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诗精读:《自题小像》详解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这首诗作于1903年,当时还是清朝末年,鲁迅正在日本留学。那时候通讯尚不发达,朋友之间互赠照片一度非常流行,并且赠与的照片上一般都有题字,可能来自于在字画上题字的传统。这首诗便是在照片上的题诗。
鲁迅在少年时代思想是比较激进的,在南京读水师学堂的时候,就接受了进化论的思想。到日本以后,接触到更多的西方的新思想,对鲁迅的影响很大。大家如果读过《呐喊自序》的话,对于鲁迅思想的转变过程便会比较清楚了。
那时候正是中国处于激变的年代。鲁迅出生于1881年,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已经成了传说,但是1894年的甲午战争和1900年的八国联军入侵,可是他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历史事件,这些事情无疑给了鲁迅很大的刺激。
鲁迅是1902年考上公费留学的。那时候的日本正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活动的中心,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一面组织革命团体,一面举行演讲会,办杂志,出书报,积极鼓吹反清革命。东京的留学生中革命空气非常活跃。初到东京的鲁迅,主要是学习日语,"除学习日文,准备进专门学校之外,就赴会馆,跑书店,往集会,听演讲……"(《且介亭杂文末编》)。这些革命宣传,自然对鲁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他们班级的同学中,鲁迅第一个剪了辫子。
剪了辫子理了发,自然要照相留念,就像今天的小姑娘做了头发要拍照发朋友圈一样。鲁迅的这张照片送给了他的好朋友许寿裳,就是下面这个样子:
所以这首诗本来没有题目的,是许寿裳后来在回忆鲁迅的文章中给加了这个题目。
作品赏析:
灵台无计逃神矢
"灵台"本是督脉的穴位,在后脊柱上,肩胛骨的正中间。古人不知道心脏偏左,以为心脏在身体的正中间,所以盔甲的护心镜也在正中。灵台则是背部与护心镜相对的位置,被古人认为是心灵的居所。后来便用"灵台"代指心灵或心脏。
"神矢"出自希腊神话,就是爱神丘比特的神箭。当丘比特的神箭射中男女双方时,两人就会发生爱情。鲁迅这里借用这个意向,表达了自己和祖国血肉相连的强烈感情。以男女之情来寄托其他感情,本是中国诗歌的传统,为《诗经》的解说家们素来所提倡的,鲁迅这里用了最传统的表达方式。
风雨如磐暗故园
这句诗比较直白,表达了祖国的天空乌云密布,暗无天日的景象。《诗经》中有"风雨如晦"的诗句,后来就变成了一句成语。鲁迅这里没有直接引用这句诗,一则因为成语已经为人人所烂熟,所以诗人们一般忌讳在诗中使用成语;另外,"风雨如晦"用在这里也不和平仄,所以作者这里改为"风雨如磐",一则和律,并且也造成了一种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气势,加深了诗句的表现力。
寄意寒星荃不察
这一句也使用了典故。宋玉《九辩》中有"愿寄言夫流星兮"的句子,宋玉用"流星"比喻贤人,鲁迅这里化用其意,但是改为"寒星",是指最冷的时候看到的星星,就是启明星了。这样,"寄意寒星"便寄托了一种美好的祝愿或希冀。接下来"荃不察"出自屈原的《离骚》:"荃不察余之衷情兮"。荃是一种香草,屈原用来比喻国君,意思是说楚国国君不能体察他的一篇爱国衷情。鲁迅这里沿用屈原的意思,但是对象不是国君,而是之指中国的国民。鲁迅对广大民众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因为腐败的朝廷的愚民政策和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才是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源,这也是鲁迅后来弃医从文的原因。从这首诗里已经见到了端倪。
我以我血荐轩辕
"轩辕"就是轩辕黄帝,是我们华夏族的祖先,鲁迅这里代指祖国。三四两句连起来讲,就是,因为祖国的人民并不能体察我的爱国热忱,我只能以自己的一腔热血献给我的祖国了!这也是只有热血青年才能写的出来的豪壮之语,堪与陆游,辛弃疾的爱国情怀比肩。
所以,这是鲁迅早期最重要的一篇作品。鲁迅虽然以小说和杂文著名,但是他有深厚的国学素养,古文功底匪浅,古体诗在民国的所有诗人中,也是数一数二的,比起王国维、钱钟书等名家的古诗词,还是高出不少。
你的关注和点赞是我写作的动力,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