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佳句赏析 > 百战归来再读书之戚继光:百战未尝一败的天才将领

百战归来再读书之戚继光:百战未尝一败的天才将领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19-12-18 06:55:47
阅读:

在大海的寒波中,

我同倭寇周旋已有十年之久;

我站在这里,

遥望着京城宫阙。

我的心血如同洒在千山万岭上的浓霜,

把满山的秋叶都染红了。

——题记

1588年,一代名将戚继光他在贫病交迫中死去,“口鸡三号,将星殒矣!”——他的溘然长逝显得无限凄怆,与他生前在战场上所向披靡的荣耀形成强烈对比,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罕见的军事天才,有一种孤独叫找不到对手的孤独,在军事上戚继光或许就有这种孤独的感觉。他练兵选将独树一帜,既高屋建瓴,又细致入微,堪称教科书。他让经过魔鬼般训练的戚家军往往未战便已立于不败之地,一生参加大小百余战无一败绩,无敌于天下。随着他的逝去,大明王朝便顿时感到失去一个重整河山的最好良机,数十年后这个王朝便在西北农民起义军和东北清军的多层夹击下砰然倒塌。

戚继光戎马一生,久经沙场,是一代非凡的将领和一位极端刚毅果敢的军人,也是一位卓越的军事理论家,他勤于著述,笔耕不辍,所著《纪效新书》、《练兵实纪》同时位列中国十大兵书,对后世兵家影响非常大,曾国藩、蒋介石、吴佩孚都是其拥趸。

戚继光武略超凡,文采也不错,他的“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就相当脍炙人口,出身于武举的将领,大半生都在戎马倥偬之中,能够写出这样的作品也就是出类拔萃。清初的文学家王士祯认为,戚继光是古往今来,能写诗的11位名将之一。

书生戚继光:不是樊哙式的武人

百战归来再读书之戚继光:百战未尝一败的天才将领

在中国历史上,戚继光被作为抗倭英雄来介绍。其实,他的人生,远比“抗倭英雄”这四个字,精彩得多。1544年,他16岁,继承祖上的职位,登州卫指挥佥事,一个正四品的职位,相当于师级参谋。18岁时,负责登州卫所的屯田工作,写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诗句。被张居正推荐,管理登州、文登、即墨三营二十五个卫所,身居都指挥佥事这个正三品一职时,才25岁。27岁时,从山东调到浙江,戚继光在沿海抗倭12年,成为一名最不怕日本人的中国人。他和俞大猷一起,平倭,倭患全除。

这一段历史,绝大多数人都知道,但他后面抗虏的事情,知道的人比较少。1567年,调到北方镇守边关,此时戚继光这位战神才39岁。从1567年到1582年,15年抗虏,四次击退、击破鞑靼。与历史上其他军事家不同,戚继光的部队之所以厉害,与他不断研究兵器,创造新武器,创立新战术有很大关系。像鸳鸯阵、车营、空心敌台、戚式军刀、狼筅、虎蹲炮等,都是他发明出来的。但如果以此判定戚继光是个典型的“理工男”,那可就大错特错了。戚继光的诗文,也很好,既有军事专著,又留下5卷诗文。而且,他的书法相当不错。戚继光的书法果敢潇洒,用笔奔放骏爽,挥洒自如,气韵自然,透露出的是他内心的沉静与刚毅,棱角分明的粗线条勾画出他不受拘束的气概。

总打胜仗,诗好书法好,令人惊讶的是,戚继光这样的文武全才,还是一个惧内的大将军。传说戚继光想证明自己不怕老婆王氏,让亲兵接老婆入军营。帐内众将身批重甲,手执利刃,杀气腾腾。王氏进帐,毫不恐惧,反而目光威严,对着戚继光喝道:“唤我何事?”戚继光一听,心里一惊,扑通一声,跪下说道:“特请夫人阅兵。”有一次,戚继光被手下鼓动,想用利剑吓唬一下老婆。不想,王氏午睡刚醒,立马怒吼:“你拿着宝剑想要干什么?”戚继光吓得浑身哆嗦,宝剑掉地,匆忙间回答:“我想给夫人杀只鸡吃。”王氏说:“以后杀鸡再不要大声嚷嚷。”戚继光连连称是。老婆王氏生的几个孩子都夭折了,戚继光偷偷的纳了3个小妾,生了5个儿子。一天,这事被王氏知道,拿了把刀,找戚继光算账。知道大事不好,戚继光先在衣服里面穿好铠甲,然后主动到王氏卧室找她,一见面就嚎嚎大哭,说无孝有三,无后为大,没有儿子的压力太大了。王氏见状,心软了,把刀一扔,也嚎嚎大哭。后来,王氏从妾生的儿子里,过继了一个作为自己的儿子来养,事情才平息。

