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朝代趣事
中国历史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掩耳盗铃
本期主要讲述战国时期发生的成语典故——掩耳盗铃与刻舟求剑
掩耳盗铃
中国历史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掩耳盗铃。自己把自己的耳朵捂住去偷铃铛。比喻自欺欺人,愚蠢至极。
该成语最初出自《吕氏春秋·自知》,其原文如下:
“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中国历史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掩耳盗铃。这个成语典故是讲,在春秋末期,战国开始的时候,三家灭范氏后,有个小偷也想趁机混到范氏家里偷点东西走。
这个小偷来到了范氏家里,看到院子里有一口青铜做的大钟,其纹理做的非常精美。于是,小偷动了偷走这口大钟的念头。
可是这口钟太大了,单是一个人是搬不动的。小偷想了想就打算把大钟给打碎了,然后再分别搬走。
就在他挥舞着锤子的那一刹那,声随锤落,大钟被敲的响彻了整个环境。小偷一急,害怕的用手将自己的耳朵给捂了起来,没想到被捂住耳朵后,他反而没听到钟声了。
于是,这个小偷认为只要捂住自己的耳朵就听不到钟声,那样别人也就不知道了。
小偷又找来两个布团将自己的耳朵堵住,然后放肆的敲下去。可是没多久,钟声就惊动了所有人,人们见状,随后就把小偷给捉住了。而小偷却还不知道,他自己堵住耳朵是听不到钟声了,但是其他人没有堵住耳朵,就都能听到。
刻舟求剑
中国历史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刻舟求剑。在船上刻个记号,然后把宝剑捞出来。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变通的人。
该成语最初出自《吕氏春秋·察今篇》,其原文如下: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中国历史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刻舟求剑。这个成语典故是讲,在战国时期的楚国,有个人在山林里,他看到一个樵夫在砍柴,突然,樵夫的斧头没拿稳,被他甩进了山谷。
可是这个樵夫并不着急,而是在他斧头甩出的位置做了一个记号,然后自己绕着小路到了山谷。接着,樵夫对着自己山上做出的记号,在山谷里找到了斧头。
这个楚国人看到樵夫的这一举动后,钦佩不已,认为樵夫非常的有智慧。
有次,这个楚国人要出远门,他带着自己喜欢的宝剑来到了江边准备渡江。
就在楚国人在船上被江两岸的景色吸引时,他的宝剑却不小心给掉进了江里。船上的人见了,都纷纷劝他赶紧下水把宝剑捞上来。
可是他却不慌不忙的拿出随身的小刀在船舷上刻了一道记号,然后对船上的人说道:我的宝剑是从这个位置掉下去的,等船停了,我就从这个位置下去就可以把宝剑找回来了。
当船靠岸后,这个楚国人才脱掉衣服在标有记号的船舷位置下水,可是无论他怎么找,就是没有捞到自己的宝剑。
成语掩耳盗铃与刻舟求剑点评
中国历史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掩耳盗铃与刻舟求剑点评。通过以上两个成语典故,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 每个人都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因此,往往会忽略别人的看法。
- 凡是多站在他人或者公众的位置想想,这样或许会更全面。
- 学习不要太过死板,凡是要因人因事而异。
- 对于大众的建议,不妨静下来虚心接纳,
中国历史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掩耳盗铃。好啦,这就是本期讲的战国时期发生的成语典故掩耳盗铃与刻舟求剑的故事。
下期为你讲解——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之田忌赛马。
喜欢历史的朋友可以点击我的上方进行关注,也可以随时与朋友一起分享。
【 相关阅读(点击即可查看↓↓↓)】
中国历史之战国人物故事——三家分晋
中国历史之战国人物故事——战国七雄楚国
中国历史之战国人物故事——战国七雄韩国
中国历史之战国人物故事——战国七雄魏国
中国历史之战国人物故事——战国七雄赵国
- 上一篇:全省文化产业大会濮阳再获殊荣
- 下一篇:吕雉传—从大风歌到虞姬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