秋月:营造纯净清雅的意境

宋词里的中秋月:营造纯净清雅的意境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2-09 11:23:40
阅读:

原标题:宋词里的中秋月

中秋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周礼·夏官·大司马》云:“中秋,教治兵。如振旅之陈。”此处“中秋”,指“中秋八月”。《周礼·春官·籥章》又云:“中春,昼击土鼓,吹豳诗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据郑玄注,豳诗指《诗经·豳风·七月》,是用以迎寒暑之气的迎气歌,迎暑气于昼求诸阳,迎寒气于夜求诸阴。可知,中秋八月夜晚为迎寒气之阴,与仲春二月白天迎暑气之阳相对应。寒暑之气的象征为日与月。《周礼·春官·典瑞》载:“圭壁以祀日月星辰”,唐人陆德明释曰:“祭日月,谓若春分朝日,秋分夕月。”“春分朝日”是指春分时白天祭日,“秋分夕月”即指秋分时夜晚祭月。秋分祭月的传统古已有之,但中秋节真正成为全民参与的世俗节日是比较晚的。根据梁代宗懔记述岁时的著作《荆楚岁时记》来看,南北朝时尚未形成中秋节。大约在隋唐时期,“中秋节”的节令概念才逐渐形成。到了宋代,中秋节成为全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的重大节日,吴自牧《梦粱录》卷四记载:

宋词里的中秋月:营造纯净清雅的意境

文征明《吴山览胜图》,祝允明《中秋玩月诗》合卷

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此际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圞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到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晚不绝。

中秋节明显的节候特点是秋高气爽、皓空明月,主要的民俗活动是宴饮团聚、玩月游赏,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宋代中秋节更是文人的良辰佳节,他们于此时雅集宴饮,玩月赏月,赋诗作词。节日的欢赏盛景和民俗风情在宋词中有充分表达,中秋节作词也成为重要的节日风俗活动。宋词中,写中秋节的作品约290首,其中绝大多数会写到月亮。

宋词里,中秋之月首先作为一种自然客观物象而出现,在词中营造纯净清雅的意境。如李光《水调歌头》:“风定潮平如练,云散月明如昼,孤兴在扁舟。”向子諲《卜算子》:“雨意挟风回,月色兼天静。心与秋空一样清,万象森如影。”侯置《满江红》:“天阔江南,秋未老、空江澄碧。江外月、飞来千丈,水天同色。万屋覆银清不寐,一城踏雪寒无迹。”中秋夜晚,明月高悬,千里澄辉,万川映月,朦胧清静,尘世之喧嚣浮华都在天地间流泻的月光中荡涤澄清,“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张孝祥《念奴娇》),人的内心也回到静谧平和的状态,“心与秋空一样清”,词人在皓皓月色中,在对自然的体味中悄然返入自我心灵世界,回归于一种本真、自由和圆融的人生境界。

其次,从中秋节普遍的民俗心理来看,中秋之夜,圆月当空,月亮皎洁而圆满的客观特征与人们祈盼亲人团圆、世事圆满的心理相契合,所以宋词里的中秋月常有团圆的意喻,中秋月成为人们表达思念、寄托祝福的象征和载体,如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周紫芝《水调歌头》:“濯锦桥边月,几度照中秋。年年此夜清景,伴我与君游。”都借月寄托对亲人朋友的怀念,希望亲友长相聚、长相忆。然而人世间常聚少离多,宋代词人多处官僚阶层,历经仕宦,转徙各地,中秋佳节,团圆之时,词人往往漂泊异乡,宋词里的中秋月有时也以黯然的面貌出现,其中寄寓游子客居他乡的孤独寂寥之感,如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范成大《水调歌头》:“细数十年事,十处过中秋。……星汉淡无色,玉镜独空浮。”均在词中借月表露孤独冷清的心境。而到了宋末遗民词人的笔下,中秋月的团圆之喻义,更是从一己的悲欢离合上升到家国的层面,刘辰翁《水调歌头》云:“饮连江,江连月,月连城。十年离合老矣,悲喜得无情。想见凄然北望,欲说明年何处,衣露为君零。同此大圆镜,握手认环瀛。”江山易主,明月仍如旧,国家覆灭,明月仍圆满,这一轮明月引发的是词人深切的亡国之哀和故国之思。宋词里的中秋圆月,满载词人的思乡怀人之情,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亲情人伦的重视以及对乡梓故园的守望。

最后,宋词里的中秋月也常引发词人的宇宙人生感悟,承载了词人对有限与无限、瞬间与永恒的深沉哲思,流露出深刻的时间和生命意识。如苏轼的中秋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以月为中心,上阕因月而生发天上之奇想;下阕因月而感慨人间之事实。宇宙苍茫,世事无常,明月亘古如斯,人生短促若寄,词中透露出永恒的悲剧意味和理性色彩。另如辛弃疾《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以《天问》体赋词,通篇设问:月亮究竟走向何处?是到了另一个人间?还是到了浩渺宇宙?如果月亮是宝镜,缘何不会掉落?是谁将它系在天穹?那月宫里的嫦娥一直不嫁,又是谁将她牵留?听说月亮经游海底,太不可思议,那万里长鲸会不会把月亮上的宫殿撞毁?月中的蟾蜍会游泳,但那玉兔怎么办呢?如果说月亮上的一切都安然无恙,为什么那月亮却渐渐瘦成弯钩?词因月驰骋想象,天真烂漫,一问到底,编缀以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充满对宇宙的困惑、探索和疑问,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曰:“稼轩中秋饮酒达旦,用《天问》体作《木兰花慢》以送月,曰:‘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认为辛弃疾此词已直悟月球围绕地球运转的科学规律。在宋词中,词人常通过中秋之月来表达个体面对宇宙时空的迷茫和思考,展现丰富的人生意趣和生命体验。

一轮中秋月,悠悠千古情。宋词里的中秋之月既标示着独特的节日物候风貌,又蕴含着丰富的节日文化内涵;既渗透着深刻的节日民俗心理,也承载了古人对宇宙时空的思索和理解。又是一年中秋月圆时,时转世迁,城市高楼林立,人们步履匆匆,月亮的清辉依旧透过各种间隙照耀这个世界,中秋夜晚,当你在某处街角驻足,抬头望向长空,或许也能看到那一轮明月,那一轮曾在宋词里散发皎皎光芒的中秋月。

(作者:王晏桦 西北师范大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