一生“惧内”的戚继光出生于一个将门世家,戚继光的六世祖戚详元末参加了农民起义军,当了一名小头目,随朱元璋效力。朱元璋建立明政权之后,戚详仍然留在军队里。后来,他在随大将傅有德攻打云南时阵亡。明政府追念戚详的功劳,封他的儿子戚斌为明威将军,世袭登州卫佥事。

戚斌的儿子叫戚珪,戚珪的儿子叫戚谏。戚谏有两个儿子 :长子戚宣, 次子戚宁。 戚宁生子景通,景通就是戚继光的父亲。 景通幼年丧父, 母亲年轻守寡, 生活十分艰难,便将景通过继给戚宣为嗣。戚宣死后,景通便承袭了伯父的职位,做了登州卫指挥佥事。戚景通勤奋好学,精通武艺,治军严明,具有丰富的军事知识和非凡的军事才干。更为难得的是,戚景通具有所有封建官吏难得具有的优秀品质。他一不趋炎附势,二不苟取钱财,三不与邪恶官吏同流合污。在担任江南运粮把总期间,戚景通曾因不给仓官送礼而被诬陷降职。在登州卫任职时,上司戚勋很佩服他的人品和才能,想和他连宗,但他因祖上本姓倪而婉言拒绝。所以戚继光虽然出生“豪门”,但年少时代一直过着比较朴素清贫的生活。

嘉靖七年(1528 年),戚继光诞生。据说他诞生的第二天清晨,天气晴朗,万里无云,初升的太阳像火一样红,周围泛着五色的光彩。戚景通这年已经 56 岁,暮年得子,无比喜悦。他从眼前的美好景色,联想到儿子的前途,希望儿子将来能成为前途光明、大有作为的人,便给他取名“继光”。

戚景通老年得子,自然爱如掌上明珠,但他对儿子的教育却丝毫没有放松。为把孩子培养成才,戚景通特地为儿子聘请了满腹学问的梁玠做老师。梁玠见戚继光人小志大,聪明好学,也很是喜欢,便倾心相教。在父亲和老师的耐心教育下,戚继光进步很快。

戚家的厅堂上有一幅戚景通写的一副对联:“授产何若授业,片长薄枝免饥寒;遗金不如遗经,处世做人真学问。”戚继光看了常深有感触,后来他对人说:“父亲从小教我读书习武,还教我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这是给孩儿最宝贵的产业,孩儿从没想过贪图安逸和富贵,我只想早些看到父亲将来像岳飞建‘岳家军’一样,创立一支‘戚家军’。”

通过刻苦的努力,戚继光的学业大有长进。15岁时,戚继光便以精通经术出名于家乡一带;17 岁时,戚景通得了重病,为了趁自己活着的时候给儿子安排好前程,戚景通命儿子马上去京师办理袭职手续。戚继光辞行时,父亲拉着他的手谆谆告诫,要他精忠报国,正派做人。这年秋天,没能等到戚继光回来,戚景通就去世了;冬天,戚继光从京师袭职回来,就正式上任,做了登州卫指挥佥事。

少年时代的戚继光,“不求安饱,笃志读书”,“日孜孜慕古,博极群书。少年时代的这些优点和禀赋,对于戚继光后来成为一位“儒将”、“将帅诗人”,是有很大关系的。

戚继光平生仰慕李广、韩信、祖逖、岳飞等国士人杰,赞赏其雄才大略,同情其志业未竟,这些古代杰出的英雄名将,影响着诗人的性格胸襟。以这样的感情气质、性格胸襟,发而为诗,自有一种雄豪不凡之气,这便形成了戚继光诗悲壮伉健的风格。明代郭朝宾《止止堂集序》云:“公秉鹰扬之气,抱死绥之志,其在师中,凡誓戒、祭告、奏凯、悼亡、纪行、赠答,则因事抒思,搦管成章。故其文闳壮,可追乎古,其声慷慨,自合乎律也。”概略道出戚诗的风格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戚继光在奉令挥兵南援浙江、福建抗倭时期,写了不少格调高昂、充满着爱国主义情怀的诗歌,如《韬钤深处》:“小筑惭高枕,忧时旧有盟。呼尊来揖客,挥尘坐谈兵。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表达了他不为功名利禄,献身海防,平定倭寇海患的坚强决心。

