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佳句赏析 > 鲁迅之子,70年,精心拍摄了20000张照片,细心记录中国的发展!

鲁迅之子,70年,精心拍摄了20000张照片,细心记录中国的发展!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10-22 19:19:05
阅读:

【2019】总332期

鲁迅之子,70年,精心拍摄了20000张照片,细心记录中国的发展!

据报《记忆星尘——纪念周海婴诞辰九十周年摄影艺术展》2日在中国美术馆举行开幕式。很高兴听到这个消息,特发10年前的稿件一篇,以此怀念周先生。记忆清晰,先生捧着那部《镜匣人间》时说的一句话:“好大一个家伙!”

周海婴作为鲁迅之子的身份为人尽晓,而他作为一位摄影师的身份却鲜为人知。日前,他从七十年间拍摄的两万张照片中精选二百余幅结集公布于世。鲁迅提倡一种观察社会、认识社会和保存历史的方法,叫做‘立此存照’,就是为历史作证。周海婴的摄影正是对这一思想的实践。

七十年长镜头,周海婴抓拍人间百态

作者:关捷

鲁迅之子,70年,精心拍摄了20000张照片,细心记录中国的发展!

走进周海婴先生的家, 先生没有多少改变,还是十几年前那样的矍铄。气色依然健康,谈吐依然敏捷。令人吃惊的是,80高龄的他,会那么自如地使用电脑,敲字、聊天,发电子邮件,用photoshop处理图片。

很快,老先生拿出大型影集《镜匣人间》。《镜匣人间》上有两百幅照片,有新闻片,也有艺术片,但两者互相渗透,新闻片有艺术价值,艺术片有新闻性,记录了七十年的中国历史,北京、上海、沈阳等地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的断面,在《镜匣人间》里都可以找到。

周先生1938年10月拍摄生平第一帧照片;1943年11月正式开始学习摄影;1944年11月拥有第一部照相机;1948年11月拍摄第一帧彩色照片;1952年第一次自己冲洗彩色胶卷、照片。70年来共拍摄照片两万余张,真实地记录了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反映了时代前进的脚步。他拍到了许多摄影师没有拍到的照片,图像中体现的敏感与活力,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态和人们的生存环境,是中国现代摄影史上一部别具特色的《史记》

10岁在西湖边拍下第一张片子

周海婴现 在回想起来,他特别感谢自己的父母亲。很小的时候,他把缝纫机、锁、钟拆来拆去,想看个究竟。有时候连自行车也要拆,甚至还在家里做化学实验。面对这种种“不端”父母亲从没有干涉过。他说:“父母对我很宽松,没有觉得你应该学什么、干什么。”这种科学的家教方法,使周海婴能够不断拓展自己的兴趣范围。他学过财会,上过无线电夜校,在辅仁大学社会系念过书,后来转到北大物理系,最终选择了科技的行当。摄影,是他广泛兴趣中最成功的一项。

出生后的100天,鲁迅就抱周海婴去上海知名照相馆拍了照片。这是他第一次与相机见面,他与摄影的不解之缘似乎也就从此开始。

1936年秋末,鲁迅过世之后,悲痛中的母亲许广平身体每况愈下。1937年春天到来的时候,她的好友蔡咏裳从杭州专程来看她。

蔡咏裳建议许广平去杭州休养,蔡女士认为疗养至少有助于减轻失去亲人的哀伤。许广平想了想,同意了,决定带着8岁的周海婴去杭州。许广平带周海婴去,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当时她认为自己可能病重了,悲观地想到了后事,她要让儿子和蔡咏裳相识,如果一旦自己走了,那就把他托付给蔡咏裳。少年周海婴并不知道母亲的心事,他一面牵着母亲的手,一面想着杭州的样子。他那时还不知道,正是这位蔡阿姨把他带上了摄影之路。

