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翊钧,年号万历,庙号神宗,是明朝的第十三位皇帝。他十岁登基,公元1572年~1620年在位,共四十八年,是明代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帝王。他的皇帝生涯其实可以分成前后两段。前半段是从万历元年到万历十五年,这个期间如果不是因为重大原因,万历皇帝是坚持上朝不倦的。在其皇帝生涯的后半段,也就是从万历十五年到万历四十八年他病逝,万历皇帝却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他从消极怠工开始,到后来免了午朝,最后甚至将奏章“留中”,也就是不予批复,彻底罢工了。
万历皇帝这种前后迥异的工作态度,也更增加了他罢工的突兀和出人意料。因为万历皇帝前十五年的表现,完全证明其无论是主观和客观因素都可以作为一个勤政的好皇帝。
其实万历皇帝从万历元年到万历十五年的这个时间段,又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即位之初至内阁首辅张居正去世,其中共十年时间;第二部分是张居正去世以后至万历十五年,共五年时间。
第一部分是万历皇帝人生阶段中一个特别特殊的时期。因为让一个十多岁的少年,去统治当时世界上最大帝国之一的大明帝国,其压力可想而知。所幸,那是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杰出的政治家层出不穷。万历皇帝的父亲,也就是明帝国第十二代皇帝,明穆宗就从明帝国的人才库中,为万历皇帝安排了三位托孤大臣。隆庆皇帝的托孤遗诏中提到,万历皇帝登基以后,要听从当时三位内阁大学士以及司礼监的指导,让帝国的政治机器继续健康地运转下去。
▲ 明穆宗朱载垕,年号隆庆
这三位托孤大臣分别为高拱、张居正、高仪。这三个人也当时数一数二的能臣,明帝国也是在他们的手上慢慢得恢复了强盛。因此从理论上说,这个时期的万历皇帝,是最可以去偷懒或怠政的。但根据记载来看,那个时间段的万历皇帝却表现得十分勤勉。
在隆庆皇帝死后不久,即隆庆六年六月,吏部建议汰革冗官,节省经费,提高政府机构运转效率。年仅十岁的万历皇帝当即批示:卿等务要虗心甄别。毋纵匪人。毋枉善类。以称朕简才图治之意。
之后,万历皇帝也时刻监督着改革动向。万历初年,从朝鲜来中国朝贡的朝鲜官员赵宪,以其在中国的见闻撰写了一本《东还封事》,其中就对明朝的官场环境大加赞赏。
▲ 李氏朝鲜《东还封事》封皮
在该书的描述中,万历朝初期,明朝政府对官员的整顿进入了一个快车道。在裁革冗员的大背景下,官员的行事效率高而积极,政令能够上行而下达,以至于中央的改革和诏令,平民百姓也能知晓。可以说,万历皇帝所推行的这项政策增加了政治透明,并起到了一定的监督作用。
另外,《东还封事》还记叙了万历皇帝是如何勤政的。当时的万历皇帝虽然年幼,但并没有“诸事皆主于张居正”。每月逢三六九日的朝议,万历皇帝从不缺席,六部和言官面奏和奏章,万历都会亲自作出相关指示。
▲ 明张居正画像