戚继光入闽抗倭后的军旅生活,使他目睹了倭寇给人民群众带来的苦难和创伤。他率军剿灭盘踞宁德横屿三年的倭寇之后,在《宁德平》一诗中作了真实的反映,倾注了由衷的同情,也表达了忠君爱国的思想:“孤城已复愁还剧,草合通衢杂藓痕。废屋梁空无社燕,清宵月冷有悲魂。步兵涉海悬夷馘,飞旆降俘散蚁屯。且喜丈人在帷屋,愿从骥尾报君恩。”

因“倭势复猖獗”,戚继光再次率领戚家军入闽平倭,作《纪事》:“十年荼毒悲闽徼,壬戍扬旗岊水湄。剑倚秋风平剧垒,帆悬涨海聚新夷。翻思往日同盟地,何似中流击楫时。报国志酬民恨雪,艰虞此意更谁知?”戚继光回顾了在闽抗倭的历程,追怀与汪的“往日同盟”,比为“中流击楫”,对汪有功却被诬罢官寄以深切的同情。同时,表明自己率军抗倭是志在报国、为民雪恨,但是朝廷当政的权贵又怎能理解抗倭前线官兵的艰辛呢?

《塑阙台》是戚继光继《纪事》之后写的诗。据他所作的《福建福清县海口城西瑞岩寺新洞记》,望阙台位于福清的一座山的顶峰。他常在此处远眺京师,因而命名其为望阙台。一天,他思绪来临,便以此为题写道:“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概括了他在苍茫海域内东征西讨的战斗生活。“寒”也暗寓抗倭斗争的艰难困苦。

在《望阙台》之后,戚继光又写了一首至今流传很广的《马上作》:“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边花月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总是横戈马上行。”勾勒了他抗倭战斗中紧张、激烈的戎马生涯和愿为国家而献身的高尚品质。

戚继光“沉毅有度,具文武才”,他的诗文,在当时那个年代就享有“伟负文武才如公者,一时鲜有其俪”的赞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赞戚继光的诗“格律颇壮”、“近燕赵之音”。王士祯将其列为古今名将能诗的十一人之一。

在明代高级将领之中,除了“少好读书”的俞大猷之外,戚继光的文章造诣已无与伦比。在平常的谈话中,他可以随口引用儒家的经典和史书上的教训,以此,文官们对他刮目相看,认为他不是樊哙式的武人。等到他的官阶越来越高,就有更多的文官把他引为同类,在一起饮酒赋诗,往来酬对。当时的文苑班头王世贞和戚继光的交情就非同泛泛,在他的文集中有两篇赠送给戚帅的寿序,并且还为《纪效新书》和《止止堂集》作序。

万历十年(1582年)九月,戚继光把历年所写诗文合编成五卷,即《横槊稿》三卷、《愚愚稿》二卷,合称《止止堂集》。止止堂是蓟州总理署中戚继光的三间书房,也兼办公之用。(堂名“止止”,取《周易》“大畜”卦意。“大畜”之卦,上卦为艮,下卦为乾。艮为山,为止;乾为天,为健。其卦意是“健而止”,谓刚健而不妄行,可止则止。)《止止堂集》以诗为主,也有戚继光“誓戒、祭告、奏凯、悼亡、纪行、赠答”等方面的文章。

1585年,给事中张希皋弹劾戚继光,戚继光因此遭到罢免。戚继光罢官家居以后,只有很少几个朋友仍然和他保持来往,文豪王世贞也是其中之一。戚继光去世之前一年,王世贞还写了一篇祝贺戚帅的寿序,赞扬他的生平功业。

戚继光死去以前,他的妻子已经遗弃了他。他以前统率10万大军,素以慷慨著称,对朋友尤为豪爽。他不事私蓄,在被斥退以后,竟至一贫如洗,甚至医药不备。英雄末路,使当时和后世的同情者无不扼腕叹息。

