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美文欣赏 > 朱光潜 | 像个大人一样生存,像个孩子一样生活

朱光潜 | 像个大人一样生存,像个孩子一样生活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1-13 23:40:40
阅读:

“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柴静写过一篇评朱光潜的文章,也表述过相同的观点。她引用了朱光潜讲过的一个故事。“有人说和自己的妹妹在一个家庭里生活了二十多年,但一直到两人的母亲临死的一刻,他才‘看见’了她”。知道和看见,是两回事。我们都知道美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发现美的足迹。

这也是美学大师朱光潜一生探寻的命题。

以下内容选自《朱光潜“美好人生”书系》之《谈美:像个孩子》

有几件事实我觉得很有趣味, 不知道你有同感没有?

我的寓所后面有一条小河通莱茵河,我在晚间常到那里散步一次,走成了习惯。我总是沿东岸去,过桥沿西岸回来。走东岸时我觉得西岸的景物比东岸的美;走西岸时适得其反,东岸的景物又比西岸的美。

对岸的草木房屋固然比这边的美,但是它们又不如河里的倒影。同是一棵树,看它的正身本极平凡,看它的倒影却带有几分另一世界的色彩。我平时又欢喜看烟雾朦胧的远树,大雪笼盖的世界和更深夜静的月景。本来是习见不以为奇的东西,让雾、 雪、 月盖上一层白纱,便见得很美丽。

朱光潜 | 像个大人一样生存,像个孩子一样生活

《像个孩子:谈美》

北方人初看到西湖,平原人初看到峨眉,虽然审美力薄弱的村夫, 也惊讶于它们的奇景;但在生长在西湖或峨眉的人除了以居近名胜自豪以外,心里往往觉得西湖和峨眉实在不过如此。

新奇的地方都比熟悉的地方美,东方人初到西方,或是西方人初到东方,都往往觉得面前景物件件值得玩味。本地人自以为不合时尚的服装和举动,在外方人看,却往往有一种美的意味。

古董癖也是很奇怪的。一个周朝的铜鼎或是一个汉朝的瓦瓶在当时也不过是盛酒盛肉的日常用具,在现在却变成很稀有的艺术品。固然有些好古董的人是贪它值钱,但是觉得古董实在可玩味的人却不少。

我到外国人家去时,主人常欢喜拿一点中国东西给我看。这总不外瓷罗汉、蟒袍、渔樵耕读图之类的装饰品,我看到每每觉得羞涩,而主人却诚心诚意地夸奖它们好看。

朱光潜 | 像个大人一样生存,像个孩子一样生活

《谈美书简:为美虚度时光》

田人常羡慕读书人,读书人也常羡慕种田人。竹篱瓜架旁的黄粱浊酒和朱门大厦中的山珍海鲜,在旁观者所看出来的滋味都比当局者亲口尝出来的好。

读陶渊明的诗,我们常觉到农人的生活真是理想的生活,可是农人自己在烈日寒风之中耕作时所尝到的况味,绝不似陶渊明所描写的那样闲逸。

人常是不满意自己的境遇而羡慕他人的境遇,所以俗语说:“家花不比野花香。”人对于现在和过去的态度也有同样的分别。本来是很酸辛的遭遇到后来往往变成很甜美的回忆。

我小时在乡下住,早晨看到的是那几座茅屋,几畦田,几排青山,晚上看到的也还是那几座茅屋,几畦田,几排青山,觉得它们真是单调无味,现在回忆起来,却不免有些留恋。

朱光潜 | 像个大人一样生存,像个孩子一样生活

《像个孩子:谈美》

这些经验你一定也注意到的。它们是什么缘故呢?

这全是观点和态度的差别。看倒影,看过去,看旁人的境遇,看稀奇的景物,都好比站在陆地上远看海雾,不受实际的切身的利害牵绊,能安闲自在地玩味目前美妙的景致。看正身,看现在,看自己的境遇,看习见的景物,都好比乘海船遇着海雾,只知它妨碍呼吸,只嫌它耽误程期,预兆危险,没有心思去玩味它的美妙。

持实用的态度看事物,它们都只是实际生活的工具或障碍物,都只能引起欲念或嫌恶。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它们本身的形象。总而言之,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好的人生不着急》

再就上面的实例说,树的倒影何以比正身美呢?它的正身是实用世界中的一片段,它和人发生过许多实用的关系。人一看见它,不免想到它在实用上的意义,发生许多实际生活的联想。它是避风息凉的或是架屋烧火的东西。在散步时我们没有这些需要, 所以就觉得它没有趣味。

倒影是隔着一个世界的,是幻境的,是与实际人生无直接关联的。我们一看到它,就立刻注意到它的轮廓线纹和颜色,好比看一幅图画一样。这是形象的直觉,所以是美感的经验。 总而言之,正身和实际人生没有距离,倒影和实际人生有距离,美的差别即起于此。

