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时代老师常常让背诵鲁迅的文章,那时老觉得先生的文章艰涩难懂枯燥乏味,毫无波澜不惊和乐趣,但很愉快的背会了文章。
中年以后才开始深深地体会到鲁迅先生文章的深度和力度,洞穿世事的观察力,鞭策社会,为正义呼喊而讴歌的人民歌手。鲁迅先生的文章就像窖藏的老酒,刚开始喝多的时候觉得苦涩,时间长了觉得沉香悠长,也像馍一样越嚼越有味道越有嚼头。
都说先生冷酷,其实先生心里藏着一颗天真的童心,这就表现在《雪》中,在这篇文章中,先生完全改变了过去自己的一贯风格,以一颗童心写儿童堆雪人的快乐跃然纸上: “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象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充满了孩子天真和童趣,你能先生没有一颗孩子的心。先生在《一件小事》中,先生深深的自责自己的莽撞,忆当年不该三脚两脚踩坏了弟弟已经糊好的风筝架骨,忏悔孩子的童年的乐趣不就是玩耍吗。
《友邦惊诧论》中先痛斥日本帝国主义“捣毁机关,阻断交通,殴伤中委,拦劫汽车,攒击路人及公务人员,私逮刑讯,社会秩序,悉被破坏”罪行何等的淋漓尽致,后又骂国民党不抵抗丧失国土,对学生的爱国热情给予了充分的赞扬,“空前水灾,卖儿救穷,砍头示众,秘密杀戮,电刑逼供,他们也不惊诧。在学生的请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骂的何等的畅快过瘾,深刻痛斥当局的腐败,对人民麻木不仁,字里行间对人民深深的同情和无限热爱。
在中学背了那么多的文章唯独对先生的文章记忆犹新,仿佛昨日,有的还能大段的背诵,时间越久越觉得有味道。当然也背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只是觉得朱先生的文章清新华丽,辞藻优美,印象不是十分的深刻,只是个人的体会而已。而先生的文章似乎刀光剑影,让人觉得震耳欲聋,记忆深刻,有挥之不去之感。

先生的《狂人日记》深刻额思想性以至于“狂人”思维的锋芒,“狂人”之忧郁、焦虑、悲愁、苦痛,时至今日仍旧沉重无比,“狂人”的发问也依然锐利到可轻易穿过时空之阻隔,在现世鸣响——“从来如此,便对吗?”现实语塞。特别是在最后结尾处这样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上都写着两个字“吃人"!”先生凛然正气的深刻痛斥了几千年的封建吃人的社会。
在《药》中,先生写半夜里的悄无声息,“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漫了青白的光。”以及康大叔满脸横肉,胡乱的紧着腰带刽子手杀人的形象刻画的杀气十足,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孔乙己》中,先生是这样描述的:“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把旧时的文人的穷酸而又孤傲的一面描写的入骨三分,那个又可怜又可悲而穿长衫留着花白胡子孔乙己却让咸亨酒店充满着快乐。
《阿Q正传》为的是画出阿Q的灵魂。第二、三章的重点正是解剖阿Q性格的最主要特征——精神胜利法,而《优胜记略》先补叙挨赵太爷一耳光之前的阿Q的“行状”。阿Q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在未庄人的心目中从来没有真正存在过,尽管他给人家打短工时“真能做”。 与张牙舞瓜的恶霸地主不同,鲁四老爷作为一个封建卫道者,他是用软刀子杀人,比起露出青面獠牙、张着血盆大口吃人更具隐蔽性、欺骗性。先生要做一篇“速朽的文章”,因为阿Q精神应该速朽,阿Q的时代应该速朽。但鲁迅奉献给中国人的,却是一个不朽的阿Q。

在《故乡》中,豆腐西施杨二嫂,终日坐在豆腐店里,脸上“擦着白粉”,“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可现在她却是 “凸颧骨,薄嘴唇”,“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少年时代的闰土,“深蓝色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用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老年时代的闰土,“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极大的反差,判若两人。
《祝福》中的祥林嫂,“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篮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是红的。”“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篮夹祆,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先生为农妇祥林嫂苦难的一生大体经过了四个阶段: 年轻守寡、外逃帮工,被婆家卖; 再嫁再寡,丧夫失子,大伯收屋,重到鲁家;捐了门槛,仍被判为罪人;被鲁四踢出大门,沦为乞丐。上面呈列的四幅肖像画,浓缩地反映出祥林嫂命运变化的几大波折,勾画出她悲苦的人生轨迹。先生的“祝福”作为一种传统的祭典,在长夜漫漫的旧中国是“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人们已经司空见惯,习以为常,很少人注意到在一片祝福声中所演出的一幕幕人间惨剧。
无论鲁迅先生的《药》《孔乙己》《故乡》《祝福》《阿Q正传》中的花老栓、孔乙己、闰土、祥林嫂、阿Q都是深刻描写生活在最底层的贫民,他们在水深火热中苦苦挣扎,生动的刻画出揭开了一个个在道貌岸然的外表下掩藏着的虚伪、冷酷、自私和残暴者丑恶的嘴脸。先生用他那犀利的笔深深对人民的同情和讴歌,忧国忧民,一声声的呐喊是在唤醒沉睡中的万民。
回望过去看现在,自己何尝当年不是“闰土”呢。少年时期,无不憧憬着梦想,无忧无虑过活每一天,哪怕家境贫寒一点,却也是“少年不知愁滋味”。可等到真正到了中年闰土的年龄,又怎样呢?梦想在现实面前,终日拖着疲惫的身躯,仰人鼻息,看人脸色行事。不论怎样还有梦想,还可以去追梦,虽然很遥远。因此,看到了闰土,怀念鲁迅先生对未来的预测的准确。
鲁迅先生不但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而且还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他用一生的精力书写了两个字,“不休”,他的精神就是我们伟大民族的民族魂.......
先生的现实作品经过千锤百炼,愈来愈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好,他的爱憎分明的犀利批评精神,愈来愈换发灿烂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