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佳句赏析 > 武阳|浅说律诗与绝句

武阳|浅说律诗与绝句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8-08 05:29:10
阅读:


武阳|浅说律诗与绝句

编者按:

此篇文章为初学者入门参考…………

浅说近体诗

武 阳

近体诗起始于初唐定型于盛唐。它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达到完全成熟的标志。近体,也叫今体,是唐人起的名字一直沿用到今天。近体诗分律诗与绝句两类,律绝又各分五言和七言。特点是有严谨的格律,对字数、句数、押韵、平仄、对仗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在初唐,最早的作者是杜审言(645-708),王勃(650——676),宋之问(656——712)等诗人,他们大多数作品具备了近体诗的特征。其后是李白(701——762)、杜甫(712——770)、白居易(772——846)等伟大的诗人。

一、律 诗

(一)律体诗的形式

律诗的格律非常严谨,在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一、字数:只有五言和七言两种,不能杂言。2、句数:每首八句(绝句是四句,排律十句或十句以上,后面另述)。3、只能押平声韵。(个别变体例外),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三、五、七句均不能押韵,句尾只能用仄声字。相同的字不能押韵。只有首句入韵时才能用邻韵(俗称“孤雁出群”),这一点现在多有突破,是语音发展所致。4、句中平仄相间。句子之间第一二句平仄相反,称之为相对;二三句平仄相近,称之为相粘。三四句相对,四五句相粘,五六句相对,六七句相粘,七八句相对,违反这些规定的叫做“失对”和“失粘”。5、律诗中间两联须对仗。6、一首诗中最好避免重复字。特意用复字来加强语气的除外。

近体诗按句数分为律诗、绝句、和排律三类。其中,律诗是主体绝句与排律分别是律诗的减幅与增幅。

广告

王力别集:古体诗律学作者:王力

京东

(二)律诗的平仄格式

律诗分五言和七言两类,简称五律和七律,都规定每首八句,两句为一联共四联。第一联叫做首联,也可称起联;第二联叫做颔联;第三联叫做颈联;第四联叫做尾联,也成落联。每联的上句叫做“出句”,下局叫做“对句”。

五言和七言律诗各有四种平仄格式,每种格式八句。句子排列变化次序各不相同。这是基本格式五律的四种平仄格式。掌握了它,各种形式都可以推导出来。这四种句型是:

仄仄平平仄(A)

平平仄仄平(B)

平平平仄仄(C)

仄仄仄平平(D)

七律也有四种基本句型,但不过只是在五律的四种句型每句前面加两个字。五律前面两字是平平的加仄仄,是仄仄的加平平,就成了下面的样子:

平平仄仄平平仄(A)

仄仄平平仄仄平(B)

仄仄平平平仄仄(C)

平平仄仄仄平平(D)

五律和七律的各种平仄格式,都是在以上基础句型的变化组合。现举例如下:

五律的平仄格式

1)仄起仄收,首句不入韵

仄仄平平仄(A)国破山河在,

平平仄仄平(B)城春草木深。

平平平仄仄(C)感时花溅泪,

仄仄仄平平(D)恨别鸟惊心。

仄仄平平仄(A)烽火连三月,

平平仄仄平(B)家书抵万金。

平平平仄仄(C)白头搔更短,

仄仄仄平平(D)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

这个格式只是把A、B、C、D四种句型按次序重复排一次就可以了。首句不入韵是五律的正格。第三、五、七句的第一个字是可平可仄的,在平仄上画方框为记号。

2)平起仄收,首句不入韵

平平平仄仄(C)望君烟水阔,

仄仄仄平平(D)挥手泪沾巾。

平平仄平仄(A)飞鸟没何处,

平平仄仄平(B)青山空向人。(属于拗)

平平平仄仄(C)长江一帆远,(特拗)

仄仄仄平平(D)落日五湖春。

仄仄平平仄(A)谁见汀洲上,

平平仄仄平(B)相思愁白蘋。—刘长卿 唐代诗人(726——786)《饯别王十一南游》

此式将AB和CD句型颠倒排列,然后重排一次。此式首句也不入韵,亦属五律的正格。第三、四句的第三字平仄与式中不同,第五句三、四字平仄倒置,都属于拗救,后面还会详细介绍。