蔡咏裳是1926年的燕大毕业生,是党的地下工作者。在鲁迅五十诞辰那天,和许广平结识,从此成莫逆之交。在杭州,少年周海婴盯上了蔡阿姨手中那只频频闪光的黑色蔡司牌小相机。蔡阿姨一边领着周家母子逛西湖,一边不时地拍些风景。她那按快门的奇妙动作,让年幼的海婴看了贪婪。很快,蔡阿姨发现了他的渴望。周海婴趁机左缠右磨,最后总算允许他按了几次快门。他当时拍下了今生的处女照——“渔夫撒网”但由于蔡阿姨地下工作者的特殊要求,当时不能保留底片。所以,“渔夫撒网”也就飘逝进了历史的深处。

从此以后,周海婴拍照的渴望越来越强烈。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照相机、底片价格的昂贵是今日无法想象的。鲁迅逝世后,周家的日子变得艰难起来。因此,面对他的渴望,母亲也一筹莫展。

1943年11月的一天,母亲一位比较富裕的朋友借给周海婴一只小方木匣镜箱,他高兴极了。由此他正式开始学习摄影了。

周海婴先生拍的早期照片都用几本厚厚的黑卡纸老式相册珍藏着,那时母亲帮他细心粘贴,页面上有很多母亲的亲笔题字,有些用了三角形相角。

鲁迅之子,70年,精心拍摄了20000张照片,细心记录中国的发展!

记录大事件大人物的瞬间

在周海婴先生的两万张照片中,有相当一批具有重大人文价值。

有一张是郭沫若、许广平、侯外庐拍摄于“华中号”轮船上的照片。如今不但是他个人的珍宝,也是国家的文物了。

这幅照片有着重大历史背景。

1948年,党组织指令香港地下党安排他们分途北上。 地下党还送了几百元钱让他们母子买防寒衣服。喜欢摄影的周海婴这时提出想买一架相机,母亲考虑了一下,最终决定去价格低廉的旧货市场购买二手衣服。就这样,周海婴省下了800多块港币。于是,酷爱摄影的他买了一台低价的“禄莱”相机,又买下20多个胶卷。

当年11月底,周海婴和母亲许广平乘坐悬挂有葡萄牙国旗的“华中轮”离港北上。同船的还有郭沫若、马叙伦、陈其尤、沙千里、许宝驹、侯外庐、翦伯赞、冯裕芳等知名人士。周海婴先生当时19岁,当时他的思想核心是——“去解放区,参加新中国建设,用科学来强国。”并且,他要记录下这次伟大的北上。那天,在轮船甲板上,郭沫若、侯外庐、沈志远和党的领导连贯同志正在看风景谈新中国的未来,周海婴端起相机,不失时机地抓拍下这幅著名的“爱国图”今日看起来竟是如此宝贵。

12月3日一早,船在安东附近“大王岛”抛锚,一行人员改乘小船上岸。中共中央东北局派负责同志前往迎接,并护送到哈尔滨。正在这时候,得知沈阳已解放,于是又改乘火车抵达沈阳。在沈阳市的铁路宾馆大会议室内,民主党派开始了热烈的讨论。周海婴把镜头对准了会场。当时是冬季,下午室内光线不足,他勉强用慢速拍了两帧,虽然清晰度差,又不是广角镜头,但能够留下这历史的瞬间,周海婴先生感到非常满足。1948年,民主人士从香港前往东北解放区的事情对外严格保密,没有摄影记者跟随。所以,他的这几帧照片应该算做见证历史的“孤本”了。

此外,周海婴先生还拍下了《华中轮抵达丹东》、《民主人士讨论新政协的召开》、《土改后的喜悦》、《淮海路发大水》、《二、六轰炸》等历史瞬间。在这些影像里,我们看到了许广平、郑振铎、茅盾、巴金、宋庆龄等老一辈人珍贵的影像,