武将戚继光:一年三百六十日,总是横戈马上行

百战归来再读书之戚继光:百战未尝一败的天才将领

戚继光他从小就生活在将军家庭,所以成为一个抵御外敌的主将在所难免。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戚继光继承祖上的职位,任登州卫指挥佥事。戚继光负责管理登州卫所的屯田事务,当时山东沿海一带遭受到倭寇的烧杀抢掠,戚继光有心杀贼,写下了“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诗句。后来,戚继光被调往浙江都司佥事,并担任参将一职,防守宁波、绍兴、台州三郡。

戚继光到浙江赴任后,发现卫所的将士作战能力一般,而金华、义乌的人比较彪悍,于是戚继光前往招募了三千人,在戚继光的指导训练下,将其练成一支精锐的部队,后称“戚家军”。戚继光根据南方多沼泽的地理特点制定阵法,又给他的部队配备火器、兵械、战舰等装备,戚家军因此名闻天下。

当时,明朝沿海卫所军队弱不堪用,位于抗倭一线的沿海卫所军队,多为疲病残疾、老弱不堪之辈,平时的训练只不过是做做样子。而带领军队的将官,“纨绔习深,英雄气少”,因此,当时人称卫所军队是以“无能之将以统无制之兵”。这样的军队当然是不能阻止倭寇入侵的。

面对卫所军队弱不堪用的现实,戚继光决心打造一支抗倭的铁拳头部队。他冲破军队原有的卫所体制的束缚,针对卫所军队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统御不力的弊病,改弦更张,革新兵员成分,亲自招募了一支以矿工和农民为主的新军。针对倭寇的战术特点,采取了新的编制,以营阵为基本单位进行战斗编组。从倭寇善于格斗和南方水网地形的特点出发,创造了“鸳鸯阵”和“一头两翼一尾阵”,这两种营阵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当时武器装备的优长,“长短相杂,刺卫兼合,长以救短,短以救长”,人尽其才,器尽其用,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使善于短兵格斗的倭寇无计可施。这种编制体制的变化,所带来的战斗力效益,使“戚家军”迅速成为一支克敌制胜的强师劲旅。

戚继光得以成功,还在乎他在军队建立了铁一般的纪律。有传言他的第二个儿子由于违犯军法而被他毫不犹豫地处死。据《仙游县志》载,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海门一带抗倭。一次,约三千名倭寇在海门沿海上岸,准备去临海、仙居一带抢劫。戚继光命令戚印领兵在双港与城西交界的花冠岩一带埋伏,自己出兵佯败,把倭寇引到上界岭,等倭寇全部进入包围圈后,再两军夹击,一举全歼。结果戚印年轻气盛,交战心切,没等倭寇全部进入包围圈就下令擂鼓冲锋,结果让一部分倭寇逃脱了。戚继光回营升帐,因戚印没按照军令行事,下令推出去斩首。陈大成等将领跪在地上要求从宽处罚,留他一条性命将功赎罪。戚继光不答应,说:“我是一军主帅,如果我的儿子犯了军令可以不杀,以后还怎么带兵?军中的命令还有谁去执行?”于是,就在白水洋上街水井口这个地方,戚继光将戚印斩杀。这就是著名的戚继光斩子的故事。

戚继光这样的严刑峻法或许已经离开了通常的人情,据说士兵离队小便就会受到割去耳朵的处罚。但严峻的纪律也是取得胜利的必要保证,戚继光的这一治军方针终于造成了一支坚强的部队。戚家军的胜利记录无出其右。从1559年开始,这支部队曾屡说攻坚、解围、迎战、追击,而从未在战斗中被倭寇击溃。除了部队的素质以外,主帅戚继光卓越的指挥才能是决定胜利的唯一因素。

1561年,倭寇大举进攻桃渚、圻头等地,戚继光率军扼守桃渚,于龙山大破倭寇,戚继光一路追杀至雁门岭。倭寇遁走之后,趁虚袭击台州,戚继光一马当先手刃倭寇首领,余党走投无路,全部坠入瓜陵江淹死。而圻头倭寇竟又来侵犯台州,戚继光率军于仙居将其全歼。

