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美文欣赏 > 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

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2-06 09:49:23
阅读:

起源

中秋节是上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在秋分时节,是古老的“祭月节”。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不过由于这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后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农历八月十五日。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时代我国一些地方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

节名

古时有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故称“月夕”或“祭月节”。根据我国的历法,夏历(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为“中秋”。中秋节还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

发展演变编辑

中秋

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中秋节普及于汉代,“中秋”一词现存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汉代文献,成书于两汉之间的《周礼·春官》中说,先秦时期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在汉代时,又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养老,赐以雄粗饼。

晋时亦有中秋赏月之举,不过不太普遍。到了唐代时,将中秋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结合起,使之充满浪漫色彩,玩月之风方才大兴。中秋习俗定型于唐朝初年。

中秋节盛行于宋朝。北宋时期,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出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芋之声,宛如云外。间里儿童,连宵婚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到了明清时,中秋已与年节齐名,成为中国民间的主要节日之一。明清两朝的赏月活动,“其祭果饼必圆”,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陆启泓《北京岁华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免;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

中秋节自古就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节日习俗编辑

走月

中秋节之夜还有一大特色赏月活动叫“走月”。皎洁的月光下,人们衣着华美,三五结伴,或游街市,或乏舟秦淮河,或登楼观赏月华,谈笑风生。明代南京建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有朝月楼,都是游人“走月”时的赏月胜地。中秋夜出游赏月,上海人叫做“走月亮”。吴地有走月亮、走三桥之俗,就是在月光下出游,走过至少三座桥(见顾禄《清嘉录卷八》)。上海也有此俗(见玉鱿生《海陬冶游录》)。所谓走三桥者,明显度厄之味在。

祭月

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古时在广东部分地区,人们有着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神的习俗。拜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在月下,将“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祈求福佑。祭月赏月,托月追思,表达了人们的美好祝愿。

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显圆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文字记载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乞月照月

旧时东莞有些妇女相信“月老为媒”,凡家中有成年男女而无意中人者,便于中秋夜晚三更时,在月下焚香燃烛,乞求月老为其撮合。相传中秋之夜,静沐月光,可使妇女怀孕。在一些地区,逢中秋月夜,有些久婚不孕的妇女便走出家门,沐浴月光,希望早生贵子,谓之“照月”。

观潮

中秋观潮的习俗由来已久。"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诗。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

吃月饼

吃月饼已经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了,中秋节这一天人们都要吃月饼以示“团圆”。月饼,又叫月团、丰收饼、宫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月饼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赠送亲友。

烧斗香

江苏中秋夜要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上月宫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民间还有烧香斗的风俗。

燃灯

燃灯以助月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系于竹竿之上,瓦檐上、露台上等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猜谜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玩兔爷

玩兔爷的起源约在明末,流行于北京一带。明人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兔爷是泥做的,兔首人身,披甲胄,插护背旗,脸贴金泥,身施彩绘,或坐或立,或捣杵或骑兽,竖着两只大耳朵,亦庄亦谐。《燕京岁时记》:“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清代宫廷是把月中的玉兔称做太阴君的。然而北京百姓们称它为兔儿爷。在北京一带的民俗中,中秋节祭兔儿爷实是庄重不足而游戏有余。

玩花灯

花灯

中秋节,有许多的游戏活动,首先是玩花灯。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当然,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令人赞叹。

在广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进行树中秋活动,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技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们多互相比赛,看谁竖得高,竖得多,灯彩最精巧。另外还有放天灯的,即孔明灯,用纸扎成大形的灯,灯下燃烛,热气上腾,使灯飞扬在空中,引人欢笑追逐。另外还有儿童手提的各式花灯在月下游嬉玩赏。

在广西南宁一带,除了以纸竹扎各式花灯让儿童玩耍外,还有很朴素的柚子灯、南瓜灯、桔子灯。所谓柚子灯,是将柚子掏空,刻出简单图案,穿上绳子,内点蜡烛即成,光芒淡雅。南瓜灯、桔子灯也是将瓤掏去而成。虽然朴素,但制作简易,很受欢迎,有些孩子还把柚子灯漂入池河水中作游戏。广西有简单的户秋灯,是以六个竹篾圆圈扎成灯,外糊白纱纸,内插蜡烛即成。挂于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给孩子们玩。如今广西广东的不少地区,在中秋夜布置灯会,扎制用电灯照亮的大型现代灯彩,还有用塑料制成的各式新型花灯供儿童玩,但却少了一份旧时灯彩的纯朴之美。

舞火龙

舞火龙

舞火龙,是香港中秋节最富传统特色的习俗。从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晚起,铜锣湾大坑地区就一连三晚举行盛大的舞火龙活动。这火龙长达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节的龙身,插满了长寿香。盛会之夜,这个区的大街小巷,一条条蜿蜒起伏的火龙在灯光与龙鼓音乐下欢腾起舞,很是热闹。

听香

听香是古代流传在台地区的中秋习俗。古时想得到佳偶的少女,先在家中神明前烧香祭拜,诉说心事,祈求神明指示听香的方向,然后依指示方向在路上无意间或偷听到的第一句话,牢记在心,回家再掷茭,判断来解释所占卜事情的吉凶。例如卜占终身大事,而听到的话是吃甜饼或花开、月圆,就表示吉兆,喜事近了。

偷月亮菜

相传未婚少女如果在中秋夜偷得别家菜圃中的蔬菜或葱,就表示她将来会遇到一个如意郎君。台有句俗语“偷着葱,嫁好郎;偷着菜,嫁好婿”指的就是这项习俗。

湖南侗乡的中秋之夜,流行着一种有趣的“偷月亮菜”风俗。相传古时候,中秋晚上,月宫里的仙女要降临下界,她们把甘露洒遍人间。仙女的甘露是无私的,因此,人们这一夜可以共同享受洒有甘露的瓜果蔬菜。

