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对女性要求比较苛刻,男人可以多妻,女子犯了“七出”就要被离婚。有人就要问了,历史上有没有女子休夫的呢?有的,但是很少。稀少意味着关注,关注意味着传奇。我们就来说说这些传奇。
先说说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休夫案——朱买臣被休。朱买臣休妻,被改编为故事和戏剧,广为流传。知道这个故事的人很多,知道真相的人很少。汉代确有朱买臣其人,但他离婚的真相和戏曲故事很不同。
朱买臣离婚案,见于《汉书 朱买臣传》:
朱买臣,字翁子,吴人也。家贫,好读书,不治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 行且诵书。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歌呕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买臣笑曰: “我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功。”妻恚怒日:“如公等,终饿死沟中耳,何能富贵! ”买臣不能留, 即听去。其后,买臣独行歌道中 , 负薪墓间。故妻与夫家俱上冢,见买臣饥寒,呼饭饮之。
……上拜买臣会稽太守。……初, 买臣免,待诏,常从会稽守邸者寄居饭食。拜为守,买臣衣故衣,怀其印绶,步归郡邸。直上计时,会稽吏方相与群饮,不视买臣。买臣入室中,守邸与共食,食且饱,少见其绶,守邸怪之,前引其绶, 视其印,会稽太守章也。守邸惊,出语上计掾吏。皆醉,大呼曰: “妄诞耳! ”守邸日: “试来视之。”其故人素买臣者入内视之,还走,疾呼曰: “实然! ”坐中惊骇,白守丞,相推排陈列中庭拜谒。买臣徐出户。有顷,长安厩吏乘驷马车来迎,买臣遂乘传去。会稽闻太守且至,发民除道,县长吏并送迎,车百余乘。拜为太守,入吴界,见其故妻、妻夫治道。买臣驻车,呼令后车载其夫妻,到太守舍,置园中,给食之。居一月,妻自经死,买臣乞其夫钱,令葬。悉召见故人与饮食诸尝有恩者,皆报复焉。
汉代朱买臣家里很穷,爱读书,不事生产经营,常常靠砍柴卖钱,他老婆也跟着他一起背柴。朱买臣喜欢走在路上大声唱歌。可能唱得不好听,他老婆多次都劝他别唱了,大庭广众,怪丢人的。朱买臣自尊心挺强挺倔,偏要唱,越唱越来劲。老婆觉得太囧了,一赌气,要离婚。朱买臣笑着说,我五十岁要发迹,现在四十,你再忍些时日等我回报你吧。妻子说,等你发达,我早就饿死了!就走了。
注意,这件事到此为止,性质还是赌气闹离婚,跟现代很多夫妻赌气闹离婚的性质差不多。朱买臣做了挽留的努力,但努力不到位。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时机不对,他老婆还在气头上呢,这时任何劝说都听不进的。得等气消了再沟通才行。
第二,态度不对。他老婆正生气呢,他却笑着劝,他老婆肯定觉得自己不被重视,更恼火了。
第三,方式不对,他的方式是讲道理,晓以利益,而不是动之以情。谁都不爱听大道理,女人更不听。
第四,内容不对。他不承认自己的问题,不肯让步,反而拿荣华富贵说事,让自己高高在上。站在他老婆的立场想想,这话说得,好像就你牛,我和你一起只图钱似的。
总之,这番挽回的沟通很失败,他老婆一气之下走了。汉书说朱买臣“且听之去”。“且”,就是随她去的意思。可见朱买臣并不重视妻子。
历史上第一个离婚案例登场:朱买臣的妻子,因为丈夫老在路上大声唱歌,觉得很囧,赌气要离婚。表面上看,离婚是朱买臣妻子情绪化,朱买臣沟通力又不行。其实这不仅是不会说话的问题,更主要的是,朱买臣对这段婚姻不够看重,不想作出实质性的修复努力。还有一个问题,朱买臣妻子是不是拜金女呢?不能确定,至少记载中没有证据说明她是。她一起砍柴去买,并不好吃懒做。
离婚之后的朱买臣,一个人唱歌砍柴卖柴。那时候没有《中国好声音》,他没机会去秀一下歌喉。有一次朱买臣和前妻在上坟时遇到了,前妻看他生活窘迫,接济了他。这是夫妻和好的好机会,但朱买臣还是没有去挽回婚姻。这里印证了,他心高气傲,把面子看得比婚姻重。
再后来,前妻另嫁,朱买臣发迹了。汉武帝让朱买臣回家乡做会稽太守,对他说,你现在富贵了,不衣锦还乡,就好像晚上穿着绣工精美的华服外出,没有人能看到。乡亲们不知道你混得好,多没意思呀。于是朱买臣带着大大显摆一番的心思回乡了。
这里有个小插曲可以看出朱买臣的品性。他发迹之前,也在地方政府干过活,会稽郡守府邸的办公人员都认识他。他被封会稽郡守后,故意隐瞒身份,穿着旧衣服,走路回去。那些办事员正忙着喝酒,懒得理这个穷光蛋。喝得差不多了,朱买臣把自己的官印拿出来。这下大家都吓蒙圈了,纷纷给他下拜。朱买臣很享受,他缓缓走出郡守府邸,等着上上下下,从地方官到办事员,上蹿下跳地准备隆重迎接,他等着消息传出后百姓夹道围观。这人心机重,爱谱摆。
接下来就是故事的关键。朱买臣高调回乡,路上“偶遇”前妻和现在的丈夫。朱买臣把夫妻两接到太守府里去住。一个月之后,前妻自杀。朱买臣帮她丈夫借钱办了丧事。
前妻之死,疑点重重。路上“偶遇”,有那么巧吗?朱买臣原来不愿意跟人和好,现在非要把人家夫妻两接去自己豪华的府邸,居心何在?小百姓不敢违抗官命,只得住着,等于是被长期软禁了,心里能踏实吗?他要是真心照顾前妻,完全有合适的、照顾对方尊严的方式,比如给人家介绍工作、介绍生意。
再说这位前妻,她当初对朱买臣不坏,离婚了还接济过他。离婚也是因为赌气,沟通不良。现在前夫发迹,但自己小日子也过得下去。日子能过,又没做过什么亏心事,为什么非要自杀?
