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六年,湖南书生曾静异想天开地要策反川陕总督岳钟琪,他还在策反信中列出雍正的十项大罪。曾静如此大逆不道,被以死罪论处甚至夷灭九族都不奇怪。但是,雍正的反应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不但没有杀掉曾静,反而撰写长文逐条反驳曾静指责自己的十项大罪,并把自己的反驳文章和曾静的供词汇编成书公诸天下,取名《大义觉迷录》。堂堂大清皇帝,为何要与一个无名书生公开论战?
曾静被抓以后,曾静很快就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屈服了。曾静的策反信中指责雍正犯下了谋父、逼母、弑兄、屠弟、贪财、好杀、酗酒、淫色、诛忠、任用奸佞十项大罪,雍正逐条批驳。让曾静交代谣言是从哪里来的;曾静表示这些都是他道听途说,他搜肠刮肚的回忆,什么人跟他说过什么,他提到的这些人又都被抓获。再继续追溯来源,最后谣言的来源锁定在流放广西路过湖南的犯人。他们都是胤禩、胤禟、胤禵 门下的太监,因为心怀怨愤,一路散播谣言歪曲事实。曾静为了给自己脱罪,他必须把责任都推给别人。其中的谋父、逼母、弑兄、屠弟主要得自八爷党在社会上散步的谣言;其他的都是他听到的零散信息经过自己加工得来的。在这四条大罪中,雍正唯一没有彻底否认的就是屠弟。他在《大义觉迷录》中说:“唯有加朕屠弟之名一节,朕不辨亦不受。”意思就是说,这一条我不给自己辩解,但是也不愿意接受。雍正清除老八老九,确实是为了巩固政权。他没有下令直接杀掉他们,但也表示这两个人确实该死、罪有应得。
雍正在批驳这些谣言的时候非常愤怒,比如说到好色这一条。他质问曾静:朕常自谓天下人不好色,未有如朕者,远色二字,朕实可以自信,而诸王大臣近侍等,亦共知之,今乃谤为好色,不知所好者何色,所宠者何人。有历史学家统计,努尔哈赤妻妾至少十六人、皇太极至少有十五人、顺治皇帝后宫有称号的嫔妃十八个、康熙就更多了,他死的时候和他葬在一起的后妃就有三十五人、雍正前后一共只有八个后妃。所以说雍正好色,还真是冤枉他了。雍正只做了十三年皇帝,留存的朱批奏折却有41600本,批语一千多万字,平均每天批九本,写两三千字,除去上朝的时间,基本上每天都挑灯夜战加班。他是非常勤政,可以说是个工作狂,这样的的人会好色吗?
曾静处在偏僻的乡下,学问又没有多大,也没有见过什么世面,他那些反清复明的思想又是如何产生的呢?面对雍正的质问,曾静为了给自己的脱罪把他思想的根源都推给了已故浙江儒生吕留良。辩解说他的造反思想都是读了吕留良的书才产生的。
吕留良在当时的读书人当中,可是鼎鼎大名之人。他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学者,他是著名的时文编选人,也就是编选科举考试必考的八股文范文。他就像今天的高辅导班名师,但是比这些人影响要大得多。吕留良号晚村,是浙江石门人。祖上几代都在明朝做过官。吕留良在著作中表达力“华夷之防”的思想。所谓华夷之防意思就是说:汉族人是文明人,异族人是野蛮人,历史上异族人经常侵略中原,残害汉族人,所以汉族人要对异族人保持警惕,异族人建立的政权也是不能信任的。汉族人不应该给异族君主服务,否则就是民族叛徒。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义。
刑部已经给曾静、张熙拟定了谋反等几项大罪,而出人意料的是雍正就是不同意。并且还给出三条理由;第一,岳钟琪当时为了破案,跟张熙发誓不能伤害他和他的老师曾静,如果把他们杀了就陷岳钟琪于不义;第二,若不是曾静这件事,至今我都不会发现八爷党四处造谣,让流言蜚语满天飞,有损大清形象,所以曾静也算立功了;第三,曾静本来不是坏人,只是受了八爷党和吕留良的欺骗,现在他已经被我改造好了,可以给天下百姓树立一个榜样,让他们知道人都是可以改造好的。从最初的被谋反信气哭,到现在的不计较。难道就这些理由?其实最重要的理由是;雍正如果杀了曾静,《大义觉迷录》里面那些话,就死无对证,就没有说服力了。雍正表示宽恕曾静和张熙,回过头来,却要跟吕留良算账。他认为吕留良教坏了天下的读书人才是真正罪大恶极的。
雍正十二年,吕留良被定为谋反重犯。已死的吕留良、吕留良的儿子吕葆中、吕留良的学生严鸿逵,戮尸枭示;吕留良的另一个儿子吕毅中、严鸿逵的学生沈在宽斩立决;参与出版吕留良著作和吕家来往密切的其他很多人,也被判死刑。吕、严两家众多孙辈,发配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其他从犯包括吕、严两家的女性家属,有的流放,有的杖责,有的贬为奴隶。此案牵连很广,成了雍正朝最大的一起文字狱。从情理上讲,曾静是雍正朝的人,犯了大罪都能被改造好。那吕留良在康熙初年就死了,都没有活到雍正执政的时候,怎么能把罪过都算在他头上呢?所以,吕留良案,成了雍正朝最大的污点。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更多更有趣的历史分享,请您关注“苍笙踏歌”。
- 上一篇:茶圣:陆羽
- 下一篇:人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