3)仄起平收,首句入韵

仄仄仄平平(B)八月洞庭秋,

平平仄仄平(D)潇湘水北流。

平平平仄仄(A)还家万里梦,

仄仄仄平平(B)为客五更愁。

仄仄平平仄(C)不用开书帙,

平平仄仄平(D)偏宜上酒楼。

平平平仄仄(A)故人京洛满,

仄仄仄平平(B)何日复同游。张谓(唐代诗人)《同王徵君湘中有怀》

此式和(1)基本相同,只是将第一句A句换成D句。此诗第三句连用三个仄声不为失律(有一三五不论之说,但初学者还是要尽量避免此类三仄尾的写法)。

4)平起平收,首句入韵

平平仄仄平(B)深居府夹城,

仄仄仄平平(D)春去夏犹清。

仄仄平平仄(A)天意怜幽草,

平平仄仄平(B)人间重晚晴。

平平平仄仄(C)并添高阁迥,

仄仄仄平平(D)微注小窗明。

仄仄平平仄(A)越鸟巢乾后,

平平仄仄平(B)归飞体更轻。李商隐 《晚晴》

此式和(2)基本相同,只是将第一句由C句换成B句。

七律的平仄格式

1)仄起平收,首句入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B)一片花飞减却春,

平平仄仄仄平平(D)风飘万点正愁人。

平平仄仄平平仄(A)且看欲尽花经眼。

仄仄平平仄仄平(B)莫厌伤多酒入唇。

仄仄平平平仄仄(C)江上小堂巢翡翠,

平平仄仄仄平平(D)苑边高冢卧麒麟。

平平仄仄平平仄(A)细推物理须行乐,

仄仄平平仄仄平(B)何用浮荣绊此身。杜甫《曲江二首》之一

此式前四句和后四句都是把AB和CD句倒置,然后将第一句换为B句。首句入韵,是七律的正格。

2)平起平收,首句入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D)抽弦促柱听秦筝,

仄仄平平仄仄平(B)无限秦人悲怨声。

仄仄平平平仄仄(C)似逐春风知柳态,

平平仄仄仄平平(D)如随啼鸟识花情。

平平仄仄平平仄(A)谁家独夜愁灯影,

仄仄平平仄仄平(B)何处空楼思月明。

仄仄平平平仄仄(C)更入几重离别恨,

平平仄仄仄平平(D)江南歧路洛阳城。柳中庸(唐代)《听筝》

此式后四句按四种基本句型的次序排列,前四句中第一句把A句换成D句,其他和后四句相同。首句入韵,也是七律的正格。

3)仄起仄收,首句不入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C)诸葛大名垂宇宙,

平平仄仄仄平平(D)宗臣遗像肃清高。

平平仄仄平平仄(A)三分割据纡筹策,

仄仄平平仄仄平(B)万古云霄一羽毛。

仄仄平平平仄仄(C)伯仲之间见伊吕,(特拗)

平平仄仄仄平平(D)指挥若定失萧曹。

平平仄仄平平仄(A)运移汉祚终难复,

仄仄平平仄仄平(B)志决身歼军务劳。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五

此式前四句和后四句都是AB句和CD句颠倒。首句第一字为仄声,诗例“诸”为平声,是变通(属于一三五不论)仍做仄起。第五句末三字“见伊吕”是特拗。

4)平起仄收,首句不入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A)重阳独酌杯中酒,

仄仄平平仄仄平(B)抱病起登江上台。(孤平拗救)

仄仄平平仄仄平(C)竹叶于人既无分,(特拗)

平平仄仄仄平平(D)菊花从此不须开

平平仄仄平平仄(A)殊方日落玄猿哭。

仄仄平平仄仄平(B)旧国霜前白雁来。

仄仄平平平仄仄(C)弟妹萧条各何在,(特拗)

平平仄仄仄平平(D)干戈衰谢两相摧。

此式ABCD四种句型依次排列,重复一次。第二句为孤平拗救第三句、第七句皆为特拗。

广告

大学入门丛书:诗词格律概要 诗词格律十讲(修订第3版)作者:王力

京东

(三)律诗的对仗

对仗也称对偶,律诗颔联和颈联的各自出句与对句规定必须字数相同,词性相同,结构相对称,意思并列相对或相反——这就是对仗。如

千寻铁索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以上第一联“千寻”和“一片”是数量词相对;“铁索”和“降幡”是名词性偏正词组相对;“沉”和“出”动词并列;“江”和“石”名词并列;“底”和“头”一上一下,方位名词相对。第二联也对的十分恰当。

对仗大约分以下几类:

1、工对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常建《宿王昌龄隐居》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上述二诗三联,每联不仅词性、结构、字意相同或相并列、相对,而且所咏事物细类也相对或相类,“茅亭”和“药院”都是房子;“花”和“苔”都是植物;“影”和“纹”都是印迹。“五岭”和“乌蒙”都是山名;“逶迤”和“磅礴”都是形容山脉的气势;“金沙”和“大渡”都是江河名;“暖”和“寒”都是指气温,对仗十分工整,堪称工对。

2、宽对

比较多的律诗对仗,只是词性、结构相同,而所写的具体事物及其细类(如地名对地名)并不相同,这种对仗被称为“宽对”,有少数律诗连词性也不同,只是大体对仗而已。那就更宽了。比如刘禹锡的七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颔联和颈联: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就是宽对,因为相对的都不是细类;而且颔联的“旧”和“乡”、“空”和“翻”,颈联的“过”和“春”词性都不同,但不妨这是一首名篇。

3、流水对

有些诗的对仗出句意思没有说完,从语法意义上说,还不能算独立的句子;需要与对句合在一起才能表达完整的意思。这种对仗叫做流水对: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骆宾王《咏蝉》

4、借义对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这是杜甫《曲江二首》之中二联。就字面的意思来说,出句中寻常即平常的意思,和对句七十并不能相对。但“寻常”还有一义,古代八尺即为“寻”十六尺为“常”。借用这一义,就变成数量词,就可以和七十相对了。这种借义对古人诗中常用。

