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佳句赏析 > 身背千古骂名的一代忠臣“潘仁美”

身背千古骂名的一代忠臣“潘仁美”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19-12-16 16:58:22
阅读:
身背千古骂名的一代忠臣“潘仁美”

受历史小说《杨家将演义》的影响,千百年来,在人们的心目中,潘仁美是个用心险恶、陷害忠良、罪大恶极的奸臣。

潘仁美的形象映射的是北宋名将潘美,与历史中的潘美本人形象大相径庭,把潘美当做奸臣,是极为不公正的。

从潘美的经历来说,平心而论,他一生的战功要比杨家将的主人公杨业大得多,他是大宋朝的一个大忠臣。

潘美(925—991),河北大名人,风流倜傥,是当时出了名的美男子,年轻之时,当过典谒(掌管宾客请见的传达和接待事务)。潘美从小就胸怀大志,他曾对朋友王密说:“汉代(指五代时期的后汉)将终,凶臣肆虐,四海有改卜之兆。大丈夫不以此时立功名、取富贵,碌碌与万物共尽,可羞也。”

950年,周太祖郭威建立后周。郭威没有儿子,收柴皇后的侄子柴荣为子。柴荣任开封府尹之时,潘美和赵匡胤同在他的手下做事,二人关系非常好。954年,周世宗柴荣即位后,补任潘美为供奉官(皇帝身边的武官侍从)。高平之战,潘美因为战功迁为西上阁门副使。后出任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市)监军,改任引进使,管理西部战事,深得周世宗器重。

959年,周世宗病逝后,军权落在大将赵匡胤手里。960年,发生“陈桥兵变”,赵匡胤当了皇帝,对潘美委以重任。

大宋建立之后,天下并不太平。陕州主帅袁彦拥兵自重,信任奸佞小人,滥杀无辜,民愤很大,赵匡胤担心他叛乱,就派遣潘美去担任监军,伺机杀掉他。潘美单骑到达陕州,向袁彦等人晓以大义,陈述利害,劝他恪守臣职。袁彦被潘美的诚意打动,就跟着潘美到了京城,以示效忠。赵匡胤非常高兴地说:“潘美不杀袁彦,就让他来觐见,正合我的心意啊。”

960年九月,郭威的外甥李重进高举“驱逐赵贼,回复周室”的旗号在扬州叛乱,宋太祖赵匡胤命大将石守信为招讨使、潘美为行营都监,率部亲征。叛乱平定后,潘美被任命为扬州巡检,以行使镇抚之事,后又因功任秦州团练使。没过多久,湖南将领汪端反叛被平定后,人心不稳,赵匡胤又任命潘美为潭州防御使。

南汉高祖刘魫荒淫残暴,他几次进犯桂阳、江华,都被潘美打败。武陵山一带的溪峒蛮獠等民族自唐代以来,就经常闹事,潘美带兵几次征剿,稳定了这一地区的局势。

964年,潘美奉命与丁德裕率军攻克郴州。

970年,宋太祖又命潘美征讨南汉,刘魫的军队被潘美打的大败,潘美先后富州、贺州。十月,攻下昭州、桂州、连州,西江各州相继投降,潘美移任南面都部署,进驻韶州。

971年五月,潘美指挥部队斩杀南汉军人数万,刘魫无奈投降。五月,宋太祖任命潘美为山南东道节度使。

972年,潘美兼任岭南道转运使。土豪周思琼纠聚民众依仗海域叛乱,潘美率兵征讨,平定了叛乱。自此,岭南局势稳定下来。

974年,大宋兴兵南唐。十月,任命潘美为升州道行营都监,与大将曹彬一同到达秦淮。宋军连连获胜,很快就兵临金陵城下。李煜仓促抵抗数次之后,被迫降宋。金陵平定后,潘美因功被封为宣徽北院使。

同年秋天,宋太祖派潘美辅佐党进攻打北汉都城太原。北汉在辽国的援助下,这次大宋的北伐没有成功。不久,宋太祖病死,宋太宗赵匡义继位。

976年,宋太宗任命潘美为南院使。

978年,加封潘美为开府仪同三司。

979年,宋太宗决心完成统一北方的事业,任命潘美为北路都招讨,判太原行府事,亲自率领四路大军围攻北汉都城太原。宋太宗首先截断辽兵对北汉的援助,然后包围太原城。太原城里无粮草,外无救兵,北汉国主刘继元只得投降。刘继元手下武艺高强,英勇善战的老将杨业,也归附了宋朝。

北汉灭亡之后,由于辽国时常侵犯大宋边境,宋太宗就想乘胜攻打辽国,统一北方。宋太宗派杨业为代州刺史,扼守雁门关。

接下来,大宋征伐范阳,潘美被任命为知幽州行府事。宋军一直打到幽州(今北京)。高粱河(今北京城西)一战,辽军在耶律休哥的救援下,宋军大败,宋太宗仓皇逃回东京。宋太宗让潘美兼任三交都部署,屯兵北部边境,以防御辽国的进攻。后来潘美在固军大败辽军,此后一段时期内,辽国一直不敢轻举妄动,北方边境暂时稳定下来。

981年,辽国一万多骑兵挑起战事,潘美秘密行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起攻击,大破辽军。宋太宗十分高兴,封潘美为代国公。

