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董元奔(江苏宿迁)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远绍孔、孟以来传统儒家思想,继承和改造了“北宋五子”----周敦颐、程颢、程颐以及张载、邵雍的学说,建立起了庞大的理学思想体系。这一体系博大精深,在中国思想史上罕有其伦。它论证细密,条理清晰,代表了当时民族思维的最高水平。但是,在中国思想史上,儒、释、道三教鼎足而立,既互相对峙,叠为盛衰,又互相渗透,彼此融合,从而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主流。在孔孟学说和程张学说之外,朱熹的理学思想也深受道家学说的影响。
关于道家修炼,朱熹认为核心是静,妙诀在神形全不挠动。传言之神仙并非不死,只是能炼形气,使渣滓都销融了,唯余清虚之气,故能升腾变化。修炼须因人而宜,若不问肥瘠壮怯,一概授之,则必失败而成病。朱熹在这首诗中就描写了自己夜深人静时苦读道家经典并因此有所感悟的情形。朱元晦在诗中认为,只有甘于“守寒栖”而且“绝群想”的高士才能参透“幽林”“滴露”、“华月流空”的天籁之行,参透“邻磬”共“山响”的人间之音。
朱熹有一首赞美陶渊明的诗《陶公醉石归去来馆》:“予生千载后,尚友千载前。每寻高士传,独叹渊明贤。及此逢醉石,谓言公所眠,况复岩壑古,缥缈藏风烟。仰看乔木阴,俯听横飞泉。景物自清绝,优游可忘年。结庐倚苍峭,举觞酹潺湲。临风一长啸,乱以归来篇。”
这首诗取材很小,但立意颇深,借陶潜醉酒时睡过的一块石板赞扬了陶潜无欲恬淡的人生态度,并通过石板周边的“岩壑”、“飞泉”、“苍峭”、山涧的渲染诠释了陶潜的人生追求,表达了自己塑造“清绝”、“优游”人品的决心。朱熹是宋代潜心研修学问,同时注重自身道德修养的文人士大夫的代表,为此,虽然他自己并没有脱离官场和人场,但是他崇尚陶潜等隐逸高士。但是,他崇尚陶渊明,却并不是为了像他们那样生活,而是要用他们的人格情操来净化自己的心灵,提升自己的道德品味,以实现通过加强个人修养达到对天理的认识和精准把握。
除了取材角度独具匠心,善于烘托是这首诗的重要特色。特别是“况复岩壑古,缥缈藏风烟。仰看乔木阴,俯听横飞泉”四句,通过实写岩壑、木阴,虚写风烟、飞泉,把醉石放在无比深邃而高远的空间,吸天地精华,纳水木灵气,使陶潜的形象如仙临渊、如神穿云,这也从另一方面揭示了朱熹格物致知的虔诚的精神品质。
(编辑:董尧)
【作者简介】董元奔,字固辕,别号时雨斋人,传统文化学者,江苏省某著名高等教育培训机构董事长及教学骨干,事迹先后两次被省教育厅以教育考试院机关杂志封面人物方式进行报道,《中国教育报》、《新华日报》等也进行过跟踪报道。学业主攻唐宋文学,兼涉文史哲诸领域。早年曾出有新诗诗集,近十余年主要写作文学论文、文史随笔、诗词楹联等。曾有教育论文获《人民日报》征文一等奖,有文学论文获今日头条“青云计划”优质原创作品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