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美文欣赏 > 太守、刺史、州牧——汉末诸侯的前世今生

太守、刺史、州牧——汉末诸侯的前世今生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1-15 21:18:40
阅读:

且说袁绍在河北扯起讨伐董卓的大旗,天下英雄纷纷响应,引兵西向,在酸枣公推袁绍为盟主。

所谓诸侯,只是个代称,并非严格意义上的诸侯。

实际上他们是些什么人呢?主要有三种:太守、刺史和州牧。

三者有何区别?相互之间又有何关联?

太守、刺史、州牧——汉末诸侯的前世今生

其一、太守

太守就是省长。

秦始皇统一中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设郡守以治其民。

汉朝沿袭秦制。汉景帝年间,更郡守之名为太守。

秦汉的太守,俸禄皆为二千石。二千石也就是那时候省部级干部的统称。

太守、刺史、州牧——汉末诸侯的前世今生

怎么样,看到“二千石”了吧?

太守的职权,不消说,是很大的。

一郡的人事、财政、行政、司法等事务,基本上都是太守说了算。

而且,东汉的太守比西汉的太守权力更大。

那是因为东汉中后期,为了应付各地农民起义和少数民族入侵,常常赋予太守领兵征讨之权。

久而久之,太守便演变成了割据一方的军阀。

其二、刺史

刺史原本是监察官员。

汉朝建立之初,曾在各郡设立监察御史,负责监察官员过失,考核官员政绩。

但是汉文帝当政之后,发现这些监察御史长期驻在地方,屁股指挥脑袋,实际上没有起到监察的作用,于是“遣丞相史出刺”,也就是派丞相史到各地行使监督职能。

丞相史是丞相的属官,编制二十人,俸禄四百石,不及一个县长高,最多是个副处级干部。以位卑者监督位高者,其用意在于防止监督者权力过大,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到了汉武帝时期,将天下各郡分为十三州,每州委派一名刺史进行监督。

太守、刺史、州牧——汉末诸侯的前世今生

汉武帝,一位给中国留下诸多政治遗产的皇帝

十三州刺史的顶头上司,便是当时的中纪委副书记——朝廷的御史中丞

御史中丞的俸禄为千石,刺史俸禄六百石。

但是,二千石的郡守也得老老实实接受刺史的监督,其他官员就更不用说了。

纪委的权力,在汉武帝手里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对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来说,汉武帝的这一套做法,无疑是相当有效的。

然而,到了东汉中后期,刺史的权力也开始失控了。

主要原因是,为了镇压起义和抵抗入侵,刺史也被赋予了兵权。

太守的兵权仅限于一郡之内,刺史的兵权则覆盖一州数郡。

所以,当刺史也由朝廷命官向地方军阀转化的时候,他们手里掌握的部队,往往比太守多。

刺史实际上也由纪委干部变成了地方的军政一把手。

当然,从俸禄上讲,他们始终只是六百石的官员,也就是正处到副厅之间吧。

其三、州牧

早在西汉年间,就有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以六百石的刺史监督二千石的太守,合适吗?

汉成帝认为不太合适,于是改刺史为州牧,俸禄真二千石,排位于朝廷九卿之后。

所谓真二千石,月收入谷物一百五十斛,一年实发一千八百石。相比一年实发一千四百四十石的二千石,级别当然要更高一些。

更重要的是,州牧的牧字,最早见于《尚书》。在上古虞舜时期,牧是天下十二州的管理者。

从字面上理解,州牧已经不是纪委干部,而是名正言顺的州长了。

东汉建立后,汉光武帝刘秀显然认为州牧的权力过大,又改州牧为刺史。

太守、刺史、州牧——汉末诸侯的前世今生

刘焉,汉末置牧的倡导者,也是受益者

到了汉灵帝年间,太常刘焉上书皇帝,认为时局不稳,刺史位卑威轻,不足以镇守四方,建议废史置牧,派宗室重臣出任州牧。

汉灵帝听从了刘焉的建议,一下子任命了三个州牧:太常刘焉为益州牧,太仆黄琬为豫州牧,宗正刘虞为幽州牧。

这三个人原来都是九卿,俸禄中二千石,年实际收入二千一百六十石。担任州牧之后,仍然享受中二千石的待遇,更加体现了州牧的权威。

回过头再来看《后汉书》中关于袁绍起兵的这段记载:

“初平元年,绍遂以渤海起兵,以从弟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河内太守王匡、山阳太守袁遗、东郡太守桥瑁,济北国相鲍信等同时俱起,众各数万。”

从这份名单的排列也可以看出,州牧的地位高于刺史,刺史的地位高于太守。当然,作为割据一方的军阀,谁的枪杆子硬谁就是老大,这个排名很快就会被打破,也只能算作是立此存照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