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10 15:17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评论员 江帆
9日,杭州人的朋友圈里被一则“紧急求助”的消息刷屏:杭州一幼儿因腺病毒感染重症肺炎,病情危重,急需曾感染过腺病毒治愈的O型血。消息发出后得到了许多杭城百姓的接力扩散,很快就有符合捐献条件的爱心人士自愿到省血液中心捐献血清。
人人成众,众志成城是人心最美的写照。一个个素未相识的陌生人手拉着手,心连着心,用善举温暖起一座城,将一场意外化险为夷,也让一个家庭免于悲剧。我们清晰地看到,总有来源于陌生人的善良筑起力量的屏障,在这个隆冬时节将我们温暖,让我们望见人间真情常在。
爱心和慈善从来都不是一场个人的百米赛跑,它更像是一场大型的接力赛。有人正承担重责、奋力奔跑,也有人在热身准备、接棒向前,更多的人即使暂时还未上场,也在一旁鼓掌喝彩。赛场之上的每个人都必不可少,只有众人同在,才能将爱心传递得更远,共同营造充满温暖和爱意的社会磁场。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变迁,追梦的人都幸福,助梦的人更伟大,将自己的温暖和力量传递给他人,从来都是一种值得敬佩和发扬的精神。我们浙江人正处于这样的环环相扣,棒棒相传的赛场之上。据统计,全省献血总人次从1998年的6.3万提升到2017年的68.14万,增长9.8倍;无偿捐献全血总量从1998年的12.6吨提升到2017年的192.19吨,增长14.3倍,近7万浙江人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
求助信息发后仅半天时间内就寻到了符合条件的爱人人士,让我们在为这名幼儿感到庆幸的同时更看到:互联网正激发越来越多的群众参与意识和慈善正能量,公众参与社会公益的空间正在被拓宽。
从小朋友画廊”一元钱购画到开学季“一元营养包计划”,再到“捐步公益”,形式多样的网络微公益正不断地丰富着人们参与公益慈善的途径。哪怕微小到朋友圈的一次转发,都是一次温暖他人的爱心奉献。
在浙江,公益也被插上“互联网+”助飞的翅膀。我省在全国首创无偿献血“大数据”,通过互联网、云平台和大数据技术,浙江血液云平台与“志愿中国”平台实现了数据的互联互通。经过无偿献血志愿者本人授权,其献血行为将纳入“志愿中国”的信用平台,献血量可转化为信用积分,为献血志愿者提供创业就业、信贷保险、信用消费等守信激励服务。线上线下的良性互动,正汇聚成一股从指尖传递到心间的爱心暖流。
然而,危机时刻的依赖众人紧急援助并不是长久之策,我们更需构筑起可靠的救助保障。近些年,“血荒”成为高频词,义务献血的人数只占全国人口的0.84%,平均100个人中献血的不足1人。一边是无偿献血者献血积极性不高,一边则是全国各地血库频频告急。探究“血荒”背后的根源在献血制度的信任危机。当献血者无法确信自己捐献的血液会得到合理利用、妥善管理,甚至自己今后的用血需求也未必能得到保障时,出现“血荒”也就不足为奇。
因此,我们再次呼吁,政府应加快改善献血条件,合理规划血站分布,完善血站管理体系。更要让血库的运转对公众公开,接受公众监督。公众爱心,亟须制度保驾护航,否则就是对善意爱心的伤害,也是对公序良俗的挫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