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佳句赏析 > 《回忆鲁迅先生》:萧红眼中那个生活化的鲁迅

《回忆鲁迅先生》:萧红眼中那个生活化的鲁迅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10-27 23:15:31
阅读:

(文/一夏)

《回忆鲁迅先生》:萧红眼中那个生活化的鲁迅

读鲁迅的文章,我们感受到的是鲁迅先生的冷峻、严肃、犀利与尖锐,脱下伟大的文学家、伟大的思想家、伟大的革命家外衣的鲁迅先生是什么样的,在民国才女萧红的笔下还原了一个可爱的、幽默的、生动的鲁迅。

萧红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鲁迅说她是"最有前途的女作家"。鲁迅对于萧红来说是恩师,是伯乐,也是知音。

萧红的《生死场》,鲁迅大为赞赏,由此对她格外关照。1934年11月,萧红与萧军到达上海,从此成了鲁迅家里的常客。鲁迅把萧红、萧军介绍给茅盾、聂绀弩、叶紫等著名左翼作家,并加入了左翼作家联盟,正式在文坛站稳脚跟。鲁迅不仅在文学创作上帮助萧红,在经济生活上也给与了很多帮助。

鲁迅生命中最后十年是在上海度过,租住在大陆新村19号。萧红与鲁迅的这段忘年交一直持续到鲁迅先生因病去世。萧红的这篇《回忆鲁迅先生》被公认为最好的纪念鲁迅的文章。

《回忆鲁迅先生》:萧红眼中那个生活化的鲁迅

1爽朗的鲁迅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的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的咳嗽起来。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文章一开头就将鲁迅先生的音容笑貌形象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仿佛亲眼所见,亲耳所听。然后,萧红通过一些活泼有趣的日常对话,不断挖掘那个生活着的鲁迅。

我说:“周先生,我的衣裳漂亮不漂亮?”鲁迅先生从上往下看了一眼:“不大漂亮。”鲁迅先生就在躺椅上看着我:“你这裙子是咖啡色的,还带格子,颜色浑浊得很,所以把红色衣裳也弄得不漂亮了。”“……人瘦不要穿黑衣裳,人胖不要穿白衣裳;脚长的女人一定要穿黑鞋子,脚短就一定要穿白鞋子;方格子的衣裳胖人不能穿,但比横格子的还好;横格子的胖人穿上,就把胖子更往两边裂着,更横宽了,胖子要穿竖条子的,竖的把人显得长,横的把人显的宽……”

并不注重外表的鲁迅却对衣着审美颇有自己的见解。而他们之间这样直白的对话,可见关系非常融洽。鲁迅的平易近人使得萧红在鲁迅面前像个孩子般活泼可爱。鲁迅是萧红生命中少有的给予过她温情的人。

萧红与许广平也很谈得来,她问许先生,鲁迅先生怎么知道这些服装搭配的问题,许先生说是书上看的,大概是在日本的时候,还说鲁迅先生什么书都看。可见,鲁迅的见识与他广泛深入的阅读是分不开的。

《回忆鲁迅先生》:萧红眼中那个生活化的鲁迅

2幽默的鲁迅

来上海之初,萧红和萧军的住处离鲁迅家比较远,坐电车都要1个小时左右,那时萧红来鲁迅家不是特别勤。后来,萧红搬到北四川路来,就每夜饭后必到大陆新村的鲁迅家里去,刮风下雨都没间断过。估计那时鲁迅全家都把萧红当成一家人看待了。萧红常和许广平先生聊家常,一起包饺子,连鲁迅的儿子海婴也很喜欢萧红。

海婴一看到我非拉我到院子里和他一道玩不可,拉我的头发或拉我的衣裳。为什么他不拉别人呢?据周先生说:“他看你梳着辫子,和他差不多,别人在他眼里都是大人,就看你小。”许先生问着海婴:“你为什么喜欢她呢?不喜欢别人?”“她有小辫子。”说着就来拉我的头发。

