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共明月
在中国古诗词中,“月”是一个出现频率极高审美意象。早在《诗经》中就有《月出》之篇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明月与怀人便紧密相连。月与人可亲而不可近,恋人对月海誓山盟,思妇对月牵挂丈夫,游子对月思念亲人;孤独者视月为朋友,迷茫者视月为希望,奋进者视月为信念。月亮这一意象在诗人们的心中有着多种不同的意蕴:幽美、自由、纯洁、美好、永恒、凄凉等等。
相思、乡思之月
从月相来看,圆月如盘,团团圆圆;残月如勾,残缺不全。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自然勾起人们的想象和联想。每逢月明之夜,亲朋好友无法相聚,那天上的明月就成了双方互通情愫的媒介。
诗人们将明月的清辉与人的柔情交相辉映,生发出一缕缕绵绵不尽的相思之情、乡思之愁。在众多的咏月古诗词中,这一类是最多的。王建说“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杜甫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张九龄也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幽静恬淡之月
在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人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成了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文人墨客常常以明月来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超脱旷达的情怀。
王维的《山居秋暝》是山水诗中的名篇,其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写得尤为精彩。“云破月来花弄影”,是作者张先的得意之句,也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写得极其空灵美好。李白说“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秋浦的水,碧绿清澈,纤尘不染;秋浦的月,皎洁素净,月华如练,洒遍人间。秋月倒映在水中,宛如一块翡翠中镶嵌了一颗珍珠,水因月而更加澄明,月因水而更加皎洁。田园中的明月月有着喧闹街市中体验不到的清幽干净之美,它一尘不染,分外皎洁,带着田园的恬静,十分美好。正如王绩《秋夜喜遇王处士》诗中所写的那样“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
浪漫神秘之月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具有浓郁的浪漫色彩,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一轮满月如天边飞来的明镜,如冰轮般皎洁,如白玉般温润,让人禁不住惊叹造化之神功。苏子一开始就痴问起月亮的起源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似在追溯起源,又似在感叹造化的巧妙。
在浪漫主义大师李白笔下,“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月亮既是白玉盘又如飞天镜。朱敦儒在《念奴娇·插天翠柳》一词中写道:“插天翠柳,被何人、推上一轮明月?”作者不问明月几时而有,却问明月被何人推到天空的,问得十分奇丽。
多情之月
明月本无情,在诗人的眼中,它却是有情有义的,它不远万里关照人间万物。米芾在《水调歌头·中秋》一诗中说“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月亮好像一面明镜,挂在南楼之上,它把皎洁的光辉洒满人间,把人间装点成一个如梦似幻的水晶世界。
明月是多情的,它用柔美的月光抚摸着孤独之人,也把作者从低沉压抑的情绪中解救出来。“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陆游把南山月形容为一个极为多情的女子。她轻轻地拨开乌云,温柔地照耀着北方的大地。
永恒之月
一轮明月,天际高悬,跨越时空,亘古如斯。相比之下,人生如流水,显得多么短暂而渺小。诗中的月亮是亘古不移的长久象征,是世事变迁的永恒见证。李白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人生苦短,而宇宙永恒,现在的人没有谁见过古时的月,可是今天的月亮曾经却照过古人。
明月在古诗词中是个神秘的存在,它盈亏有时,升落有定,千百年来始终如一,不知引起多少人的发问。张若虚也在质疑:江边是谁最初看见月亮的?江山的月亮又是哪一年最初照耀人间的?对于这个涉及宇宙生成、人类起源的疑问,诗人自然无法回答。后世的很多诗人都有过类似的疑问,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