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蜀国的战略是依循诸葛亮在隆中向刘备提出的《隆中对》,"隆中对"闻名遐迩,自不待言。其实,早在诸葛亮之前,江左鲁肃也有类似的战略构想,他为孙权规划了吴国未来的战略安排,因为是鲁肃和孙权两人在塌上夜谈的成果,后人称之为《塌上策》。由于两大战略有一定的相似性,很多人认为这《隆中对》纯属抄袭的《塌上策》。在下个人认为,《隆中对》绝非抄袭,而是诸葛亮对鲁肃《塌上策》的致敬,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战略的方向与目标,有着高度的重迭也就不令人意外了。当然,由此引发蜀吴战略冲突势不可免。
先来看看鲁肃的《榻上策》,《塌上策》提出时间是在建安五年,当时孙权问策于鲁肃,鲁肃对答。原文如下:
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分析《榻上策》的重点,有以下几点:
一、汉朝没希望了,曹操不可能短时间崩盘;
二、稳固江东统治,等待天下有变;
三、以长江为天险,划江而治;
四、等待时机称帝,统一天下。
而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建安十二年提出,同样是刘备问计于诸葛亮。原文如下: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着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分析《隆中对》的重点,有以下几点:
一、曹操不可能短时间击败;
二、结好孙权和四周的戎、夷、越等族;
三、夺取荆益两州;
四、汉室复兴,一统天下;
五、荆州出宛洛,益州出关中。
《隆中对》和《榻上策》两个策略在一、三、四点几乎是完全相同,所以历来才会说诸葛亮抄袭鲁肃。但如果往深层看,相同的三点,也是蜀吴两者战略最大的冲突点。第一他们都认为曹操不可能短时间击败,正因为不可能短时间击败,所以要先稳固地盘,然后等待时机拖垮曹操,而两方共同都看上的就是荆州。不管对蜀或对吴来说,荆州都是他们对抗曹操的重要据点,不容有失。这也是在建安十三年赤壁战争后,蜀吴之间总是不断在和打之间轮回的原因,因为两方都想要也都需要荆州。
看看失去荆州的蜀汉一方,仅有一州之地,马上变成三国之中最小。而夺取荆州的孙吴,马上变成三国第二,荆州也成为抵抗魏国的前线。并且《榻上策》的战略目标是"竟长江之极",说明孙吴并不是对益州没有野心,这也是蜀吴之间的联盟总是同床异梦的原因。
并且最无法调合的其实是第四点,孙权和刘备都想要一统天下,野心是无法调和的。期待孙权礼让刘备占据荆州可以,但要求孙权看着刘备夺取天下这不可能,因为孙权自已也想夺取天下。这就是为什么孙权要偷袭北伐的关羽,因为看起来刘备似乎就要成功。司马懿正是看透这点,他才跟曹操建言,蜀吴两国同床异梦,关羽北伐一点都不可怕,孙刘两国不足为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