萧红和鲁迅一家人相处得及其融洽。正因为如此,萧红才有机会见到一个全方位的鲁迅先生。

有一天下午鲁迅先生正在校对着瞿秋白的《海上述林》,我一走进卧室去,从那圆转椅上鲁迅先生转过来了,向着我,还微微站起了一点。“好久不见,好久不见。”一边说着一边向我点头。刚刚我不是来过了吗?怎么会好久不见?就是上午我来的那次周先生忘记了,可是我也每天来呀……怎么都忘记了吗?周先生转身坐在躺椅上才自己笑起来,他是在开着玩笑。

鲁迅还讲过一个鬼故事,大致是这样的:鲁迅从日本回来在绍兴的一个学堂教书,晚上没事时会到朋友家去聊天。路上要经过一片坟地。一天晚上回家时很晚了,正走得起劲时,看看远处有一个白影。走了几步白影没了,再看又有了,时大时小、时有时无和鬼一样(他是不信鬼的),虽然心里有点害怕,但他更想看清楚鬼是什么样,并打算踢鬼一脚。走进时,白影缩小了,蹲下了,鲁迅就用他的硬皮鞋踢了一脚。那白影叫了起来,站起来,原来是个人,一个盗墓者。

鲁迅说着笑了起来,说:“鬼也是怕踢的,踢他一脚就立刻变成人了。”

病中的鲁迅先生,有一次休息好了,换了一支烟,站起来也去拿苹果吃,可是苹果没有了。先生说:“我争不过你们了,苹果让你们抢没了。”鲁迅实际上是很喜欢开玩笑的。

《回忆鲁迅先生》:萧红眼中那个生活化的鲁迅

3谦逊的鲁迅

鲁迅看不惯青年人写字太潦草,甚至深恶痛绝。

“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鲁迅平常出门总是要带一个包袱,里边包着书或者是信。出去时带着给青年们的信,回来又从书店带来新的信和青年请鲁迅先生看的稿子。

鲁迅先生介绍人去看的电影:《夏伯阳》,《复仇艳遇》……其余的如《人猿泰山》……或者非洲的怪兽这一类的影片,也常介绍给人的。

鲁迅先生备有两种纸烟,一种价钱贵的,一种便宜的。便宜的是绿听子的,我不认识那是什么牌子,只记得烟头上带着黄纸的嘴,每五十支的价钱大概是四角到五角,是鲁迅先生自己平日用的。另一种是白听子的,是前门烟,用来招待客人的,白听烟放在鲁迅先生书桌的抽屉里。

一次在餐桌上吃鱼丸子,海婴连吃两颗都说不新鲜,许先生不信,别人也不信,因为大家吃起都没问题。鲁迅就尝尝了尝海婴碗里的,果然不新鲜,就说:“他说不新鲜,一定也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抹杀是不对的。”

鲁迅对孩子也是以对成人的平等的眼光。看得出来,他在生活中也践行了“儿童本位论”的思想。鲁迅的谦逊是他修养的体现。

《回忆鲁迅先生》:萧红眼中那个生活化的鲁迅

4勤勉的鲁迅

鲁迅先生的休息,不听留声机,不出去散步,也不倒在床上睡觉,鲁迅先生自己说:“坐在椅子上翻一翻书就是休息了。”

鲁迅工作时间基本是从下半夜到天明,天亮才休息,那个时间安静,便于写作思考。鲁迅身体每况日下,多与长期劳累有关。(这里要奉劝当下的年轻人中年人,熬夜的习惯真得改改了。)

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也一点声音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

鲁迅先生平日笔耕不断,住在上海十年,兆丰公园没有进过。最近的虹口公园也没有进过。但他会描述公园的模样:

“公园的样子我知道的……一进门分做两条路,一条通左边,一条通右边,沿着路种着点柳树什么树的,树下摆着几张长椅子,再远一点有个水池子。”

1936年3月,鲁迅先生病了,喘得厉害,吃了药也不见好转。医生说应该休息,可他非但不休息,反而想得更多,做得更多,校《海上述林》的校样,印珂勒惠支的画,翻译《死魂灵》下部,还计算着出三十年集(即鲁迅全集)。

萧红说,鲁迅先生感到自己的身体不好,就更没有时间注意身体,所以要多作,赶快作。当时大家不解其中的意思,都以为鲁迅先生不加以休息不以为然,后来读了鲁迅先生《死》的那篇文章才了然了。

