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10岁,冬底,父亲重病,贾琏送林黛玉到扬州探亲。次年九月初三,父亲病逝,归葬苏州。十一月下旬,林黛玉、贾琏回京,从此常住贾府。
我记得那个姑娘,她来的时候是这样的。“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这是对她的最初印象。因为贾母对于女儿家上学的观念是不做睁眼的瞎子罢了,所以她显得很谦虚谨慎。寄人篱下是非常不好受的。就是在荣国府吃饭的时候,也不敢让人说失了礼数且先看看几个姊妹是怎么做的。
紫娟曾说过:“姑娘人的眼泪也是有限度的。怎么经得住姑娘你从冬流到夏,夏流到春呢!我知道姑娘心中的苦楚,但是也要爱惜自个的身子啊!”黛玉爱哭,大多数都是因为宝玉。这里埋藏了她深深的情感。
前世她是三生石畔的一颗纤弱仙草,名叫绛珠草,贾宝玉还是仙人时候,就每天去给仙草浇水,然后仙草就修成人形了。此时恰逢仙人机缘巧合投生入贾家,仙草为报答,就随他一起投胎,并发愿,将用一生的泪水来还神仙的浇水之恩。
我知道树欲静,而风不止。况且这一世他们又是自小青梅竹马非常人可比。书中曾用“耳鬓厮磨”形容他们的亲密程度,又从宝玉可以毫不嫌弃的用黛玉洗脸水洗脸里可见他俩亲密无间。可是让人万万没想到正是这种缠绵悱恻的感情,成为了压死黛玉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颦儿才貌世应稀。红楼梦里前言曾描述过黛玉的长相: 两湾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我觉得这段写的最佳。在描述人物外貌特征时,也附带了人物性情。可是也可见其弱柳扶风,生是短命之人。“病若西子胜三分”小小姑娘家竟然要常年服药,可见也不是什么福泽绵延之人。
在元妃省亲入住大观园后,黛玉的性子越加显得棱角分明。因喜爱那几竿竹子,映着一道曲栏,比别处幽静,所以住进潇湘馆。在作诗的时候起的别名我们似乎也可以寻找其踪迹。宝玉因住怡红院美其名曰:怡红公子。宝钗住蘅芜苑,名蘅芜君。林黛玉 因住潇湘馆,别名 潇湘妃子。黛玉潇湘名称其实咋一听挺好听的,可是再仔细品品实则是蕴含着凄凉的。
“潇湘”一词始于汉代。《山海经•中山径》言湘水“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后来又有湘水流域自古为荒僻之地,又是娥皇、女英哭舜而投水自尽的地方,所以潇湘应是相思、伤心之地,又有情已成空,无可奈何的意思,正合诗人寄情。也有解释成潇水和湘水的。
所以潇湘二字实在是悲伤不得已的。再加上这黛玉的性子,怎么能够!
“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在黛玉半含酸中我们领会到的是林黛玉的自有个性,尤其是她对爱情的严谨程度。封建时代对男女之事通常说的比较隐晦。就比如书中,贾宝玉对林黛玉说“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黛玉道:“瓢之漂水奈何?”宝玉道:“非瓢漂水,水自流,瓢自漂耳!”黛玉道:“水止珠沉,奈何?”宝玉答:我因你而动,因你而静。不要金玉良缘,只要木石前缘。他俩互斥衷心,其实这言语之间又有什么过不去的事呢!宝钗不过是封建社会中一抹亮丽的色彩。他俩既没有思想上的互相映照,也没有理解的影子。
薛宝钗曾经说:“真真这个颦丫头的一张嘴,叫人恨又不是,喜欢又不是。”
李嬷嬷也说:“真真这林姐儿,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尖。”
小红也说:“林姑娘嘴里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
从上述话语我们可见黛玉对人性的批判是不留余力的、眼光毒辣的。总能隐隐的戳到别人的痛处,就连王熙凤这样泼辣的人物也不敢去招惹她。王熙凤曾评价林妹妹曾说:“从小妹妹顽笑着就有杀伐决断。”可以看出王熙凤十分看的起黛玉,也说明黛玉的能力和手腕是非常厉害的。相比于宝钗的圆滑出处,总能给人两个不同的感觉。我想着黛玉实质是非常介意别人拿她与宝钗做比较的。特别是她挑不出宝钗的一点的不是。也恰恰的是她的秉性和微弱的家室成了她与宝玉结合的千磨万难。王夫人是绝对不可能容忍宝玉娶一个于自己毫无裨益的儿媳妇的。再者就这黛玉弱柳扶风的身体和说话得理不饶人的态度真的早已淘汰出局了,只是碍于老祖宗的面子提点着。
直到后期金玉良缘的结合,这番话被印证是合乎情理的。黛玉焚烧书卷和手帕,如葬花般掩埋自己的感情。可是到最后的走的时候,她最放不下的人又是谁呢?宝玉罢了!在奄奄一息的最后一刻她目光空洞的地说着:宝玉,你好……宝玉好什么呢?想到那边是宝玉和宝钗结婚好一出热闹,想到这边的林妹妹的香消玉殒。我想她大概是想说宝玉你好好过活吧!其实这一句话也没有说完,而她说了什么也只有宝玉知道。宝玉之前和袭人说过我和林妹妹的禅语,只有我们自己懂得。可以看得出来宝玉爱她、懂她。就算之后和宝钗相敬如宾,也是意难平的。黛玉之与宝玉,这里面其实应该是没有恨的。因为黛玉始终把宝玉当做知心良人,当做这封建社会的救赎啊!她最珍爱的东西已然失去了,她在这尘世间的支撑已然是断了自己的生路。最后只落得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的时候最难将息。好啊!白茫茫的一片可真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