特别是“二·六”轰炸的照片,尤其令人震振。1949年初夏,周海婴先生从华北大学短期学习结束,廖承志建议他补习高中文化课程后,第二年去苏联求学。这样,周海婴就返回上海旧址霞飞坊寻师重新学习。不久,抗美援朝开始。那天,周海婴先生在三楼阳台听到飞机投弹轰炸声,他看到了窜天的浓烟,这便是“二·六”轰炸上海卢湾区。他拍下了那滚滚的浓烟。隔了一天,周海婴先生又和表兄马永庆赶去拍摄残存废墟。进入现场时,他们被警卫拦住,亏得那时候他们不知天高地厚地自己印了名片,叫做“海马摄影社”,凭这枚小片子,才得到许可进入警卫圈内。进去后他拍到了一批炸毁的废墟,还有伤亡家属悲痛欲绝的镜头。

抓拍平民百姓的生活片段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多数摄影家的作品都镶上观赏镜花水月的金属画框,罩上一层唯美主义的色彩,玩自己风花雪月的情感。周海婴却不同,他的镜头侧重在社会民生上面,具有纪实摄影的品质。他对被摄者不是居高临下的猎奇,而是情感上的走近,来表达他们真实、形象的生存状态。其实这正是鲁迅先生的精神所在。

“为什么我特别留意于难民、战患、市井风貌等?主要是受到父亲的影响,当年他对底层人民的关爱,特别是替受伤的黄包车夫包扎伤口等情景至今依然历历在目。这种潜意识中的教育对我影响极为深广,可以说是父亲教我怎样去拍照,使我懂得如何用平民的视角去关注社会和关爱大众。“周海婴说。他还进一步解释说,平民意识还跟他的经历有很大关系,人们认为他是鲁迅的儿子,肯定过着很阔的生活,实际上家里也是比较困难的。由此,周海婴对下层百姓的生活就比较留心,注意的多了,拍的照片自然也多了起来。

集子中的第九张,便是上世纪40年代拍摄于上海街头的乞讨“难民”。而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的镜头里多了温暖的色调和现代的气息。我们能看到《熟食小贩》、《修鞋匠》、《南货担子》、《高跷队》、《街道读报》的社会百态,也有邻里间的寻常友谊。

上海是鲁迅先生度过人生中最后岁月的地方,周海婴也是在这座城市出生、成长。他在不海搞影展时,很多老邻居老朋友都赶来道贺。夏伟琴老人原是周海婴在淮海坊时的邻居,她指着照片上那个穿大衣烫着头发的时髦少女说,那就是我,拍照那年才16岁,在复兴公园。现在,整整60年过去了,相片的容颜已然改变,皱纹代替了光洁的额头,但她的笑容依然灿烂。

专家们认为,四五十年代平民市井生活照在当今的历史影像库里非常难得,因为当时的摄影记者主要拍政治或新闻事件,而一般平民又买不起相机,加上建国后发生的几次政治震荡,这类照片就变得更加稀少。

鲁迅之子,70年,精心拍摄了20000张照片,细心记录中国的发展!

七十年的努力终成正果

七十年来,周海婴先生的摄影兴趣不减。

周海婴说,“我拍摄的题材以人为主,也有随机的景物,我喜欢遇到机会抓拍性地留影,对摆拍没有好感。”数码时代来临了,相机发生了重大革命,电子代替胶片,photoshop的技术可以弥补拍摄条件限制导致的相片缺陷。周海婴对科技时代的照相技术发展脉络十分熟悉,他也开始用新型的摄影器材,最近常用的是佳能数码机,有1000万像素。这些年来,他添置了好几款数码相机,但还是喜欢使用传统胶卷。他认为,数码相机的优点就是快,不过目前来说,从创作角度考虑,胶卷是要高于数码的。在周海婴眼里,数码照片后期制作,是不属于摄影范围的。另外,周海婴特别看重底片在表达照片品质上的价值。

对于摄影,周海婴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他说:“我觉得当下流行的‘玩照片’说法不对,摄影是一门艺术,也是创作。我曾想过当专职摄影工作者,但最终从事了与摄影毫无关系的工作。我喜欢抓拍,把所经历的历史瞬间用相机记录下来。”

