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美文欣赏 > 周武王曾两次会师于孟津关,其军事地位不言而喻

周武王曾两次会师于孟津关,其军事地位不言而喻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1-15 19:45:45
阅读:

本文系作者绿纱独家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东汉张衡在其名著《东京赋》中,有“盟津达其后,大谷通其前”之句,这里所说的“盟津”,即指孟津关。孟津关在河南省孟津县东北,孟县西南。相传周武王伐纣时,在此会盟并渡河,故一名盟津。周武王曾两次会师于孟津关。第一次是武王九年,周武王亲率大军东进,观兵于孟津,当时有800诸侯率兵前来相会。他们一致主张即刻向商王朝进攻,但武王以为条件尚不成熟,没有发兵进攻。又隔了两年;武王认为条件成熟,就遍告诸侯:“殷有重罪,不可不伐”。亲率戎车300乘,虎责3000人,甲士40000余人,沿渭水、黄河向东进发。十二月,大会诸侯于孟津。全军渡过黄河后,即向商的都城朝歌进发。

周武王曾两次会师于孟津关,其军事地位不言而喻

周武王进军朝歌

次年二月周军进至离朝歌35公里的牧野附近与纣王的军队相遇,一举击溃商军。纣王自焚身亡,商朝政权遂被推翻。东汉置关于此,为洛阳周围八关之一。西晋杜予曾在此造舟为梁建河桥。孟津关之所以重要,因为它是洛阳北方之门户。在中国历史上,有这样的说法,长安四塞之国,利于守;开封四通五达之郊,利于战;洛阳守不如长安,战不如开封。而不得洛阳则长安、开封无以为重。故洛阳自古号为天下咽喉,而孟津关又为洛阳天造之险。据不完全统计,从东汉,历隋唐,至五代,到元初,在孟津关进行的较大战斗约20次之多。河桥曾5次被烧毁,1次被切断,这些频繁的战争,多是为争夺洛阳。

周武王曾两次会师于孟津关,其军事地位不言而喻

孟津关

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迁都洛阳后,为了控制孟津渡口,加强洛阳北面的防守,又在黄河南北两岸及河中沙洲上修筑三城,即北中城、中禅城和南城,合称为“河阳三城”。北城,南临大河长桥天险;南城三面临河,屹立水滨;中禅城,表里二城,居中之撑,南北相望,左右相顾,东魏曾置河阳关于此。黄河分流贯于三城之间。“河阳三城”自北魏以后,常为军事重镇。北魏曾在北城置北中郎府领兵成守,北齐在此置行台,北周改为河阳镇,唐建中以后为河阳三城节度使治所。

周武王曾两次会师于孟津关,其军事地位不言而喻

孟津渡口

唐安史之乱时,唐将李光弼曾固守河阳三城,屡挫强敌,使叛军不敢西进。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滑汴节度使许叔冀投降叛军,叛将史思明乘势向西发展,将通洛阳。唐兵马副元帅李光弼率领部队开进洛阳,因洛阳没有储备粮食,部队又少,难以防守,就转移到孟津关的河阳三城防御。双方在这里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十月,叛军攻城,唐军在中禅城西大破叛军5000余众,斩首千余级,生擒500余人,淹死者大半。这时唐军守城部队2万人,只有10天的粮食了。李光弼令部将李抱玉率军守南城,叛军攻城又遭严重损失。叛军元帅周挚乃率军退走,再集中兵力进攻中弹城。

周武王曾两次会师于孟津关,其军事地位不言而喻

唐将李光弼曾固守河阳三城

李光弼亲自率领部队防守中弹城,在城外置栅,栅外大掘壕堑,深、宽各两丈;令荔非元礼率精锐部队电于羊马城,以拒叛军。叛军直逼其城,督兵填城下的壕堑。三面各填8条通路,对着通路破开栅栏,各置一门。荔非元礼等到栅开,率领部队出战,击退叛军。接着周挚又率军攻打北城。李光弼急速率领部队进入北城,登上城楼了望,发现城西北角和东南角是叛军攻击的重点,就命郝玉向西北角、论惟贞向东南角出击。击败叛军,歼敌1万多,俘敌8千余,缴获军资器械数万,活捉叛军元帅周挚、大将徐璜玉、李秦援,安太清只身逃跑。

周武王曾两次会师于孟津关,其军事地位不言而喻

这时,史思明尚不知周挚等战败被擒,还在攻打南城。唐军驱赶着俘虏临河给他看,他这才大吃一惊,停止攻城,转入防御。这次战争叛军虽进入洛阳,但南不出百里,西不越京畿,全赖李光守卫河阳之力。自古以来,孟津关的得失,关系到洛阳的安危。历代欲保洛阳,都设重兵防守孟津关。这足以说明其地位的重要。现在,孟津和孟县间已修建了我国最长的“洛阳黄河公路大桥”,有67孔,68个墩台,桥面宽11米,其中行车道9米。焦枝铁路也经过这里,并建有铁路大桥。二桥犹如飞虹并驰,横跨黄河之上,行人车辆通行无阻,十分壮观。如今的孟津关,在军事上仍占有重要的位置。

参考资料

《唐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