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的指挥艺术十分高超,他虽然没有真正进过学堂上过军校,但是他对兵法的领悟能力超凡绝伦,深知“将能而君不御”是取胜的关键。在这一点上,朱元璋远胜擅长微操的光头凯申。
朱元璋是不喜欢遥控指挥的,他知道战场形势瞬息万变,自己遥控指挥肯定会坏大事,这一点我们从他给大将军徐达和李文忠的令旨中就能看得出来。之所以称令旨而并非圣旨,因为有的命令不是圣旨——是以吴王的身份下发的。朱元璋虽然承诺不瞎指挥,但是他也给徐达下了一道死命令:俘虏和降将,你要统统杀光!
引用朱元璋的令旨,是需要翻译的,这倒不是因为他用的是文言文——读者诸君都能看懂文言文,但是却未必看得懂朱元璋的大白话,这位毫不讳言自己是“淮右布衣”的草根皇帝,下的令旨也全是方言白话。
吴元年(元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四月十八日,朱元璋派人给徐达颁布作战命令,最后还特别亲笔留言强调(作战命令是参谋班子完成的,但是体己话朱元璋自己写):“我的见识只是如此,你每(们,下文朱元璋笔下的的‘每’字都可理解为‘们’,也不知道是哪里的方言)见得高处强处便当处,随着你每意见行着(按你们的意见办),休执着我的言语(我的话仅供你参考),恐怕见不到处,教你每难行事(我不瞎指挥束缚你们)。”
洪武三年四月,朱元璋再次给西出潼关北伐的征虏大将军徐达写信,这回虽然已经算是圣旨,但依旧是大白话:“说与大将军知道,这是我家中坐着说的,未知军中便也不便,恁(你)只捡军中便当处便行(咋方便你咋干)。”
西路军统帅徐达收到的是白话圣旨,从居庸关攻击前进的东路军统帅李文忠,收到的圣旨开头,就看见了自己的小名:“说与保儿(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小名保儿)老儿,随机应变的勾当(指军情瞬息万变),你也厮活落些儿也(机灵点,该拿的主意自己拿),那(哪)里直到我都料定(我不可能啥事都替你想到了)!”
从这三道令旨中,我们能看出朱元璋的胸襟和气魄,能够鼓励前方将帅违背自己的命令自行其是,这在历朝历代帝王中都十分罕见,笔者只知道两个,这两个最后都成功了。
没有朱元璋的耳提面命,徐达李文忠放开手脚打赢了,徐达“擒郯王、文济王及国公、平章以下文武僚属千八百六十余人,将士八万四千五百余人,马驼杂畜以巨万计,扩廓仅挟妻子数人奔和林。”
保儿李文忠也不甘示弱:“获(元昭宗爱猷识里达腊)嫡子买的立八剌暨后妃宫人诸王将相官属数百人……擒国公江文清等,降三万七千人……降杨思祖之众万六千余人。”
徐达李文忠奏凯而还,献俘太庙,朱元璋满口称赞这二位的临场发挥,同时加封徐李二人为“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徐达同时获封“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改封魏国公,岁禄五千石”,李文忠“荣禄大夫、右柱国、大都督府左都督,封曹国公,同知军国事,食禄三千石。”当然,丹书铁券免死金牌那是一定少不了的。
朱元璋允许甚至鼓励前先将帅随机应变自作主张,但是只有一件事他不能忍受,那就是这帮家伙总给自己找麻烦,这个麻烦就是杀人太少,为此他连下多道令旨训斥徐达。
小明王韩林儿龙凤十一年(元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十一月初四,“大将军左相国徐达副将军平章常遇春(吴王朱元璋令旨中的称谓)”向朱元璋汇报对张士诚作战大捷,第二天朱元璋训斥的令旨就到了(够快,可见老朱很愤怒):“知军中获寇军及首目六万余众,然而俘获甚众,难为囚禁,另差人前去,教你每军中,将张(士诚)军精锐勇猛的留一二万人,若系不堪任用之徒,就军中暗地除去了当!”
朱元璋下令,即使徐达心有不忍,但是常遇春可是毫不客气,四五万张士诚部下,就这么人头落地了。
事实上徐达也未必有胆量抗拒朱元璋的格杀令,因为第二年(龙凤十二年)他又连着收到两份训斥他不肯多杀人的令旨:“说与总兵官徐达,攻破高邮之时,城中杀死小军数多,头目不曾杀一名。”
以下还是用现代语言复述吧,因为把老朱先生的方言一个字一个字敲上去,笔者费劲,读者诸君看着也眼花,有兴趣的可以看括号里的文字:“现在淮安城打了这么长时间还没打下来,就是因为你徐达杀人杀的少了,你为啥不肯听我的命令斩草除根,老实交代(自说将来)!”
紧接着的第二道训斥令旨直接下了死命令:“往后抓到敌人,你也别搞什么献俘了,就在军前统统杀掉(不须解来,就于军中典刑)!”
朱元璋为什么不要俘虏,他在训斥徐达的时候进行了解释:“这帮俘虏留着一点用都没有,只会要吃要穿(我这里赔了衣粮,又费关防,养不住)!”
朱元璋对张士诚赶尽杀绝,对元军当然更不会手软——有人说朱元璋对元朝很客气,那是靠不住的,因为修《明史》的人跟元军是盟友,要为蒙元脸上贴金。事实上朱元璋对包括王保保(扩廓帖木儿)在内的元军将领,也有过明确指示,那就是一个都不留,而且不接受投降只是:“我告诉你徐达(说与大将军知道):往后你再抓到俘虏(阵得的人),包括王保保军中降将,我一个都不想要,你宰了就行了(阵败来降的王保保头目,都休留他一个,也杀了)!”
朱元璋这道必杀令,是在洪武三年四月(就是前文提到的徐达李文忠北征之时)下的,那时候常遇春已经不在人世(常遇春若在,肯定杀得一个不剩),徐达也没有完全遵照朱元璋的圣旨办事,还是抓了一大票俘虏回来。
老朱因为有言在先,允许徐达等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所以心里不满意,嘴上却说不出来,幸好徐达还给他带回来大量战利品,让老朱觉得自己没有做亏本的买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