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民族来讲,最为独特的文化符号,莫过于其传统节日了。
我们的「节日」固然不少,而当下最受瞩目的,却尽是诸如情人节、双十一等,或是西方舶来的,或是互联网时代硬生生,被捏造出来的。唯独一些蕴含着我们华夏民族古老文化的传统节日,却被束之于高阁,颇不受人待见。
今日既是中秋节,笔者便不妨梳理一下诸专家、学者们多年来的研究成果,与大家一起,深入去探讨一下,我们似乎都很熟悉,又实在是很「陌生」的中秋节。
中秋节及相关文化的发生与发展
任何一种文化的现象,都不会是无缘无故就发生了的,而是要在根植的底层的文化土壤上,经历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期间又必将融入各种异文化的因子,才最终发生发展起来的。这一过程,一般又都是连续性的,又正因了他的「连续性」,就更增加了我们去认知它的难度了。
比如当我们以达尔文的进化论为工具,尝试着去探讨人类起源的问题时,我们所遇到的最大的问题,首先就是得去厘定一个点,我们方可基于此而能够明确的指出,这个点以后的物种,就不再是类人猿,而是人类了。其实当我们去探讨中秋节起源的问题时,也将遇到同样的问题。
其实中秋节,乃是一个以月亮为中心的节日。
所以,当我们去探讨中秋节的起源问题时,就不得忽略了我们的先人最初与月亮发生了关系时的情形。不用去考证,我们就可以想象的到,那必将会在极为久远的原始社会,究竟要远到距今会有多少年,我们尚还不能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不过,我们可以确信的是,必将会与后世的中秋节的肇始,有着千丝万缕,理不清的关系。我们今天所能够指出的,尚不过是一个梗概而已。
在继续进行下一步探讨之前,我们首先应该去指出那一个点,即是中秋节最终确定了的点,进而将中秋节的演化历程分割为两个阶段,于那个点之前,我们暂将其称之为「中秋节文化」;之后则称之为「中秋节」。
「中秋节文化」,其实是中秋节发生的基础。最早可以上溯到初民的时代,一切与月亮有关的信仰、祭祀,我们皆可称其为「中秋节文化」。
「中秋节」,则是「中秋节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相对成熟时候的产物。其出现的标志,笔者认为应至少具备了三个特征:其一,是实现了从祭祀属性向文化属性的转变;其二,是这种相关的祭祀、或是文化活动有了固定的日期,即八月十五日;其三,则是出现了「中秋节」的称谓,确定了其节日的属性。
以上是笔者所提出的一个分阶段进行论述的脉络。接下来,笔者将从「中秋节文化」这一概念开始讲起。
「中秋节文化」的底层
上文中,我们已然提到,「中秋节文化」是可以追溯到古老的初民时代的。古老到什么时候,我们也说不清楚。当华裔考古人类学家张光直教授在谈论中华文明的起源问题时,曾详细的论述过一个出现在距今大概两万年前的「亚美式萨满教」的意识形态。我们便不妨以这个时间点作为我们进行下一步论述的起点。
以此作为起点的好处有二:
其一,张光直教授认为我们中国文明便是在这一意识形态的底层之上发生的,也就意味着,这一意识形态是当时的先民们普遍具有的共同的意识形态;
其二,张光直教授还将这一意识形态结构为几个基本的组成成分,使我们能够更加清晰的认识到两万年前的初民们的思想意识形态。
在张光直教授的《中国青铜时代》一书中,将「亚美式萨满教」的意识形态厘定为以下几个基本成分:
- 自然的和超自然的各种现象,乃是巫师变形的结果;
- 多层的宇宙观。有时还有四方之神和四土之神,还有统治天界和地界的最高神灵;
- 人和自然世界在本质上是相等的,而不是超脱的;
- 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 自然环境里的所有现象都被具有一种生命力的灵魂赋予生命;
- 人类和动物的灵魂或其本质生命力,一般聚居在骨头里。
张光直教授厘定的以上几个组成成分是从考古所见的诸多「现象」上总结出来的。所以笔者就有理由相信,当我们运用以上张教授提出的经验,去推演初民们的生活状态时,亦是可行的。
也正是因为以上的经验,我们就有理由相信,生活在两万年前的,具有了「亚美式萨满教」的意识形态的先民们,就已经出现了对日、月等自然现象的崇拜了。
同时我们也有理由相信,生活在两万年前的他们,已经将日、月等宇宙中的天体,视作为了「被具有一种生命力的灵魂赋予了生命」的神灵。
「中秋节文化」之初民的崇月活动
吴天明在其《中国神话研究》一书中,进一步指出:蛙和月亮因其「死而复生」的特点,被初民们赋予了生殖神力。这正是古代先民所顶礼膜拜的。 蛙腹的圆瘪与月亮的升落,正是这种「死而复生」的强大生殖力的表现。月神作为女神的形象,就更加重了初民对生殖的崇拜。或许也基于此,才在后世形成了女性对月亮的崇拜,以及会出现「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现象。
(于此处值得笔者一提的是,与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有关月亮的神话不同的是,最早流传的相关神话版本里,捣药的其实不是玉兔,而是蟾蜍。所以我们今天仍可在不少的文学作品中见到,文人骚客们喜欢用玉蟾、蟾宫等代指月宫。)
这是初民们所赋予的他们所崇拜的月亮的文化内涵。这种文化内涵一旦被赋予,单纯的对月亮的自然的崇拜,也就得到了升华,演化出一种带有礼仪性的祭祀活动。
大家有必要知道的是,这时候的先民尚不是以个人、或今天所常见的一夫一妻家庭为最基层的构成单位的,而是部落。我们似乎也可以去猜测,初民们对日月的祭祀,其实是在「巫」的带领下,以部落为单位而进行的群体性的祭祀。
上古时候的颛顼帝,曾进行了一次具有政治色彩的宗教改革。他把天子的职位与巫师的神职集于一身,认为只有天子才可以通天、通神。所以此后包括对日、月等的一切的祭祀活动,也都成为了天子的专属。