983年,改任忠武军节度使,受封韩国公。

982年,辽主耶律贤去世,辽圣宗耶律隆绪年幼,萧太后执政。宋太宗决定趁辽国朝政不稳,出兵收复燕云十六州。986年,太宗命潘美、曹彬、崔彦进分别率大军北伐,并且派杨业做潘美的副将。

以下就是《杨家将演义》里潘美陷害杨业的真实历史。

潘美、杨业这一路人马出兵雁门关,接连取得了几场胜利,很快就收复了寰州、朔州、云州、应州四个州。但是,曹彬率领的主力由于孤军深入,被辽军杀得大败,宋太宗急忙命令各路大军撤退。潘美、杨业接到命令之后,掩护四个州的百姓内撤。这时,辽兵攻势十分凶猛,已占领了寰州。杨业建议派兵佯攻,先吸引住辽军主力,然后派精兵埋伏在撤退的路上,掩护军民撤退。

监军王诜反对杨业的意见,他讽刺杨业说带了几万精兵却对辽军如此畏惧怯懦,建议只管沿着雁门大路,大张旗鼓地行军。他的建议得到了大将刘文裕等的赞成。

杨业对他们分析说现在敌强我弱,如果这样一定会失败。

王诜就嘲笑杨业,说你杨将军不是号称杨无敌吗,怎么在敌人面前畏缩不前了,是不是另有打算呢。

这一句话把杨业激怒了,他悲怆地对他们说我杨业并不是怕死,只是时机对我们不利,我怕士兵白白丧命。你们一定要打,我可以打头阵。

潘美其实挺爱惜杨业的,他本来也赞同杨业的建议而不同意王诜的主意,但有有监军王诜和他的几个随从从中作梗,最后只得违心同意了。杨业无奈,只好带领手下人马出发了。

临走时,潘美抓住杨业的马缰绳,对他一再地叮嘱说:“将军此去一定要多多保重,能打则打,不能打就迅速回兵,切记不可恋战。”

杨业哭了,对潘美说:“这个仗肯定要败,我是个降将,本该死,但是皇上相信我,让我带兵抗辽,我本来想看准时机痛击敌人,报答国家。但是现在大家责怪我惧怕敌人,我只有率先舍命杀敌了。”

潘美问道:“将军有什么要交代的吗?”

杨业就指着前面的陈家峪(今山西朔县南)说:“我杀上去之后,希望你们在这个谷口两侧埋伏好步兵和弓弩手,等我兵败退到这里,你们带兵接应,两面夹击,也许会有转败为胜的机会,否则,我们真的可能都会被敌所杀。”

杨业没走多远,就遭到辽军的伏击。困斗之中终于抵挡不住了,他只好一边打一边把辽军引向陈家峪。

但是杨业退到谷口的时候,他绝望了,那里一个宋军的影子也没有。

原来,杨业走后,潘美按杨业的建议,把人马埋伏到陈家峪准备接应,但等了一天,也没有杨业的消息。王诜认为一定是辽兵被打败退了,他怕杨业抢了头功,就催促潘美把伏兵撤离了陈家峪。

杨业与追上来的辽兵展开生死搏斗,最后寡不敌众,兵败被俘,在辽营绝食三天而死。

潘美见大势已去,只得立即带兵后退。

消息传到东京,朝野震怒,宋太宗先是把王诜革职查办,然后又把潘美连降三级,让潘美担任了检校太保。

987年,潘美任检校太师,任真定知府。不久,改任都部署、并州通判。

991年,太宗加封潘美为同平章事。数月后潘美去世,终年67岁。后追赠中书令,赐谥号武惠。

999年,潘美配置于宋太宗庙附祀。

潘美死后朝廷给他的待遇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当政者给他的肯定。

不过,杨业的死终究与潘美有很大的关系,尽管从主观上讲他并没有要陷害杨业的意思,更没有要故意置杨业于死地的意图,但是,作为一军之主帅,潘美在这一场失败的战役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 其一,没有运筹帷幄的能力,看不清眼前的形势,盲目听从于亲近的大将,关键时刻决策失误,导致杨业悲怆出击; 其二,当形势危急的时候,瞻前顾后,没有战略战术,缺乏作为主帅的魄力。当王诜心存私念让他从陈家峪撤军时,潘美没有坚持,只是一昧听命于王诜,致使杨业兵退陈家峪时没有得到援助。所以说,杨业的死,虽说主要责任在王诜,但是作为主将的潘美难纠其责。

可以说,陈家峪一役让一生英明的潘美,老来“晚节不保”,“一失足成千古恨”。

杨家将的故事在以后的日子里流传很广,民众可怜杨业的忠心,憎恨置杨业于死地的那些同僚们,慢慢地就把他们演绎成了奸佞小人。《杨家将演义》成书于明代中叶,书中塑造的潘仁美故意陷害杨业,一定要置杨业于死地,是一个让人痛恨的奸臣。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出了民众的爱憎,当一个英雄站立起来的时候,和他对立的一定是一个罪大恶极的奸佞小人,不幸,潘美承担了这一形象。

因此只能说,演义中的潘仁美只是一个艺术形象,他跟历史上的潘美根本不是一个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