燃宝塔灯

中秋灯与元宵灯不大相同。中秋夜点的是宝塔灯,而且主要在南方流行。宝塔灯,即由村童捡拾瓦砾搭成宝塔形状的灯。清代苏州村民在旷野用瓦叠成七级宝塔,中间供地藏王,四周燃灯,称为“塔灯”。广州儿童燃“番塔灯”,用碎瓦为之;还有柚皮灯,用红柚皮雕刻各种人物花草,中间安放一个琉璃盏,红光四射。另外南方还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在江西、广东、广西等地都有流传。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直至夜深,无人观看,始行泼息,是名烧瓦子灯”。广东潮州的烧瓦塔,也是以砖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树枝烧起火来。同时还燃烟堆,就是将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结束后烧燃。而在广西边疆一带的烧番塔,亦类似这种活动。福建晋江亦有“烧塔仔”的活动。

抛帕招亲

在我国福建一些地区,中秋之夜有“抛帕招亲”的习俗。一般是于广场中搭一彩台,布置成月宫景状,设玉兔、桂树等。一些未出嫁的姑娘扮成嫦娥,将一些绣着不同花色的手帕向台下抛去,如有人接到的手帕与“嫦娥”手中的花色相同,即可登台领奖。有些未婚的小伙在交还手帕时,若“嫦娥”喜欢,则可交友往来,情投意合者便可喜结良缘。

窃瓜祈子

在湖南的衡阳“中秋晚,有送瓜”一事。“凡席丰履原之家,娶妇数年不育者,则亲友举行送瓜,先数日,于菜园中窃冬瓜一个,须令园主不知,以彩色绘成面目,衣服裹于其上若人形。举年长命好者抱之,鸣金放炮,送至其家。年长者置冬瓜于床,以被覆之,门中念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受瓜者设盛筵款待之,若再事然。妇得瓜后,即剖食之。俗传此事最验云。”在衡阳,凡是村里结了婚没有生育儿女的人家,只要人缘好,村里都会有人给他们“送子”。

饮桂花酒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

偷菜求郎

在台湾,中秋夜有未婚女子“偷菜求郎”之俗。妆饰美丽的女子踏着月光,往别人菜圃中偷摘大葱及蔬菜,偷摘到之后便预示她能遇到如意郎君。因此台湾有“偷着葱,嫁好夫;偷着菜,嫁好婿”之谚语。

吃田螺

民间认为,中秋田螺,可以明目。后经查,螺肉所含的维生素A又是眼睛视色素的重要物质。可见此说法言之有理。但为什么一定要在中秋节食之呢?有人指出,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怀的时候,腹内无小螺,因此,肉质特别肥美。如今在广州民间,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间,都有炒田螺的习惯。

赏桂花

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

每逢中秋之夜,人们仰望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欢聚一堂,已成为佳节的一种美的享受

相关推荐

  • 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

    中秋节,起源 中秋节是上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在秋分时节,是古老的“祭月节”。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不过由于这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后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农历八月十五日。

    美文欣赏
  • 七绝 · 中秋夜

    中秋夜,十五银盘挂碧空,嫦娥曼妙舞苍穹。天漄游子思乡夜,万语千言化酒中。文/平安

    美文欣赏
  • 遥望明月共此时!中秋夜,一起看诗词里不同的月亮与人生

    中秋夜,中秋夜有人说:中秋节就是吃月饼赏月喽。此言差矣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我们还是要了解下自己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来历一 中国古代皇权社会,皇家对神明有着至高的敬仰。春天祭日,秋天祭月,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亘古不变的礼制。

    美文欣赏
  • 李峤《中秋夜》赏析

    中秋夜,中秋夜——唐李峤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世上的事千差万别,不可能全都一样。正如中秋夜,此处皓月当空,他处却风两交加。

    美文欣赏
  • 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

    美文欣赏
  • 八月十五中秋夜,人间丹桂飘香,月中桂树更令人神往

    中秋夜,唐宋之时,中秋节除赏月之外,还有赏桂也就是观赏桂花的习俗。这一习俗还要从中国人最初对月亮的认识说起。中秋之夜,当那一轮皎洁的月亮冉冉升起,晶莹夺目。古人们仰望深幽苍穹的一轮玉盘,便引起人们各种不同的憧憬、遐思和联想。

    美文欣赏
  • 月明中秋夜

    中秋夜,在山之遥,在海之滨;漠漠旅途,你在前行。月轮高升,皎洁如雪;薄纱遮却几分暗。山不见,水不见,难分城与野。

    美文欣赏
  • 中秋夜(律绝各一首)

    中秋夜,作者:淡淡芬芳中秋夜七绝时光转季沐西风,每到中秋意不同。墙下蛩虫吟曲抒,天边游子借屏陪。团聚举杯方自醉,每逢佳节意徘徊。

    美文欣赏
  • 中秋夜,人间好时节

    中秋夜,图片来自网络又是一年中秋节,明月皎皎中秋夜,万家欢庆夜不眠。不眠夜,人们大都欢欢喜喜,尽管过节方式各异。

    美文欣赏
  • 古往今来,中秋节的习俗有21种之多,你都了解吗?

    中秋节的,中秋晋时亦有中秋赏月之举,不过不太普遍。到了唐代时,将中秋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结合起,使之充满浪漫色彩,玩月之风方才大兴。中秋习俗定型于唐朝初年。中秋节盛行于宋朝。

    美文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