当然,也有人认为,万历皇帝在万历十年前的勤政并不是主动的,而是因为托孤大臣特别能臣张居正的“辅佐”。但是根据记载,万历皇帝在张居正去世后的万历十年到万历十五年间,依然是非常勤政的。而且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这个时间段中,万历皇帝的勤政是以清算张居正开始的。张居正是一个能臣,他对国家的改革让帝国重新焕发了活力。但是,他在主政时期,由于采取过于强硬的改革手段,损害了很多士大夫的利益,再加上一些地方确实出现矫枉过正的情况,所以在张居正死后,对其的清算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同时,万历皇帝对张居正的清算也代表着其已经掌握住了权柄,其地位已经巩固,以及彻底走出张居正的阴影。不过,除此之外,有一件事情也能说明万历皇帝的勤政之心。张居正去世三年后的万历十三年四月十七日,万历皇帝因为天气干旱不雨,亲自带领文武百官从紫禁城步行至南郊祈雨。
根据《召对录》记载,这一天,万历皇帝穿着粗布衣,从武英殿出发,出大明门,步行前往南郊。万历皇帝祈雨活动,居然全程步行完成,皇帝如此,大臣也治好步行随从。而在祈雨活动结束以后的回程中,万历皇帝依然拒绝乘轿回宫,坚持步行。从紫禁城到南郊,往返大约要二十多里。这些路程再加上繁琐的祈雨礼仪,其所消耗的体力对于长在深宫里的万历皇帝来说,不能不说是种考验。因此,万历的这次行为,虽然未见其是真虔诚,但其表现出来的勤政态度,却是很值得注意的。
总之,万历皇帝从一开始就展现出了很强的执政能力。他聪明、勤政、爱民,很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明君要求。但越是这样,越凸显其之后不上朝的反常。不过从其之前的表现和已经掌握住权柄的事实来看,剔除被人“魂穿”,或者之后的皇帝是个“影武者”等玄幻解释,万历皇帝在万历十五年之后不上朝的行为只能是出自他自己的选择。
事实上,万历十五年,一向勤政的万历皇帝突然消极怠工,也让大臣们困惑不已。面对着时间越来越短的早朝,后来甚至被免掉的午朝,一些大臣纷纷上疏询问原因。他们很快得到了皇帝的答复:皇帝生病了,而且是多病相加。同时万历皇帝也强调,待自己身体痊愈之后,一定会出来和大臣们相见,也一定会继续上朝。但从后来的发展来看,万历皇帝的话并没有让得到大臣的认可。他们反而认为,是万历皇帝开始懈怠了。
之后,万历皇帝多次强调自己没有怠政,只是身体不好需要养病。但是,大臣们却仍然不依不饶,他们依然固执地认为,万历皇帝不上朝就是不理朝政。甚至很多大臣开始阴谋论起来,他们认为万历的不上朝是内阁大臣夺位篡权,是一场宫廷阴谋!之后事情愈演愈烈,到了万历十九年,双方的矛盾几乎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以至于皇帝和内阁大臣竟然被整个士大夫集团所孤立!
当时大臣们为了催促万历皇帝上朝,一方面也开始消极怠工,另外一方面攻击内阁阁臣专断专横,抢夺天子权柄。最后,内阁阁臣不敢入阁办事,纷纷称病回家,明帝国中央最高政府机构直接瘫痪!那么是否真的如大臣们所想的那样,是万历皇帝懈怠了,不想上朝,甚至是一场内阁夺位篡权的政治阴谋?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从万历十五年开始,万历皇帝确实是开始身体不适,甚至之后一直被病痛折磨。只要翻开记载明朝君臣言行以及国家大事的《明实录》,就能发现不少万历皇帝身体不适的记载:圣体偶因动火。服凉药过多。下注于足。搔破贴药。朕前以卯初起御门。一时头目晕眩。柰朕前入年以来。屡屡动火眩晕不时。非朕偷逸自荒。朕因去岁动火。屡服凉药过度。以致下部虚软。虽然尚可支持。自新春以来心肺。二经之火上攻。两目涩瘴不能远视。
我们从这些记载里可以看出,万历皇帝的主要病征是:头晕目眩、腹泻、肝火旺盛、足疾、视力下降。由此看来,万历皇帝有可能是患上了糖尿病一类的慢性疾病。
其次,从万历十五年到万历十九年期间,万历皇帝只是不上朝,而不是不管事。从《明实录》的各种记载也可以看出,当时大臣上的奏章,万历皇帝也基本是按时批阅,国家大事也是牢牢的把握在皇帝手中。因此大臣们所说的内阁夺位篡权阴谋论更是无稽之谈。
