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唐宋时代下的中国文人是幸运的,也是令后世羡慕的。身处那个时代也许只需要一首诗就能名留青史,只需要一首词就可以平步青云。然而盛世之外亦有感伤,唐有安史之乱,让昔日的盛唐一去不返;宋有靖康之耻,皇帝被捕,国破家亡。所以此时的文人就有了更多的气节和责任。他们不满足于风花雪月,而是要展现心中那份傲骨和不屈,所以文坛才有了为民呐喊的杜甫,才有了金戈铁马的辛弃疾。
北宋时期,还有另一位著名的诗人----陆游,他也有爱国情怀,铮铮铁骨,他生于北宋灭亡之际,少时因被秦桧排斥而仕途不顺,壮年又因与主和派屡发争议而多次被贬。陆游的一生也是在风雨中飘零,在沉浮中颠簸。但是他从未放弃过报国之志,一直关心着国家的安危和命运。
陆游甚至在临死前仍不忘国家,对着自己的子孙说“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何谓爱国情怀?这两句诗就是最好的诠释。陆游还有一组诗,共五首,题名《书愤》,也是关于爱国的。
《书愤五首·其一》
宋代: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一生力主北伐抗金,他也曾在抗金前线充当幕僚,但很快就被召回了后方。他的抗金主张,北伐愿望,直到死,都未能实现。这首诗写于陆游晚年,充满了悲愤和壮志未酬的遗憾。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前半叙述早年决心收复失地的壮志雄心,后半感叹时不再来,壮志难酬。
当时他亲临抗金战争的第一线,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金戈铁马的记忆里去的。诗人开篇一自问,一句“哪知”问出几多郁愤。后面两句写依稀还怀念瓜州古渡的楼船战舰在夜雪纷飞中前行,金戈铁马在大散关的秋风中集结待命。楼船”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岁月不居,壮岁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这在赤心为国的诗人是日夜为之痛心疾首的。然而,如今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满是悲怆。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尾联亦用典明志。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回看整首诗歌,可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
陆游一生,也曾亲临前线,也曾上阵杀敌,但是朝廷的无能让他的报国梦破碎。这首诗,是作者用生命在书写,因而读来感人肺腑。陆游愤恨的是时代,是命运,是主宰时政的权臣。他以诸葛亮自比,是在明志,可是他却没有遇到明主,也没有施展抱负的机会,就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也成了一个口号,终究没有实现的可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