1562年,倭寇进犯福建,并联合福宁、连江等地的倭寇,先后攻陷寿宁、政和、宁德等地,从广东南澳方面侵略的倭寇联合福清、长乐的倭寇攻陷玄钟所,并进犯龙岩、松溪、大田、古田、莆田等地。倭寇声势浩大,当地官军不敢进攻,于是胡宗宪传令让戚继光带兵剿贼。戚继光领命后引兵先进攻横屿,横屿四面水路险隘不易通行,戚继光命将士们每人手持一束稻草,填壕而进,大破横屿倭寇,斩首两千二百余级。而后,戚继光乘胜追击,杀至福清,捣毁牛田,端了倭寇巢穴。倭寇余党慌忙逃往兴化,戚继光也不停歇,一路狂追,又捣毁倭寇据点六十余营,斩首无数。戚继光平定福建倭患后班师回浙江,行至福清,遇见少量倭寇从东营澳登入,戚继光率兵急攻,斩首两百人。经过几番战斗,闽广一带的倭寇的精锐几乎被戚继光消灭殆尽。

东南沿海的倭寇很快被戚继光肃清,嘉靖四十四年(1565),戚继光与时任广东总兵官的俞大猷合作,进剿降而复叛的海盗吴平,最终吴平兵败自杀。吴平是闽广两省海寇集团的总首领,所部约有两万人之多,他的覆灭,使倭寇在我国再无呼应,福建、广东出现了“海道肃清,居民安堵”的局面,明代中期轰轰烈烈的抗倭战争,至此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南方海疆初定,北土边烽又起,明代中期俺答的进犯,令明朝统治者十分头痛,国乱思良将,隆庆元年(1567),征尘未洗的戚继光奉诏北上固边。戚继光接受如此重任,感到肩头的担子异常沉重,因为自1550——1566年,朝廷前后撤换镇守北方的将帅达10人之多,但青年时代便立志“兴十万之师,出塞千里”的戚继光到任后,经过他的苦心经营,蓟镇军容精强,成为九边之冠。

公元1569年春,一支从浙江来的部队,集结在明朝蓟镇郊外待命,任凭漫天的大雨滂沱,纹丝不动。当时,蓟镇的守军,从将官到士兵,无不为这支部队高昂的士气、严整的军容、严明的纪律所深深折服和震撼,这支部队的锻造者就是戚继光。

针对以前卫所军队所残留的疲弱颓废之气,戚继光在“戚家军”中大力强调练兵、练将,练心、治气。他认为军官的素质关系到士兵的素质,只有好的将领,才能练出好的兵来。“练兵之要在练将”。军官只要有了对国家、对事业的忠贞不二之心,才能就可以充分得到发挥,即有一尺之才,便在一尺的空间里发挥作用;有百里之才,便在百里的空间里发挥作用,有各种才能,就在各种场合发挥作用,为国家作出贡献。他指出,一个军官的品德,决定了他施展才能的方向。一个品德优良的军官,能把自己的才能无保留地贡献给国家和人民;一个品德不好的军官,则会把自己的才能用来谋取私利。这种对军官品质和心性的高度重视,使得戚继光在一开始练兵时,就注重培养了一支与以往军队不同的骨干队伍,保证了戚家军的健康成长和壮大。

“战必以练兵为先”,戚继光还要求士兵练实战的真武艺,反对学“花枪”,“徒支虚架,以图人前美观”。他针对倭寇在作战中常常装神弄鬼,诡谲多诈,在恐吓中快速出击的特点,特别注重对官兵练心治气的训练,以严格的纪律和军官的模范带头作用,培养坚强高昂的士气,增强官兵对敌人的心理抗击能力。他所撰的《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两书,写得非常通俗,不仅识字不多的将士能读懂,就是不识字的听别人念也能听懂。为了能让将士们易于接受,戚继光还在书中加了许多插图,有的部分还把分解动作绘制出来,一招一式,勾画十分清晰明了,有利于官兵练习参考,使它便于更好地转化为战斗力。这种扎扎实实搞训练的作风,带来的是军队战斗力的极大提高和“戚家军”连战连捷的骄人战绩。如今,时代变了,战争样式变了,但戚继光优化体制、严格训练的带兵之道,仍有值得借鉴之处。

