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美文欣赏 > 中庸之道 | 把一切道理都说尽了

中庸之道 | 把一切道理都说尽了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1-29 11:53:38
阅读:

之前,多次说要“封笔”的余秋雨,最近又出新书《中国文化课》,讲述了中国#文化#的古往今来。他谈到中国文化长寿基因之一,在于中国文化讲究#中庸#之道,不走极端,总是用一种有弹性的灰色哲学来解答问题。

在他眼中,如果有的时候路不安全,就要在尽量安全的路上,这是中国的中庸之道的思维。中庸之道保全了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

进退有度的“道”

中庸之道的精神内涵,并非来自于孔子,而是起源于上古时代圣贤的人生智慧,是我们华夏先祖的人生经验。

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极为推崇中庸之道,孔子曾赞叹:“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把“中庸”视为人生至高的品德,作为一个有道德有境界的人,君子应当努力去追求的境界。这个境界就是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 | 把一切道理都说尽了

中庸之道来自中国古代圣贤的人生智慧

中国文化历来是以中和为美。东汉的郑玄认为,“中”指“中和”,“庸”即“用”,“中庸”就是“中和之为用”。

“中”,是指适中,适度,简而言之,就是“恰如其分”,“恰到好处”。 不偏激,不走极端,不浮躁冒进,以中为贵,以和为美,心平气和,和和美美。因此,人生需要掌握好火候,进退有度,这就是中庸之道的人生大智慧。

在余秋雨看来,中庸之道看上去不鲜明,不强烈,说出来的话口号不响亮,句子不漂亮,但是却保全了多数人的生存,也保全了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

《论语》中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把一切道理都说尽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人奉行中庸之道,似乎是中国人的人生宿命和最佳选择。

中庸之道 | 把一切道理都说尽了

中庸之道中的现实主义

奉行“中”道

《中庸》写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中乃行事之法,临事不偏、执两用中,此为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在孔子看来,中庸既是道德修养的境界,又是一般的思维方法论。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中庸”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一般人很难达到。

中庸的方法论及其意义,在于“和”与“中”,这两个概念既有关联也有区别。“和”主指“和谐”及“多样统一”,也正如孔子所讲“和而不同”。

“和”不是“同”,也不是“不同”。“中”是天下最重大的根本,“和”是天下通行的道路。“和”是人生实践中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它具有通过实践追求以使现实与理想统一的意味。

“中庸”具有普遍的方法论的意义。吸纳了天地自然对立调和、互动互补的原则,并以之调和人类自身与天地、与万物的关系,达到中和的境地,使天地万物与人正常地发展。

中庸之道又是人间之道,在思想方法上,尊重客观事实,反对主观偏执。在复杂事务中,我们如学会了中庸的方法论与境界论,就有了大智慧,就可以坦然对待。

中庸之道 | 把一切道理都说尽了

中国文化中庸之道深入人心

行于大道的“中庸”

“实际上,大部分人对于传统文化存在误解。”余秋雨这样认为。

也有人指责中庸思想,没有原则,和稀泥,教会人们明哲保身,让人们不思进取。

事实上,历史证明,在无数次的灾难之中,中华民族能保持一条完整的文化发展脉络,而没有断裂,仍然保持了大文化格局,这有赖于儒家文化对政治、社会的稳定作用,也有赖于中庸之道中的现实主义的、理性主义的思维方法和人生智慧,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事方式产生的深远影响。

每个中国人都知道,物极必反,可见其深入人心。从“老子”的道义到“孔子”的中庸,讲究中庸之道,都是不走极端,防范极端,摒弃一切极端主义。这使中国文化极具弹性,不追牛角尖,不进死胡同,在时间上待以选择,在空间上行于大道,续成中国文化长寿之基因。

相关推荐

  • 中庸之道 | 把一切道理都说尽了

    中庸之道,之前,多次说要“封笔”的余秋雨,最近又出新书《中国文化课》,讲述了中国#文化#的古往今来。他谈到中国文化长寿基因之一,在于中国文化讲究#中庸#之道,不走极端,总是用一种有弹性的灰色哲学来解答问题。在他眼中,如果有的时候路不安全,就要在尽量安全的路上,这是中国的中庸之道的思维。

    美文欣赏
  • 何为中庸之道,为什么中庸能被中国人推行千年,看完这个你就懂了

    中庸之道,解释:待人处世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矣,其至矣乎!”最通俗的说法:不偏向;2、不过度.

    美文欣赏
  • 《中庸》全文及注释

    中庸全文及译文,《中庸》全文及注释第一章 中和是天下的根本【原文】天命之谓性(1),性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3)。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

    美文欣赏
  • 古文品读┃后汉书:今不虑前事之失,复循覆车之轨。

    后汉书,《后汉书•窦武列传》【释义】今日不记得以前的失误,就会又走上翻车的旧路。【出处】《后汉书•臧宫传》【释义】传闻的事情,大多数都是不真实的。

    诗词赏析
  • 「博览」读书哪有什么秘诀

    王充博览,闲读马南邨的《燕山夜话》,嘘唏慨叹之余,发现书中有不少读书方法与勤读故事。南宋陈善在《扪虱新话》一书中写道:“读书须知出入法。

    文章阅读
  • 国学精粹《中庸》连载之十五(全33篇)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中庸全文及译文,《中庸》作者:孔伋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

    美文欣赏
  • 南怀瑾先生:这四句名言可以代表中国文化的中心思想

    南怀谨,宋朝了不起的名儒范仲淹,在他《岳阳楼记》中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脍炙人口的名句,流传万古。后世青年,有人把这两句作为读书做人的目的,且以济世救人为己任。就他的这两句话而言,已经属于“立言”的大事了。

    佳句赏析
  • 没有这几个经历成就不了大事——南师南怀瑾

    南怀谨,摘自佛弟子网————《孟子与尽心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磨炼孟子说明一个道理,也成为现在众所周知的千古名言了。

    佳句赏析
  • 南怀瑾先生讲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

    南怀谨,《华手经》偈云:汝等观是心,念念常生灭;如幻无所有,而能得大报。严重的问题来了,这可以说是因果报应的哲学问题。真正的佛法讲一切果报是唯心所造,无主宰、非自然,每一位众生都是唯心,心物一元的心。

    佳句赏析
  • 谈南怀瑾:何以被推为“大师”的同时,有那么多人骂他是学术骗子?

    南怀谨,百年诞辰——身后子孙也留下第一鸡毛的官司不然,你骂的可能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你完全懵逼的“世界”。

    佳句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