两年前,周海婴向儿子周令飞提出,趁记忆还很好时,把以往的照片整理一下。在整理过程中,他们萌生出一个想法,从两万张照片中,海选出800张,再选120张做个展览及汇编成册。结果很难割舍,最终选中的照片共有400多张。周令飞介绍说:“当时,父亲觉得自己是业余摄影,不想办展览,但有许多专家都希望他把摄影展办出来。父亲曾有几本相册,重要的照片都被撕掉了,因为担心文革中的运动。幸亏底片都被父亲偷偷保存下来,而且从上海运到了北京。北京气候比较干燥,这些底片保存得很好。”

这样,就办了影展,并且出了书。不料,竟轰动了摄影界,观者如堵,好评如云。

相关推荐

  • 鲁迅之子,70年,精心拍摄了20000张照片,细心记录中国的发展!

    鲁迅之子,总332期据报《记忆星尘——纪念周海婴诞辰九十周年摄影艺术展》2日在中国美术馆举行开幕式。记忆清晰,先生捧着那部《镜匣人间》时说的一句话:“好大一个家伙!

    佳句赏析
  • 鲁迅去世后的83小时

    鲁迅的资料,鲁迅去世后的83小时作者 @知书少年果麦麦 鲁迅,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可能是现代文学里最无法忽视的存在。爱吃甜食,拥有数十个以上笔名,与表面看起来很反差地宠娃。

    佳句赏析
  • 民族魂鲁迅的3首诗词,饱含着诗人的真情,值得你背诵下来品味

    鲁迅的诗,】第一首——惯于长夜过春时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颔联揭示生活困难的原因,颈联写作者对死难者的深切哀思,尾联写作者的愤懑之情,表达了作者斗争的决心。

    佳句赏析
  • 流芳千古的作家鲁迅,你对他了解多少?

    鲁迅的简介,对于鲁迅,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写出了无数部令人深思和有深刻意义的作品。​用伟大这个词去形容鲁迅一点都不过分,他是白话文的开辟者,也是目前文学成就最高的一个人。

    佳句赏析
  • 重温鲁迅、爱迪生、爱因斯坦名言警句,值得学习

    鲁迅关于读书的名言,一、关于鲁迅先生的名人名言:诗句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2、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自题小像》)3、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鲁迅·《无名》)4、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

    佳句赏析
  • 鲁迅逝世遗言:不得因丧事,收受一文钱。宋庆龄主持葬礼

    鲁迅先生,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

    佳句赏析
  • 鲁迅后人今何在?儿子成高官,还有一位成明星,如今家喻户晓!

    鲁迅之子,他的父亲是那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作家的鲁迅,他的母亲则是鲁迅第二位夫人许广平。不过思想先进如鲁迅,必不能接受包办婚姻,所以朱安独自留在绍兴,做了他20年的挂名妻子,帮他照顾双亲却并未留下后代。

    佳句赏析
  • 聂震宁:《鲁迅全集》修订始末

    鲁迅文集,《鲁迅全集》修订建议我刚上任,就好几回接到社里老编辑关于修订《鲁迅全集》的建议。老编辑王仰晨、张小鼎等甚至分别给我写信,指出1981年版本存在的问题,激烈陈述修订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佳句赏析
  • 鲁迅之子周海婴:他镜头下的那些历史瞬间

    鲁迅之子,作为名人后代,很长一段时间,他鲜少出现在公众的视线中。几年前,一张酷似宋小宝的人物照片曾在网络盛传,拍摄这张照片的人正是周海婴先生。

    佳句赏析
  • 鲁迅写的诗,你读过几首?

    鲁迅的诗,那些年,我们背过多少鲁迅的文章,你还记得多少?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靠精神疗法的阿Q......我们读过他的杂文、背过他的散文,但是,你知道他的诗吗?你听说过几首、背诵过几首呢?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因病离开人世。让我们用他的诗纪念他。

    佳句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