《谈修养:草木闲心岁月长》

同理,游历新境时最容易见出事物的美。习见的环境都已变成实用的工具。比如我久住在一个城市里面,出门看见一条街就想到朝某方向走是某家酒店,朝某方向走是某家银行;看见了一座房子就想到它是某个朋友的住宅,或是某个总长的衙门。这样的“由盘而之钟”,我的注意力就迁到旁的事物上去,不能专心致志地看这条街或是这座房子究竟像个什么样子。

在崭新的环境中,我还没有认识事物的实用的意义,事物还没有变成实用的工具,一条街还只是一条街而不是到某银行或某酒店的指路标,一座房子还只是某颜色某线形的组合而不是私家住宅或是总长衙门,所以我能见出它们本身的美。

《谈修养:草木闲心岁月长》

一件本来惹人嫌恶的事情,如果你把它推远一点看,往往可以成为很美的意象。卓文君不守寡,私奔司马相如,陪他当垆卖酒。我们现在把这段情史传为佳话。我们读李长吉的“长卿怀茂陵,绿草垂石井,弹琴看文君,春风吹鬓影”几句诗,觉得它是多么优美的一幅画!但是在当时人看,卓文君失节却是一件秽行丑迹。

袁子才尝刻一方“钱塘苏小是乡亲”的印,看他的口吻是多么自豪!但是钱塘苏小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伟人?她原来不过是南朝的一个妓女。和这个妓女同时的人谁肯攀她做“乡亲”呢?当时的人受实际问题的牵绊,不能把这些人物的行为从极繁复的社会信仰和利害观念的圈套中划出来,当作美丽的意象来观赏。我们在时过境迁之后,不受当时的实际问题的牵绊,所以能把它们当作有趣的故事来谈。它们在当时和实际人生的距离太近,到现在则和实际人生距离较远了,好比经过一些年代的老酒,已失去它的原来的辣性,只留下纯淡的滋味。

《谈美书简:为美虚度时光》

一般人迫于实际生活的需要,都把利害认得太真,不能站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人生世相, 于是这丰富华严的世界,除了可效用于饮食男女的营求之外,便无其他意义。他们一看到瓜就想它是可以摘来吃的,一看到漂亮的女子就起性欲的冲动。他们完全是占有欲的奴隶。花长在园里何尝不可以供欣赏?他们却欢喜把它摘下来挂在自己的襟上或是插在自己的瓶里。

一个海边的农夫逢人称赞他的门前海景时,便很羞涩地回过头来指着屋后一园菜说:“门前虽没有什么可看的,屋后这一园菜却还不差。”许多人如果不知道周鼎汉瓶是很值钱的古董,我相信他们宁愿要一个不易打烂的铁锅或瓷罐,也不愿要那些不能煮饭藏菜的破铜破铁。这些人都是不能在艺术品或自然美和实际人生之中维持一种适当的距离。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好的人生不着急》

艺术家和审美者的本领就在能不让屋后的一园菜压倒门前的海景,不拿盛酒盛菜的标准去估定周鼎汉瓶的价值,不把一条街当作到某酒店和某银行去的指路标。他们能跳开利害的圈套,只聚精会神地观赏事物本身的形象。他们知道在美的事物和实际人生之中维持一种适当的距离。

我说“距离”时总不忘冠上“适当的”三个字,这是要注意的。“距离”可以太过,可以不及。艺术一方面要能使人从实际生活牵绊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也要使人能了解,能欣赏,“距离”不及,容易使人回到实用世界,距离太远,又容易使人无法了解欣赏。这个道理可以拿一个浅例来说明。

王渔洋的《秋柳诗》中有两句说:“相逢南雁皆愁侣,好语西乌莫夜飞。”在不知这诗的历史的人看来,这两句诗是漫无意义的,这就是说,它的距离太远,读者不能了解它,所以无法欣赏它。

《秋柳诗》原来是悼明亡的,“南雁”是指国亡无所依附的故旧大臣,“西乌”是指有意屈节降清的人物。假使读这两句诗的人自己也是一个“遗老”,他对于这两句诗的情感一定比旁人较能了解。

但是他不一定能取欣赏的态度,因为他容易看这两句诗而自伤身世,想到种种实际人生问题上面去,不能把注意力专注在诗的意象上面。这就是说,《秋柳诗》 对于他的实际生活距离太近了,容易把他由美感的世界引回到实用的世界。

朱光潜 | 像个大人一样生存,像个孩子一样生活

许多人欢喜从道德的观点来谈文艺,从韩昌黎的“文以载道”说起,一直到现代“革命文学”以文学为宣传的工具止,都是把艺术硬拉回到实用的世界里去。一个乡下人看戏,看见演曹操的角色扮老奸巨猾的样子惟妙惟肖,不觉义愤填膺,提刀跳上舞台,把他杀了。

从道德的观点评艺术的人们都有些类似这位杀曹操的乡下佬,义气虽然是义气,无奈是不得其时,不得其地。他们不知道道德是实际人生的规范,而艺术是与实际人生有距离的。

艺术须与实际人生有距离,所以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写实主义的理想在妙肖人生和自然,但是艺术如果真正做到妙肖人生和自然的境界,总不免把观者引回到实际人生,使他的注意力旁迁于种种无关美感的问题,不能专心致志地欣赏形象本身的美。

