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放上标题中的问题的答案:(1)《诗经》“杂佩以问之”,问的意思是“馈赠”;(2)古婚姻“问名”中,“问”是指的下聘礼。详情请看加粗处,无兴趣内容可忽略。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今天是第162课,专讲《说文解字》“口”部汉字中的一个汉字:问。详情如下:
问。读wèn。《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问,讯也。从口,门声。”形声字。“问”字在现代汉语201部部首检字法中归“门”部,检字时注意。问的小篆写法如图:
问的本义是问讯、询问。问的字形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但意义不明。金文和战国印文中用作人名,均不用于本义。各种典籍中开始出现问的本义,比如《论语.泰伯》:“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这是曾子的一句话,大意是:有才能的向没有才能的求教、询问,知识多的向知识少的求教、询问。即求学要谦逊。
再比如《史记.项羽本纪》:“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再比如陶渊明《桃花源诗并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用的都是“问”字的本义。
本义之外,“问”还有很多用法,举常用的说一说:
1、论难;探讨。《易.乾》:“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孔颖达疏:“问以辩之者,学有未了,列详问其事,以辩决于疑也。”《礼记.学记》有:“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孔颖达疏:“问,谓论难也。”再比如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中有“我问养树得养人术”即从探讨、研究种树得到了治民的方法。
2、考察;过问。《诗经.小雅.节南山》:“弗问弗仕,勿罔君子。”郑玄笺注称:“不问而察之,则下发末罔其上矣。”指(太师尹氏)对于人才不问又不用,欺骗好人实在不该。再比如《汉书.韩延寿传》:“望之自奏:‘职在总领天下,闻事不敢不问。’”再比如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七论文人相轻》:“不问青红皂白,各打屁股五百完事。”其中的“问”,全部用的都是这个意思。
3、审讯(罪犯)。比如审问;问案。比如《诗经.鲁颂.泮水》:“淑问如皋陶,在泮献囚。”郑玄笺称:“善听狱之吏如皋陶者。”法官善审如皋陶,泮宫献上阶下囚。再比如:《汉书.翟方进传》:“会丞相宣有事与方进相连,上使五二千石杂问丞相、御史。颜师古注说:“大臣狱重,故以秩二千石五人诘责之。”这段话的大意是:适逢丞相薛宣有事与方进相关联,皇上派了二千石五人共同审问丞相、御史。
又引申为判决。比如《红楼梦》第一百零三回:“后来听见你兄弟问了死罪,他虽哭了一场,以后倒擦胭抹粉的起来。”这是通过薛姨妈的几句话描写夏金桂的为人。
4、责问;追究。比如《左传.僖公四年》:“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昭王南征到楚国而没有回去,我为此而来责问。再比如柳宗元的《童区寄传》:“汉官以为己利,苟得僮,恣所为不问。”汉族官吏利用这种恶习为自己谋利,只要能得到僮仆,他们就放纵而不加追究。
5、打听;寻访。《礼记.曲礼上》:“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竟,通境,这段话大意是:到一个地方,就要打听那里的禁忌;到一个国家,就要打听那里的民俗;到陌生人家里,就要打听人家的忌讳。再比如陶渊明《桃花源诗并记》:“后遂无问津者。”到了后来就没有人再来寻访(桃花源)了。
6、中医术语。四诊法(望、闻、问、切)之一。就是询问病人的自觉症状和既往病史等。
7、周代诸侯国间的一种相互访问的礼节。《诗经.大雅.绵》:“肆不殄厥愠,亦不殒厥问”。郑玄笺称:“小聘曰问。”孔颖达疏称:“《王制》注云:‘小聘使大夫,大聘使卿。’彼对文耳,散则聘、问通。”狄人的怒气虽然没有消解,正常的互访也没有中断。问,指的是较低层级的外交礼节。《周礼.秋官.大行人》说得更清楚些:“凡诸侯之邦交,岁相问也,殷相聘也,世相朝也。”聘、问、朝,是级别不同、作用不同的外交访问礼节。
8、馈赠。《广雅.释诂三》:“问,遣也。”《诗经.郑风.女曰鸡鸣》:“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道你的柔顺,因此馈赠你杂佩。问的这个用法相对其他用法来说比较特别,需要特别注意。又比如《左传.僖公十年》:“若重问以召之,臣出晋君,君纳重耳,蔑不济矣。”用的也是馈赠的意思。大意是:如果用重礼对他们表示问候而后召请他们,下臣赶走晋国国君,重耳回国即位,就没有不成功的。
9、慰问;探望。比如:问安;问好。
10、旧时订婚,男方向女方下聘礼。源于古“纳采”、“问名”的礼节。《谷梁传.庄公二十二年》:“礼有纳采,有问名,有纳徵,有告期。”旧时的婚姻,有一套完整的定亲成亲程序。问,指的是下聘礼。《太平广记》卷四百二十九引《河东记》称:“颇有过客,以锦为问,某先不忍别,未许。”又比如王实甫《西厢记》:“又不曾执羔雁邀媒,献币帛问肯”其中的问,都是指的下聘礼这件事。所以,在古婚姻“六礼”程序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中,“问名”这个过程,发展到后来可不是简单地询问女方的姓名和生辰八字那样简单,还需要有聘礼才行,想想也是,要不凭什么“问”呢?
11、用作介词。表示方向、对象,相当于“向”。比如杜甫的诗《入宅三首》之二:“相看多使者,一一问函关。”再比如马致远的《汉宫秋》第一折:“不想使臣毛延寿,问妾身索要金银”。现代汉语中,这个用法还有,比如:问张三借钱。
12、通“闻”,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屯部》:“问,假借为闻。”通假之时,问取所通字“闻”字字义,相对用法较多,不一一罗列。
此外,问还用作姓氏,《广韵》有载。
(【说文解字】之162,部分图片引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