原来,鲁迅先生知道自己的健康状况不好了,工作的时间没有几年了,死了是不要紧的,只要留给人类更多。鲁迅就是这样一个鲁迅。

《回忆鲁迅先生》:萧红眼中那个生活化的鲁迅

5后记

萧红还记录了鲁迅很多的生活细节,比如鲁迅写作的时候习惯关着窗户,他怕风吹纸动会打乱思路;鲁迅写字习惯用毛笔不要钢笔;习惯将材料和来信堆在书桌上,只空出一小部分来写字;喜欢吃竹笋,北方菜;常年烟不离手,后来病了才少抽了等等。

同时记录了许广平对鲁迅细致的照顾,任劳任怨的付出。许广平先生在萧红回忆里也立体起来了。

来了客人,许先生没有不下厨房的,菜食很丰富,鱼,肉……都是用大碗装着,起码四五碗,多则七八碗。可是平常就只三碗菜:一碗素炒豌豆苗,一碗笋炒咸菜,再一碗黄花鱼。……许先生从早晨忙到晚上,在楼下陪客人,一边还手里打着毛线。不然就是一边谈着话一边站起来用手摘掉花盆里花上已干枯了的叶子。许先生每送一个客人,都要送到楼下门口,替客人把门开开,客人走出去而后轻轻地关了门再上楼来。来了客人还到街上去买鱼或买鸡,买回来还要到厨房里去工作。……许先生从鲁迅先生病起,更过度地忙了。

关于鲁迅的病情诊断过程,萧红在文章里有记录。这段记录也成为后人怀疑鲁迅死因的线索。福田医院美国医生给鲁迅的诊断是,鲁迅这肺病已经20年了,现在发病已很晚了。认为吃药没用了,应该尽快把肺部积水抽出来,抽了还能再活十年。但是鲁迅相信了他一直很信任的一个日本医生的,以吃药维持,过了一个多月才抽积水,耽误了病情。

文章的最后几行,日记一样记录着鲁迅的最后几日:

又过了三个月。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七日,鲁迅先生病又发了,又是气喘。十七日,一夜未眠。十八日,终日喘着。十九日的下半夜,人衰弱到极点了。天将发白时,鲁迅先生就象他平日一样,工作完了,他休息了。

结尾这样急促收场,萧红心里是忍去回忆病痛中的鲁迅,将所有的美好与温馨留在了往昔的日常里。

鲁迅的一生都在践行“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世上如果还有真要活下去的人们,就先该敢说,敢笑、敢哭、敢怒、敢骂、敢打,在这可诅咒的地方击退了可诅咒的时代。”(鲁迅)

这就是一个最真实的鲁迅,一颗永远激荡在人民心中的“民族魂”。

《回忆鲁迅先生》:萧红眼中那个生活化的鲁迅

《回忆鲁迅先生》是萧红在1938年也就是鲁迅去世两年后写下的,主要有《记我们的导师》《记忆中的鲁迅先生》《鲁迅先生生活散记》《鲁迅先生生活忆略》等多篇文章缅怀恩师鲁迅先生。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1月21日,萧红在香港病逝,享年31岁。去世前几日,萧红曾在在纸上写下"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萧红的一生,凄冷坎坷,鲁迅先生给与她的关怀与友谊是她一生中温暖而宝贵的回忆。而鲁迅的生活,也因了萧红的出现,多了几分轻松愉悦。他们的生命虽然短暂,但终以作品的形式为我们留下了永恒的纪念。

相关推荐

  • 《回忆鲁迅先生》:萧红眼中那个生活化的鲁迅

    鲁迅先生,(文/一夏)读鲁迅的文章,我们感受到的是鲁迅先生的冷峻、严肃、犀利与尖锐,脱下伟大的文学家、伟大的思想家、伟大的革命家外衣的鲁迅先生是什么样的,在民国才女萧红的笔下还原了一个可爱的、幽默的、生动的鲁迅。萧红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鲁迅说她是"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佳句赏析
  •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怎么办?

    缘愁似个长,游鱼派原创“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昨日中秋节,本是团圆赏月的好时节,无奈朋友圈中却得到了一条悲伤的消息。几天前她跳楼身亡了,任谁也没有想到会是她。

    美文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