正如《礼记》里,「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的记载。这似乎也是我们今日能够见到的,最早的关于对月亮进行的祭祀的记载。
「中秋节文化」之崇月礼制
在进入到帝制封建社会以后的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祭祀依然是被统治者所垄断着的。有史料称,「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也就是说以个人为主体的对月亮的祭祀,是到了晋朝以后的事情。而于此之前,有关汉高祖刘邦的一分诏书和武帝刘彻的祭月活动是颇值得我们注意的。
在公元前二零五年,也就是汉高祖刘邦得天下的第二年,高祖下诏「吾甚重祠而敬祭,今上帝之祭及山川诸神当祠者,各以其时礼祠之如故」,恢复了对日、月、星辰等,进行祭祀的礼制。这似乎是在告诉我们,或许在西汉创立之前的一段时间里,这一传统曾一度被遗弃过;从另一个角度讲,或可说,正是高祖的这一份诏书,确保了这一祭祀传统被后世继承、或延续了下来。
公元前一一零年。汉武帝亲率了十八万骑兵,行程一万八千里,去封禅泰山,祭拜日月。这也似乎是我们今日尚能够见到的,史籍记载中最早、最大规模、最高规格的祭祀日月的活动。其对后世祭月活动的影响,自是可以想象的。
《旧唐书·礼仪志》里说,「汉末丧乱,(祭月的活动)又沦没焉」。
而这一社会现状对于祭祀活动的影响,或许是一把「双刃剑」呢。史籍上所称,祭月活动,开始回归到「寻常百姓家」所发生的晋朝,其原因中是否存在着因汉末动乱,所致使的皇权的衰落,这一因子呢?要说是对「团圆」的渴望,其实还尚早。
从「中秋节文化」到「中秋节」的发轫
在魏晋南北朝的战乱后建立起来的大一统的唐朝,在经历过经历过贞观之治以后,将我们封建时期的古典文明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过的高度。文化繁荣,社会风气开放,同时也滋养出了更多的宫廷文人与学士。此时的赏月、玩月的风气,便是最早从他们中开始兴盛起来的。
在唐诗中,我们也常见有关的诗句,如李太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这一赏月、玩月的风尚,仍不能等同于我们今日所说的「中秋节」,充其量不过是「中秋节文化」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融入了更多的文化因子的体现。
在《唐会要》、《艺文类聚》、《北堂书钞》、《初学记》、《白氏六帖》等文献里,收集了丰富的有关唐代社会的资料。其中提到寒食、上巳、端 午、重阳、中和节等节日与千秋节( 天长节) 、天平地成节、庆成节、庆阳节、寿昌节、嘉会节、乾和节等诸帝诞节,却没有中秋节,便是很好的证明。
尽管如此,于「中秋节」的发轫而言,这一历史时期仍然是极为重要的。西安文理学院的王兰兰老师,就曾进一步的指出,「现代的中秋节,正是发轫于唐代的中后期,特别与玄宗统治时期道教的兴盛有着密切的关系;唐玄宗时的千秋节,对中秋节的形成也有促进作用;安史之乱后,人民对团圆的渴望,则是另一个颇为重要原因」。
笔者的此文旨在理清从「中秋节文化」的底层,到「中秋节」最终确立之间的脉络。所以关于王兰兰老师所提出的「中秋节」发轫的三个因素,就不再展开论述了,又兴趣的朋友可以单独找来研究。
颇值得我们在意一下的是,在安史之乱期间,以及唐后的五代十国时期,军阀们纷争不休,战火不止,以至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流离失所。似乎正是这一背景,使得当中秋节于宋朝时候被最终确定的时候,「团圆」的寓意,是比祭祀的涵义要重要的多的。
「中秋节」的定型
「中秋」一词,最早是见于春秋末年《周礼夏官大司马》,「中秋,教治兵」里的。而其最终与祭月、赏月等的习俗发生关系,却是到了宋代以后的事情。
《太宗纪》上称:「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三公以下献镜及承露盘」,《膳夫录》又说,「汴中秋节食中秋玩月羹」,倘若能够得到最终的确定,当是我们今日可见的,最早的以中秋为节令的记载。
只是也有学者对此提出了强有力的质疑。《太宗纪》的这条记载是有误的。尽管如《中国民俗辞典》、《中国风俗辞典》、《中国民间信仰风俗辞典》等书,都以此为据作为中秋节源于太宗年间的证据。然而我们今日所能见到的《宋史·太宗纪》中,却并不见「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三公以下献镜及承露盘」的记载。
其后再次明确提出「中秋节」的名称的就首推南宋的吴自牧了。非但如此,他还对「中秋节」的节俗进行了极为详尽的介绍。
「八月十五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此际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怡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盖金吾不禁故也。」(据吴自牧,《梦粱录》)
由以上文字,我们已经有足够的理由去说,最迟在南宋的时候,中秋节已经成为全社会各个阶层共同的节日了。甚至于,当中秋节的时候,朝廷都要特意放宽「夜禁」的限制呢。
结语
正所谓佛家所常讲的「世间万物,皆有因果」,任何一种自主发生的文化现象,都将经历一个长期的发生、演化的过程。再回到我们今天所讲的中秋节上来,其文化内涵也会在不断演化的过程中有所变化的。
- 上一篇:关于中秋,这16首诗,字字唯美,句句动情
- 下一篇:中秋节祝福语,简短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