朱光潜 | 像个大人一样生存,像个孩子一样生活

比如裸体女子的照片常不免容易刺激性欲,而裸体雕像如《米洛斯爱神》,裸体画像如法国安格尔的《汲泉女》,都只能令人肃然起敬。这是什么缘故呢?这就是因为照片太逼肖自然,容易像实物一样引起人的实用的态度;雕刻和图画都带有若干形式化和理想化,都有几分不自然,所以不易被人误认为实际人生中的一片段。

艺术上有许多地方,乍看起来,似乎不近情理。古希腊和中国旧戏的角色往往戴面具、穿高底鞋,表演时用歌唱的声调,不像平常说话。埃及雕刻对于人体加以抽象化,往往千篇一律。波斯图案画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扭屈,中世纪“哥特式”诸大教寺的雕像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延长。中国和西方古代的画都不用远近阴影。

这种艺术上的形式化往往遭浅人唾骂,它固然时有流弊,其实也含有至理。这些风格的创始者都未尝不知道它不自然,但是他们的目的正在使艺术和自然之中有一种距离。说话不押韵,不论平仄,作诗却要押韵,要论平仄,道理也是如此。艺术本来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如果艺术的最高目的仅在妙肖人生和自然,我们既已有人生和自然了,又何取乎艺术呢?

朱光潜 | 像个大人一样生存,像个孩子一样生活

艺术都是主观的,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艺术都要有情感, 但是只有情感不一定就是艺术。许多人本来是笨伯而自信是可能的诗人或艺术家。他们常埋怨道:“可惜我不是一个文学家,否则我的生平可以写成一部很好的小说。”富于艺术材料的生活何以不能产生艺术呢?

艺术所用的情感并不是生糙的而是经过反省的。蔡琰在丢开亲生子回国时绝写不出《悲愤诗》,杜甫在“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 时绝写不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两首诗都是“痛定思痛”的结果。

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都不能同时在这种情感中过活,必定把它加以客观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所以情感尽管深刻,经验尽管丰富,终不能创造艺术。

来源:中信出版社

编辑:王小彬

相关推荐

  • 朱光潜 | 像个大人一样生存,像个孩子一样生活

    朱光潜,“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有人说和自己的妹妹在一个家庭里生活了二十多年,但一直到两人的母亲临死的一刻,他才‘看见’了她”。

    美文欣赏
  • 朱光潜学案

    朱光潜,朱光潜半个世纪的学术生涯几乎是现代中国美学史的一个缩影,他所构筑的博大精深、融贯中西的美学体系和谨严的方法在现代中国美学家中也是屈指可数的,他留下的上千万字的美学著作已成了任何一个建构未来中国美学体系的探索者必须学习的经典。

    美文欣赏
  • 重阳节|人间有酒是清欢

    重阳节饮酒,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尽孝须尽早,父母等不起给父母做顿家常饭陪父亲喝一杯酒常回家看看莫要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让时光慢一点,让酒杯满一点说不出口的话都在这酒杯里重阳醉酒。

    美文欣赏
  • 朱光潜:人生如戏,导演是自己

    朱光潜,读书人的精神家园:每天一篇名家散文/随笔/经典短篇/语录,涵养心性,变化气质。在第一种方法里,我把自己摆在前台,和世界上的一切人和物在一起玩把戏。

    美文欣赏
  • 王维最佛性的一首诗,是山水田园诗的一座高峰,唐朝无人能超越

    王维田园诗,唐朝著名山水田园派诗人,有“诗佛”之称。与其他田园诗派诗人不同,王维的诗句中总是充满了佛家的禅意,空灵飘渺,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艺术美感。

    文章阅读
  • 朱光潜:一百年后的青年人,是否活成了我期待中的样子

    朱光潜,距离朱光潜求学于欧洲,从海外给中国青年人寄回十二封信,已经过去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这近100年的时间,中国发生了太多的变化,变得让朱光潜先生目不暇接,如果朱老还活着,肯定要感叹青年人的作为,为他们骄傲,为他们自豪。

    美文欣赏
  • 菊花词: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宁可枝头抱香死,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四、九月十日即事李白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

    佳句赏析
  • 朱光潜|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

    朱光潜,你如果没有一种正常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的心神的东西,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

    美文欣赏
  • 【唐诗鉴赏】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新唐书·王维传》:“别墅在辋川,地奇胜…与裴迪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首联和颈联写景,描绘辋川附近山水田园的深秋暮色;颔联和尾联写人,刻画诗人和裴迪两个隐士的形象。

    文章阅读
  • 朱光潜:像大人一样生存,像孩子一样生活

    朱光潜,人生是多方面而却相互和谐的整体,把它分析开来看,我们说某部分是实用的活动,某部分是科学的活动。某部分是美感的活动,为正名析理起见,原应有此分别;但是我们不要忘记,完满的人生见于这三种活动的平均发展。

    美文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