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问你中国历史上曾经最牛逼的部队是哪个,很多人可能张口就会说比如谜一样的陈庆之白袍军,李世民南征北战的玄甲骑兵,亦或是扛起宋朝军魂之旗的岳家军,还有曾经站在世界顶峰的大明水师,也可能会有少数人提及那个人数并不多却曾令人日本倭寇闻风丧胆的戚家军,要知道鼎盛时期的戚家军可是用两万人整整砍了十五万的敌人,平均每个人都能杀十五人,是中国自古以来单位砍首级最高的队伍。
但是绝大多数牵涉戚家军和戚继光的影视作品,都把戚家军的历史播放到了戚继光彻底平复东南沿海的倭寇之乱,然后带领戚家军奉命北上为止,丝毫没有提及戚家军是如何在北方作战的。稍微懂点历史的人可能会知道戚家军北上之后曾经在第一次万历朝鲜之役中大放异彩,后来又参加过明朝和后金之间萨尔浒之战,最后在浑河血战中全军覆没。这就让人非常疑惑了?难道是在南方骁勇善战无往不利的戚家军一到北方就水土不服,战斗力直接下降到不行了?其实,真正的原因并不是于此,而是戚家军在北方的时候,由于作战太勇猛,被北方的军队骗到校武场给屠杀了,所以正史《明实录》没有记载这件事,我们的影视作品当然也不会说这件事,这就是发在在“万历二十三年的蓟州兵变”。
公元1567年,抗倭英雄戚继光被朝廷委派到当时大明王朝最重要的军事重镇,被誉为九边军事重镇的蓟镇驻守,当然,这个时候的戚继光最主要的任务还是防守北部的蒙古军。蒙古军最厉害的是什么?当然是骑上蒙古马的蒙古骑兵,而对付蒙古骑兵最无往不利的兵器是啥?就是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倭中使用的鸟铳和他那独特的戚家军阵法,所以戚继光在《辨请兵议》中上奏朝廷说,“且鸟铳一技,乃战虏长器。北人不习北匠造亦不如法,此为南兵惯熟。”
虽然戚继光说了一个事实,而且还得到了朝廷的恩准,带着戚家军北上镇守蓟镇了。但众所周知的是,明朝后期最严重的事情是什么?就是地域党争,北官看不惯南官,南官觉得北官是傻逼,而戚继光这一句话,其实很明显就是diss北兵,也正是由此,所以在南边当了大英雄的戚家军到了北方军营以后,仗着自己是戚继光的亲兵,又技术娴熟,所以南兵diss北兵的事就成为南北兵之间最不能调和的矛盾。
也正是在这南北和北兵矛盾的档口,一件连串事情的发生,更是把南北兵之争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原来由于南兵戚家军都是义乌等地的人,当初招募时候许诺的各种薪水加起来总和已经达到了43两的年薪,这是宋应昌在职时给抗倭士兵的薪水,也正是由此,戚家军才答应北上,可是当时北兵的传统薪水是18两一年。后来宋应昌在党争中卸任,戚继光同样也由于党争被派南下,正所谓强龙压不过地头蛇,所以没有长官给他们出头的戚家军不仅被拖饷严重,而且还常常受到北兵的欺负。
可是戚家军是什么人?许多人都知道当年的倭寇之乱搅得整个东南沿海鸡犬不宁,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是明兵没血气,打架不行。而戚继光正是看到了义乌人那打架男女老少都不怕死的精神,这才用义乌兵组建了戚家军,并一举消灭了倭寇之乱。所以戚家军哪里受得了这个气,纷纷叫着朝廷赶紧发军饷。可是这样一闹,顿时就被有心整南兵的北方官员给利用了,比如说北官御史马经纶就上书说:“南兵屡噪乃蓟镇痼疾……今则渐成逆乱,若复过为姑息,不行尽数驱逐,贻患必深。”这明摆着就是要至戚家军于死地,这一切的阴谋也全部都在酝酿中,直到有一天……
公元1595年的10月12日,既万历二十三年,当时驻扎在蓟镇的三千戚家军由于在东征朝鲜的战争中立下首功,副将吴惟忠更是第一个登上城楼,但是为了平衡南北兵,戚家军的军功被分,吴惟忠许诺的赏银也只拿了20两打发,于是戚家军集体在总兵王保的营帐之前讨要说法。
“吴老弟啊,你看,你们戚家军这么英勇,又是朝鲜之战的首功,我们怎么会亏待你呢?”王保拍着吴惟忠的肩膀喜笑盈盈道,“好了好了,你叫你们这三千弟兄全部集合到校武场去,我这就是派人给你拖欠的薪水和赏银全部都补上。”说着,王保朝自己身边的亲卫使了个眼色。
“我这就叫弟兄们去校武场等王总兵,王总兵大恩大德,戚家军没齿难忘。” 吴惟忠一听这回终于要了薪水,愁着的眉头也舒展开了许多,毕竟他们跋山涉水从遥远的南方来到这东北,不给就是为了给家里多寄点银子又拒绝不了戚将军的面子罢了。
然而,当吴惟忠带着三千戚家军集合在校武场的时候,却迟迟等不到王保本人,谁都没有料到,等来的是无数自己的人箭矢,是北兵,人群中有人喊道,但是这又有什么办法呢?戚家军没有料到竟然会遭到自己人的屠杀,就好比他们没有料到没死在战场上,却死在了自己的军事重镇里面,无数呐喊和咒骂响彻在大明东北边关上空,三千三百多戚家军被屠杀殆尽。
几天后,王保上奏朝廷,“已未,防海兵以要挟双粮鼓噪,蓟镇督、抚、道臣擒其倡乱折正法,余党尽驱南还。奏闻兵部覆请,报可。—《明神宗实录》。当然了,在明朝的史书里面,这三千戚家军死的可谓是悄无声息,甚至连一共被屠杀了多少人也记载不清,因为他们觉得这是微不足道的事情。只是在《朝鲜宣祖实录》里,我们看到了事情更残酷的一面,“建昌营调南兵三千留养……钱粮不加,含忿谋作乱。事觉,杀三千三百余口”,史称“万历二十三年蓟州兵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