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俞伯牙与钟子期的
思考
作者:田岫由
春秋时期音乐家俞伯牙善鼓琴,只有钟子期一人善听。钟子期死,俞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他们创造了“高山流水”这个美丽的词语喻“知音”,从而“高山流水”成为人们心灵中最美的音乐!
如果您是一个鉴赏家,您认为俞伯牙与钟子期,谁更伟大?
中国传统文化“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说的是好马常有,只有伯乐这个人才会相。“慧眼识英才”,说的是人才者才识人才。识人才者更伟大。只有钟子期才听得懂俞伯牙的琴声,钟子期更伟大。
只有一个钟子期,是人间的悲哀。如果能有第二个、第三个、更多的钟子期,俞伯牙的琴声不是能让更多的人得到美的享受,从而陶冶情操,人生更有意义吗?!人们还是仰天长叹“人生路漫漫,知音最难觅”!
但我不以为然?我的一生时时处处有知音?!
要知道音乐文学紧相联,以“诗与文”为主体的文学是音乐之先导。每一首歌总是先有词后谱曲,作曲家是根据词的内容而表现内容。演唱者与欣赏者受其歌曲的影响首先是词的内容,曲的旋律是辅助表现。因此文学备关重要。
现代文学“立杆见影”的是“散文”。现代生活节奏之快,人们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去读长篇小说。“散文”包罗万象,各择其所,美不胜收。
《重庆晚报》很多读者青睐“夜雨”专栏那各种各样的散文,发现生活角落的美丽……
一个重要的话题提上来了,“散文”和一切文章一样,都是表现情感情理哲理的文学。其写作与阅读都是一个“情”字。作者所反映的生活内容与现实意义,不局限于所描写的对象,也就是不限于形象所借以塑造的素材。这对象,这素材,只是具体的感性事物;而”景物无自主,为情所化”这景物,只是描写对象或素材;这情,才是文章的精英与灵魂。只有读者的慧眼与灵犀,才能听得到作者与读者两颗心灵跳动的声音;当一种心与心共鸣而发出的旋律奏响时,相互的心灵浸润其中,习得一种温情的通透,原本覆盖着的蒙尘随之被荡涤得没有了影踪,人生旅途因之鲜花缤纷、生机盎然……
这种“听得到”与“共鸣”就是“知音”,我一生时时处处有“知音”就是这么回事儿。而今我一个八十老翁,不懂“智能”而没用其手机,我献给“僰俗”的拙笔都是打字店给打而发,不便与读者见面互动。侧边有人阅读而给我看看,我看到了“知音”,而且不只其一,我信会有更多……
在这“换了人间”的美好社会,“僰俗”的作者读者朋友们能青睐写作和阅读,与“物欲横流”挑战,这种价值取向将创造作者与读者快乐人生;这种“正能量”是实现中国梦路上一首美丽动听之歌!
- 上一篇:钟子期传记
- 下一篇:书法诗联,余长青隶书,这字功夫很深——众鸟高飞尽,孤云都去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