班固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但他通过朱买臣的行为给出了答案。前妻死后,他亲自出面,帮助前妻丈夫借钱,埋葬了前妻。他做了郡守,大概相当于现在的省长,不会缺钱。他花钱把这对夫妻接来好吃好喝,只为让人家看他显摆,等于把人软禁了。他前妻不过是个普通乡下女人,被他这么一折腾,不但成了人们议论嘲讽唾骂的对象,连基本的人身自由也没有了。基本上走投无路,只好在焦虑中自杀。前妻人死了,前妻丈夫也被软禁着,没法劳作,没有收入,没钱给老婆下葬。朱买臣竟不肯掏钱。中国人看重入土为安。善良的人看到路上死去的小猫小狗都不忍心,何况前妻呢?他很会作秀,亲自出面,帮前妻的丈夫借钱办丧事,好像自己多有情义似的。《汉书》还说了,朱买臣回乡后,见了所有故人,有恩报恩,有仇报仇,一个也不放过。
结合前面说的小插曲可以看出,朱买臣这人心机重,狭隘冷酷,爱报复。班固用很简单的事事实,都刻画出来了。
历史上第一个女子休夫离婚的故事就讲完了。总结:妻子主动和穷困潦倒的朱买臣离婚,原因是一时情绪和沟通不良,性质很难判定为嫌贫爱富。分手后,妻子对朱买臣也不错。但朱买臣玻璃心,对婚姻没诚意,不肯做实质性的挽回努力。发迹后,回乡做官,故意报复前妻,把人软禁起来逼死。
可怜朱买臣的前妻,按照现代价值观,只是《汉书》中的无名女人,她有些情绪化,还算善良,提出离婚,也不算有大过错。朱买臣呢,从他的种种事迹看,这人脆弱又自大,穷时不重视妻子,发迹后把人报复致死还要作秀,挺渣。
我们是抱有男女平等的观念才会有这样的看法。传统价值观对女性没有那么宽容,光主动离婚这一点,就足够犯忌。何况朱买臣彼时正穷,嫌贫爱富的拜金大帽子,不问青红皂白,往她头上一扣,她就万劫不复。“拜金女厚颜无耻,竟冒天下大韪休夫离婚”,这样的社会新闻,足够上当时的《今日头条》,流量爆表。写故事的人,得了这样难得的素材,拿主流价值观一加工,曲折离奇的爱情伦理大戏就霸占黄金档了。
于是,朱买臣的故事被改成民间故事,改编为昆曲《烂柯山》(又叫《朱买臣休妻》),京剧也有《马前泼水》,评剧、豫剧、越剧、吕剧、川剧等很多地方戏,包括东北二人转都有《马前泼水》。朱买臣的离婚的故事,深深走进了老百姓的娱乐生活。
戏曲故事是这样的:
烂柯山下,住着朱买臣和他的妻子崔氏。朱买臣老实厚道,终日苦读,科举考试总是失败。他家中贫穷,崔氏不甘受苦,对丈夫尖酸刻薄,朱买臣默默忍耐。某日大雪,朱买臣饥肠辘辘,被崔氏逼到山上砍柴。他以为卖掉柴草,带回食物,妻子就会高兴。哪知崔氏已经让媒婆为自己找了新的丈夫,她打算嫁给条件好些的张木匠。朱买臣一回到家,崔氏就逼他写休书。朱买臣请妻子再忍耐一时,等他考中。崔氏却坚定地表示,即使朱买臣日后做得高官,自己沦为乞丐,也不会去求他。朱买臣只得写下休书。后来朱买臣考中进士,做了太守。崔氏得知后,蓬头垢面,赤着双脚,跑到朱买臣面前,哀求复婚。骑在高头大马上的朱买臣,让人端来一盆清水泼在马前,告诉崔氏,若能将泼在地上的水收回盆中,就答应复婚。成语“覆水难收”,就是从这儿来的。崔氏羞愧难当,精神失常。
改编后的故事里,朱买臣前妻被刻画为刻薄无情、嫌贫爱富、厚颜无耻、反复无常的泼妇,朱买臣摇身一变,成为善良宽厚、一心向学、屌丝逆袭的励志典型。作为一部戏,《烂柯山》很有感染力,让观众情不自禁地厌恶拜金女,全程为朱买臣鸣不平,最终买臣高中,马前覆水难收,让人觉得憋在心中的一口恶气给狠狠吐出来了,爽得很。朱买臣前妻,作为历史上第一个休夫的坏女人,嫌贫爱富厚颜无耻的恶名,也就流传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