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今天是第77课,仍然是讲“艸”部汉字中的六个汉字,具体如图:
1、薖。读作kē。《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艸也”给的信息太少,我们无法分析出来它准确是指哪一种草,查资料也只是“古书上说的一种草”,我们只好暂时存疑。
另外,这个字还有第二个意思,指“宽大貌。”《诗.卫风.考槃》里说:“考槃在阿,硕人之薖”。毛传说“薖,宽大貌。”陆德明释文说“薖,《韩诗》作<左人右過>……美貌”。可见作这个意义讲时它已经不是名词,而是指宽大、美好、舒服“这样的意思,比如宋代苏辙的《陪杜充张恕鸿庆宫避暑》诗里有”饭细经脣滑,茶新到腹薖“用的就是这个意义。
薖的小篆写法如图:
2、菌。这个字有两个读音。(1)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只标注了一个读音jùn,给的解释是“地蕈也”。《尔雅.释草》“中馗,菌”郭璞作注说:“地蕈也,似盖,今江东名为土菌,亦曰馗厨,可啖之”像把小伞,江东人称为土菌,也叫馗厨,可以吃,这不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土蘑菇吗。《庄子.逍遥游》里说:“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陆德明释为:“大芝也,天阴生粪上,见日则死,一名日及,故不知月之终始也。”显然,古人对于菌类的划分不如现代人细致,给菌一类的植物起名都叫菌。比如唐诗张藉的诗《送韦评事归华阴》里说:“扫窗秋菌落,开箧夜蛾飞”指的都是这种菌类。上一种菌类的图:
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菌类都可以吃,有很多样子很好看的菌类是有毒的。
再有,读这个音时,还指“郁结貌”,《太玄.䎡》:黄菌不誔俟于庆云“范望作注说:”菌,不申之貌“马融的《长笛赋》里有:”充屈郁律,瞋菌碨抰“李善作注说:皆众声郁积竞出之貌”
另外,菌还是一个姓氏,《姓苑》中有记载。
(2)这个字的第二个读音读作jūn。指低等植物其中的一大类,不开花,没有茎和叶子,不含叶绿素,不能自己制造养料,过寄生生活,种类繁多。比如细菌,放线菌、真菌等,种类也极多,只举真菌的一种如图:
需要稍稍说两句,菌类的生存方式很特别,它的生长方式类似植物,营养摄取方式则类似动物,通过将有机物分解成植物可以利用吸收的简单物质,以摄取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营养。像蘑菇一样的真菌和让我们得脚气病的真菌都是真菌,所不同的是它们的寄生环境不一样,像蘑菇类真菌在生态学上叫腐生真菌,一般生存在枯枝烂叶及有机质丰富的土壤中;而人体的真菌可以称之为寄生,主要指寄生在活体上的真菌。这属于生物学领域的知识,这里不再多说。
菌的小篆写法如图:
3、蕈。这个字有两个读音。(1)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只标了一个读音xùn。给的解释是:“桑䓴”。《玉篇.艸部》给的解释是“蕈,地菌也”。显然,所谓的桑䓴,指的还是伞菌一类的植物。上个菌字已约略说过。再补充点文字,蕈,生长在树林里或草地上,地下部分叫菌丝,地上部分由菌盖和菌柄构成,菌盖能产生孢子,是繁殖器官。种类很多,有的可以吃,比如香蕈(就是我们平常说的香茹)松蕈,有的有毒,比如毒蝇蕈。上一张毒蝇蕈的图片,这种经常出现在童话故事里的小红蘑菇,它看上去可爱,却是有毒的,不能吃。如图:
一般情况下,基本上色彩鲜艳的蕈类都是有毒植物。这部分内容可与上面的“菌”字内容互补。
(2)这个字的第二个读音读作tán。在这个读音下,它是一种草,但不知准确为何种草。《集韵.覃韵》里说:“蕈,艸名,生淮南平泽,可作盐”《淮南子.诠言》说:“席之先雚蕈。”高诱作注说:“席之先所丛生,出于雚与蕈苇也。”
在这个读音下还有第二个意义,指的是蔓延,延及,同“覃”字义出自《诗经.周南.葛覃序》,唐陆德明作释说:“覃,本亦作蕈。延也。”
蕈的小篆写法如图:
4、䓴。读作ruǎn。《说文角字》给的解释是:“木耳也。从艸耎聲,一曰萮茈。”木耳好理解,现在我们也这么叫。木耳是木耳科孢子植物。子实体略呈耳形,生枯树干上,一般寄生于阴湿、腐朽的树干上,生长于栎树、杨树、榕树、槐树等120多种阔叶树的腐木上,单生或群生。现在也有大量人工培植,新鲜的木耳呈胶质片状,半透明,侧生在树木上,耳片直径5-10厘米,有弹性,腹面平滑下凹,边缘略上卷,背面凸起,并生有有极细的绒毛,呈黑褐色或茶褐色。样子如图:
䓴字读作ruǎn,这个读音也好记,鲜活的木耳可不就是“软”的吗。䓴的小篆写法如图:
5、葚。这个字有两个读音,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只标注了一个读音shèn。给的解释是:“桑实也。”《小尔雅.广物》里说:“桑之实谓之葚”《诗经.卫风.氓》里有用到这个字:“于嗟鸠兮,无食桑葚。”陆德明作释说:“葚,本又作椹,桑实也。”很清楚,所谓的葚,就是指桑树的果实。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桑葚。样子如图:
这个字的第二个读音是rèn,所指还是桑葚,不过只用于口语,我们平常叫“桑葚儿”,就读这个音,不能读错了。
葚的小篆写法如图:
6、蒟。读作jǔ。《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蒟,果也”什么果呢,许慎没说。《史记.西南夷列传》里有“南越食蒙蜀枸酱”南朝宋裴駰集解作注说:“枸,一作蒟。”司马贞索隐引用刘德的说法:“蒟树如桑,其椹长二三寸,味酢;取其实以为酱,美”。说到这里,我们基本就知道它是什么了,其实就是蒌叶,胡椒科,藤本,果实叫“蒟子”,可以作酱,所以也叫“蒟酱”,也作“枸”。样子如图:
《华阳国志.巴志》里说“其果实之珍者,树有荔枝,蔓有辛蒟。”能与荔枝相提并论,可见蒟酱是一种上佳的果实。《本草纲目.草部.蒟酱》里有:“时珍曰:蒟酱,今两广、滇南及川南、渝、泸、威、茂、施诸州皆有之。其苗谓之蒌叶。蔓生依树,根大如著。彼人食槟榔者,以此叶及蚌灰少许同嚼食之,云辟瘴疠,去胸中恶气。故谚曰:‘槟榔浮留,可以忘忧’其花实即蒟子也。”我们总见古书中说南方是“瘴疠横行”,南方人“辟瘴疠”的方法是吃槟榔加上蒌叶,还要加上蚌灰等物,植物世界太神奇了。
蒟的小篆写法如图:
神奇而博大的植物界,人们在接触这些植物时创造了神奇而博大的汉字,学习这些汉字,其实也是在认识博大丰富的植物世界。
(【说文解字】之77,部分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