戚继光到任后,他首先把北方全部防区划分为12路,总设3营。其中西营即驻密云石匣,防守密云地区的曹(家路)、墙(子路)、古(北口)、石(匣)等地。除此之外,他又在密云地区置车营7座,分驻各处险塞,并配以马、步兵,进行混合训练。基于密云在防御上的特殊地位,他在石匣、密云城各设一混成营,每营有重战车156辆,轻战车256辆,步、骑兵7000余人。这些充分体现了戚继光的“算定战”作战思想,戚继光常教导士兵们不要打平时无准备、战时拼实力的“舍命战”,也不要打不知己不知彼、盲目行事的“糊涂战”,要打就打有把握的“算定战”,即以兵车作为拼战的主力,正如戚继光说:“敌以数万之众,势如山崩河摧,径突我军,而我有车营,车有火器,终日打放不乏,不用挑壕而壕之险在我,不用依城而城已在营,要行则行,欲止则止。”这种布防方法无疑是有效地阻止了俺答兵犯边。

在密云地区,戚继光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了修筑防御工事方面,亲自督造修建了密云境内的长城。其中尤其以古北口、金山岭长城最为典型。古北口——金山岭一线南冲北缓,而俺答兵常常利用这一地势偷袭明边。戚继光特别注意了这一情况,因而他在此段长城的设计中,特别突出了实战的特点,那就是加大敌楼的密度,五六十米就设一敌楼,而且大多数敌楼都是环转回旋,用兵自如,这样,即使敌兵打进敌楼,战士也可以迂回作战,使敌人如陷迷宫,难以进退。另外,在连接敌楼的墙体上,又设下密密的射孔,下部又有滚雷孔,种种设计可谓精巧绝伦,充分体现了戚继光的匠心独具。

1571年,密云境内长城全线竣工时,但见高山险颠,墩台耸立,精坚雄壮,气势磅礴,蔚为壮观。敌人来攻时,即举烽火报警,并能登台应战,炮矢石俱下,使敌无法靠近;即使敌人突破城墙,台内守军也可据台固守。这充分使密云境内边防固若金汤。

1574年,敌军主帅董长昂入侵边境但无法从关口攻入,于是逼着他的叔父董长秃寇犯边境,戚继光领兵将其击败并活捉董长秃。董狐狸与董长昂率领宗族三百人来到戚继光关前请罪,穿素服哭求赦免董长秃。戚继光出任蓟州总兵不到3年,北方俺答就放弃了骚扰政策,立誓不再入犯,而且约束所有的部落,以作为接受津贴和互市的条件。其时只有东部土蛮各部落不受约束,仍然和辽东的李成梁部队不时交锋,偶然也有小股部队和蓟州军发生接触,戚继光率兵增援,协助辽东守将李成梁将其击退,自此北方战火基本平息。

黄仁宇认为,戚继光并不是做得至善至美的将领,而是最能适应环境以发挥他的天才的将领。他所以获得成功的要点,在于他清醒的现实感。他看清并适应了当时的政治,而把军事技术作为必要的辅助,这是在当时的环境里唯一可以被允许的方案。至于在一个以文人治国的农业国家之内,谁想要极端强调军事效率,提倡技术的发展,而导致军人和文官的并驾齐驱,哪怕他能举出无数动听的理由,在事实上也是绝对办不到的。

戚继光的长处,在于他没有把这些人事上的才能当成投机取巧和升官发财的本钱,而只是作为建立新军和保卫国家的手段。他深知一个将领只能在社会情况的允许之下才能使军事科学和军事技术在现实生活里发挥作用。他接受这样的现实,以尽其在我的精神把事情办好,同时也在可能的情况下使自己得到适当的享受。

张居正死后,廷臣提醒万历:戚继光是伏在宫门之外的一头猛兽,只听张居正的操纵,别人无法节制。这也正是控诉张居正意图谋逆的理由:张居正和戚继光没有造反的证据,却有造反的能力。所以,在清算张居正的运动中,法官追问张的儿子懋修,为什么他父亲在日,要在夜间派人与戚帅书面联络。

1582年,在张居正死后不久,给事中张鼎思趁机上言戚继光不应该放在北方,于是戚继光被朝廷调往广东。1585年,给事中张希皋再次弹劾戚继光,戚继光被遭到罢免回乡。1588年,戚继光在贫病交迫中死去。军备的张弛往往影响着一国国运的盛衰,戚继光的逝世,让我们一个古老的帝国业已失去重整军备的最好良机。30年后,大明王朝和努尔哈赤的部队交锋,缺乏戚南塘将军苦心孤诣拟订的战术和强调的组织纪律,往往一触即溃;60年后,大明王朝败亡于农民起义军将领李自成之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