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中,无数仁人志士告别父母,远离亲人,走向战场。在紧张的工作与严酷的战斗间隙,他们将对亲人的思念和嘱托付诸笔端,写就一封封充满亲情、激情与爱情的家书。这些家书或柔情似水,或豪情勃发,是革命者与亲人间的心灵交流,承载着战火的记忆,诉说着崇高的革命理想和对亲人无尽的思念。
这些家书,不仅是一封封感人至深的书信,也是一段段刻骨铭心的记忆,她穿越时空,向人们述说着人间大爱,传递着革命大义,让我们感受到深沉、浓厚的家国情怀。
今天,CQDK全媒体在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推出“传承红色基因 ·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红色家书经典诵读系列作品——
中国故事100部
之
《穿越时空的述说——红色家书经典诵读》
一个共产党员应当什么都知,
什么都能,什么都学,什么都干……
——徐特立致徐乾的信
(向上滑动启阅)
徐乾:
你只算是半布尔什维克,真正的布尔什维克还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我时刻感到你难接受真正有益于你的批评。由于你的周围的人有些比你弱,你就不知不觉降低自己应有水平。我是全面关心你的,主要是你的身体和学问。不只是希望你读书,即是不拿书本只要每日有十分钟与好学的人接近,耳朵中也能听一些。你看书的能力还极弱,我想帮助你找不到机会,是非常奇怪。
你的自信力强是对的,但过强至于不接受批评,前途是暗淡的。接近一切人,不放弃一切,对落后也给帮助是对的,但还要把自己提高一步,才能提高工作效能。
一个共产党员应当什么都知,什么都能,什么都学,什么都干,什么人都交,什么生活都过得下去。在革命的复杂艰难困苦中,这种无条件的工作态度、无条件的生活方式是必要的。革命的另一相反方面是严格地选择,毫不妥协和动摇,把握原则。如果没有自己的终身志愿,忘记了自己的政治立场,在意识上无中心思想,在学习上无最后的目的,在工作上无专门技能,广交无基本群众,无得力干部,无崇拜的革命导师,肯干而无策略路线,无工作方法,只凭主观经验而无原则,而不了解情况,那么前面的一切都成为无效了。
……这里我把几点意见再写给你,请你仔细想一次。我看你还是没有做党员的整个计划,只是看见眼前,抓不到做人的中心。我经常对你留心的只有两个问题:
一是养病。养病第一是休息和饮食,你对于这两项一点没有注意。你自己反省一次看是否应该改正。今天一个整天没有休息,并且把吃中餐也放弃了。不止今日如此,素来如此。
二、你对于政治全不注意,所注意的只是工作。这样下去,将来只是一个事务主义者。昨天毛主席与记者谈话,载在今天报上,我估计你是不能真正了解的,我也无法和你谈。近来有些重要问题我圈下交给你看,你都没有好好的看。忙到这样,只能说你是一个事务主义者。我和你一谈你就要哭,更使我难以向你说话。
三、你的工作无论如何要解放一部分。你如果想通了我再提办法。合作社的工作不是非如此忙不可的。
我所提的都是你的终身问题,应该抽一时间和我谈。
特立
1946年6月13日
背
家书
景
徐特立(1877—1968),湖南长沙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南昌起义,随后在中央苏区工作。1934年参加长征,在延安时从事教育宣传事业,1949年在全国政协第一次会议上被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1954又被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在党的第七次和第八次代表大会上都当选为中央委员。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了执政党,徐特立最关注的事之一,就是如何保持党的优良作风。他认为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人,一名党的高级干部,应该时刻不忘保持党的优良作风,特别是保持“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的工作作风。
进京后,他特意写过一篇题为《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的文章。他在文章中说:“‘实事求是’一语说起来十分简单,做起来难于登天。”他深有感触地说:“在年高、位高、学高、‘功高’的四种高人面前,则‘自以为是’四字,就是第一等的障碍物。首先就障碍了自己前进(即障碍着‘实事求是’),不接受他人的批评,不愿意暴露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主要是害怕丢脸——以被人批评,被人指责的耻辱,反不以‘自以为是’为耻辱。”
1938年9月徐特立和毛泽东在延安合影
1950年11月6日,毛泽东应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长周世钊之请,为一师题了“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的题词之后,曾对徐特立说:“徐老,你是第一师范的老师,也为第一师范写几句话吧!”徐特立以通过给周世钊写信的形式,提出把“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这九个字,作为第一师范学校的校风。
进城后,徐特立始终保持着革命战争年代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他认为,生活过得俭朴一些,将有助于保持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坚定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所以,他对生活方面的要求极其简单。
他戴的一顶灰布军帽,连后沿都磨破了,穿的灰布衣服,已经洗得发白,一件旧棉衣,后勤部门几次催他更换新的,他总不答应。为了工作需要,女儿徐乾为他做了一套毛料衣服,添置了一双皮鞋,他平时不穿,只是在接待外宾和参加宴会时才穿,回到家里马上换下。一双袜子,补了又补,还舍不得扔掉。
细微之处见真章。生活中的细节,虽然看起来不起眼,但却真实、真切地展现着一个人的品质。这些生活的细节,充分展示了徐特立这位革命老人熠熠的光辉人生……
徐乾,原名刘萃英,1933年与徐特立的小儿子徐厚本结婚。1936年生下女儿徐禹强。1938年,徐厚本染病,医治无效去世,刘萃英在医院因一时伤心过度,不慎摔伤,从此落下头疼症。面对这种情况,承受着老年丧子之痛的徐特立强忍着内心的悲痛,悉心关心、指导儿媳刘萃英的成长,将其收为干女并改名徐乾,使她从一个仅有初小文化的农村妇女成长为一名心胸豁达、作风朴实、对事业忠心耿耿的革命干部。 | 注释 |
0
来源:七一网
CQDK全媒体中心视听部创制
- 上一篇:历史上隋炀帝与朱贵儿是什么关系?
- 下一篇:古代同性恋竟是一种上层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