我们要知道,只要是智力稍微正常的皇帝,就绝对不会把自己的核心权力下放。历代皇帝核心权力的丧失,就是一个国家灭亡的起点。更不要说经历过张居正这样强势首辅的万历皇帝了,他对核心权力的把持,绝对是特别敏感的。
比如在批阅奏章这一点上,万历皇帝就曾和自己最信任的内阁首辅申时行发过牢骚。“如今用人岂有一人不是朕主张?”说到这里万历皇帝还是不解气,接着补充道,自己虽然辍朝,但是自己仍然牢牢的把握着最高权力。不光官员任用是万历亲自裁定,各个衙门的奏章,也都要经过万历皇帝的逐一批阅;政事的结果也都是经过万历皇帝的最终决定才开始实行。万历皇帝最后强调,我不是小孩的那个时候,岂会受人左右?申时行也连忙表态,自己从来没有替皇帝下过决定,只会坚定的辅佐皇帝处理政事。
▲ 申时行画像
可惜的是,无论是万历皇帝的病情和他对自己把握权力的申辩,都没有被大臣们所接受,他们依然指责万历皇帝不理朝政,受人蛊惑,以至于神器下放。其后的结果就是内阁的集体避嫌,所有的政务都压到了万历皇帝一个人的身上。
那段时间万历皇帝的工作状态是:“今内外章奏。每日朕自亲览。应行的朕自批。拟其中边方重务。品隙官员紧要文书。自初六日至今堆积盈几。”全国的事情、国家边防、官员任用,全部都要由万历皇帝一个人处理,以至于在很短的时间内,官员的奏章堆满了皇帝的御案。
吴晗先生曾经做过计算,在没有阁臣帮助的明太祖时期,朱元璋一天要处理几百份文书,上千件国事,万历皇帝在这种状态下,和朱元璋的情况基本相似。也就是说,万历皇帝一天最起码要处理上千件国事。最后明太祖朱元璋这种劳模级别的皇帝,都只能向堆积成山的政务投降,更别说精力远不及朱元璋的万历皇帝了。如此情况下,大臣们依然攻讦万历“不理朝政”,实在是让人气愤难当,也不怪于万历皇帝多次发怒,痛批臣下是“小人”、“险邪小辈”了。
▲ 明神宗朱翊钧画像,年号万历
但另一方面,年轻的万历皇帝面对大臣们的不配合,也有些不知所措。万历皇帝甚至在一天之内几次下旨,催促内阁大臣入阁办事。万历皇帝还曾经在催促阁臣入阁办事时,连续用了两个“是可忍乎?孰不可忍乎?”
疲惫、急躁和无奈,这应该就是万历皇帝当时真实的内心写照了。这种情况下,万历皇帝还要带病坚持工作,并且日夜不停,完全没有休息和娱乐的时间。我们知道,慢性疾病患者本该静心调养,可是由于大臣们对皇帝的不理解,以至于各个衙门消极怠工,最终导致了万历皇帝压力大增,身体状况和心里状态每况愈下。
▲ 万历皇帝朱翊钧半身像
不过,大臣们对万历皇帝的不理解和阴谋论也是事出有因。因为万历皇帝之前的嘉靖皇帝一开始也是异常勤勉,但后期就开始避居西苑,练道修玄。虽然其始终牢牢掌控着整个明朝的政治、财经、军事和民生大权,但是也让权奸严嵩乘势而起,致使政局混乱、吏治败坏。所以大臣们对万历皇帝的“怠工”产生先入为主的误解以及阴谋论也是情理之中。再加上官僚体系具有严重的惯性,以及防止皇帝成为昏君是一种臣子的绝对“政治正确”,必然导致大臣们行为的极端化。其结果只能导致万历中后期的君臣对峙白热化。
本文经指文烽火工作室授权发布。主编原廓,作者杨继正。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获取更多冷兵器知识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lbqyjs
- 上一篇:这些名家画寿桃太精彩啦!
- 下一篇:于受万画《聊斋全图》66猪婆龙67某公68快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