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半禾
从古到今,孝,是一个永远说不尽的课题。我们都知道,在古代社会,皇帝为了巩固政权,为了拉拢人才,特别推崇孝道,宋朝也不例外,但是,在宋神宗年间,却出现了一次逆反,不孝之子得到提拔重用,至孝之人,反而受到诋毁。
事件发生在北宋,宋神宗重用王安石变法期间。
先说一个李定。此人原任秀州判官,见王安石被宋神宗重用,推行新法,就做了王安石的护法妖魔,只要是王安石说的,都是对的,只要是王安石反对的,都是错的。说白了,李定,就是王安石的铁杆追随者。
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保守派,自然不会放过小跟班李定。李定还真有大问题,让对方给抓住了揪了出来。亲生母亲仇氏死时,李定身为朝廷官员,竟然不服孝。这在古代社会中,双亲死亡,在朝为官的儿子不回家尽孝,就是大逆不道,违背人伦之事,会遭到唾骂。
事情是这样的。李定的父亲叫李问,早年,李问娶了一位小妾仇氏,生下了一个儿子,就是李定。不久,仇氏离开了李家,又改嫁了。从此,李定不再认仇氏为生母,直到仇氏病死,李定都不为其守孝。
这事,让监察御史陈荐搬了出来,上报给了皇帝,说李定是不孝之子,理应贬斥。此时,李定已经依附上了王安石,赶紧上书,解释说:我实在不知道自己是仇氏所生,当时有疑惑,所以,没有去服孝。
这话是强辞夺理,李定又不是三岁小孩,怎么会不知道自己生母是谁,只不过是推卸罪状罢了。王安石哪里能让自己的学生受到委屈,极力辩护包庇。最终,李定没被贬,有揭发职责的监察御史陈荐反被贬了官。
见同事受了冤枉,监察御史林旦、薛昌朝、范肯也跟着上书,弹劾李定的罪状,被王安石说成是朋党为奸,将他们一一贬了官。
说了李定,再说一下和他同朝为官的朱寿昌,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孝子。
朱寿昌是父亲的小妾刘氏所生,刘氏在儿子寿昌三岁之时,被休了,流落何方,朱家就不再关心了。寿昌慢慢长大,越来越想念亲生母亲,后来当了官,一定要找着自己的亲生母亲尽孝。
朱寿昌动用一切资源,四方打探,找了多年,母亲都杳无音讯。寿昌寻找母亲可谓用心良苦,一度按佛家的方法,在头顶和脊背烧火刺痣,在身上用针刺佛经。为了寻找母亲,耗尽了家资,越访越穷,多年都不沾酒肉。
如此之诚心,都没找到母亲刘氏。在寿昌五十岁那年,官升至知广德军,他只上任了几个月,就辞了职,说,我都五十岁的人了,还不能见到亲生母亲,还有何脸面做人?孝都不尽,如何尽忠?
寿昌又对家人说,我去找我母亲了,如果我找不到母亲,我也就不回来了。家人挽留不住,寿昌独自一人,背起行囊,踏上了寻母之路。
寿昌跋山涉水,历尽艰辛,逐村逐户访查,在那信息不通畅的年代,找一个几十年没见过面的人,简直就是大海捞针,但苍天不负有心人,寿昌终于在同州找着了母亲。
也实属巧合,在一个村子,一位老妇人倚门立着,寿昌上前打听母亲的下落,老妇人越听寿昌讲的事儿,越吃惊,便问,你可是朱巽的儿子寿昌?寿昌说是。
无巧不成书,这个老妇人,就是寿昌的生母刘氏,已七十多岁。刘氏离开朱家,像一片落叶随风漂泊着,嫁到了党家,又生了两个儿子。
寿昌将母亲和两个同母异父兄弟,接到了自己家,实现了一家亲的愿望。寿昌大孝,朝野上下传为佳话,一班老成之臣请求宋神宗嘉奖寿昌,王安石却极力反对,为啥,提拔表彰了寿昌,不是打了他得意门生李定的脸吗,当然,也是在打王安石的脸。
最终,宋神宗让朱寿昌官复原职。寿昌又递上辞呈,要回家孝敬老母,求通判河中府一职,朝廷准奏。
在《宋史》中,朱寿昌被列入《孝义传》。悠悠历史,过去一千多年,李定并没有因为有王安石罩着,而辈辈高官,反倒落下一个笑柄。倒是朱寿昌,人们时时记挂心间,成为古往今来的大孝子之一。二十四孝典故中的弃官寻母,说的就是朱寿昌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