古人有时并不严格遵守律诗中二联对仗的规则。这种突破大约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三联对仗或者四联都对仗;一种是只有一联对仗或者完全不对仗。前者如杜甫三联对仗一例《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外,凭轩涕泗流。

此首三联对仗。第二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是后三联对仗。第三首《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此诗通篇对仗,这样通篇对仗的律诗并不多见,这是一些诗人超出规定把律诗写的更加工整的缘故吧……

或者恰恰相反,诗人门有时不愿意受格律约束,故意摆脱对仗的规则,以下两首便是如此。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甫《月夜》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

——晈然《寻陆鸿渐不遇》

前一首是传颂千古的名句,第三句为特拗,只有颈联一联为对仗。后一首的作者是唐代诗僧,此式全不对仗,而这两首诗的平仄粘对完全符合五律的格式,可以称之为律诗的变体。这种变体是诗人一时兴起之作,偶尔为之无妨,但不能奉为律诗的一种模式。初学者亦不可效仿。

对仗也有禁忌:第一,同字不能相对。如“天”字可与“地”对,但不可与“天”对,反之亦然。

崔颢的《黄鹤楼》诗中的“黄鹤”在一联中两次出现,而且在同一位置上,鲁迅的《湘灵歌》中“湘水”亦然。这在律诗中是可以的,何况上述二例都在不要求对仗的首联,而且二者都是专有名词,可以不计平仄。但在近体律诗的颔联和颈联中,则万万不可。第二,虽然字不相同,但字义相同,也不能对仗,如果用了则称之为“合掌”,是律诗的大忌。著名诗人有时也蹈此病。如杜甫的七律《九日蓝田崔氏庄》中的额联:

休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帽”和“冠”异字同义,用来对仗,即为合掌。前面提及的李商隐的《落花》,谐音后,成为“少”和“稀”也是“合掌”。第三,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各自的句法结构尽量不要相同,应当有所参差。这也是节奏问题。以元稹的《遣悲怀三首》的前两首中颔联和颈联为例。

第一首:

顾我——无衣——搜——荩箧,

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疏——充膳——甘——长藿,

落叶——添薪——仰——古槐。

第二首:

衣裳——已施——行看——尽。

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

也曾——因梦——送——钱财。

第一首两联句法结构完全相同,显得呆板生滞;第二首两联各自句法结构和节拍有所变化,便摇曳多姿了。节拍也就是节奏,近体诗一般两字一拍,剩下一字为半拍。上述两例,一应为戒,一则可学。

广告

历代绝句六百首作者:周正环

京东

二、绝句

近体绝句每首四句,又分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简称五绝和七绝。五言二十字,七言二十八字。绝句的押韵、平仄和粘对格律与律诗相同,也称做律绝。其实,就字数、句数和韵律而言,绝句都是律诗的一半,因此,人们又称它为截句,“截”就是裁截之意,那么,是怎样的截法呢?

(一)绝句裁截律诗的格式

1)裁截一二联的。因为律诗的颔联须对仗,相对应的,这类

句的第二联也须对仗。例如宋·杨万里(1127——1206)的七绝名篇《晓出净慈送临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第二联为工对。

2)截裁律诗三四联的。因绝句的第一联与律诗的颔联相对,也须对仗。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上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这是杜甫晚年经离乱后流落潭州时所作的一首七绝,题为《江南逢李龟年》第一联的“寻常”对“几度”,仍为借义对.

3)截裁律诗二三联的。则是两联全部对仗,以下面两例为证,第一首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第二首是杜甫的《绝句四首》之三: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4)截裁律诗一、四两的。如宋之问的五绝《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因为律诗的一、四联均不须对仗,故此诗全不对仗。这种形式的绝句不受对仗的限制故应用最广。绝大多数绝句都采用这种形式。因之,不必对仗也就成了绝句的通例。

(二)绝句的平仄格式

和律诗相同,绝句也有四种平仄格式。因为绝句只有四句,所以只要将前面举的四种基本句型变化次序排列一次就行了,不用像律诗那样把四种基本句型排列两次。实际上,五绝、七绝的各四种格式就是五律、七律各四种格式的一半。格式如下:

五绝的平仄格式

1)仄起仄收,首句不入韵

仄仄平平仄(A)岭外音书断,

平平仄仄平(B)经冬复立春。

平平平仄仄(C)近乡情更怯,

仄仄仄平平(D)不敢问来人。

此式和五律1式前半首相同。首句不入韵,是五绝的正格。

2)平起仄收,首句不入韵

平平平仄仄(C)山中相送罢,

仄仄仄平平(D)日暮掩柴扉。

仄仄平平仄(A)春草明年绿,

平平仄仄平(B)王孙归不归。王维《山中送别》

此式和五律2式前半首相同,也是正格。

3)仄起平收,首句入韵

仄仄仄平平(D)月黑雁飞高。

平平仄仄平(B)单于夜遁逃。

平平平仄仄(C)欲将轻骑逐,

仄仄仄平平(D)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六首》之三

此式与五律3式前一半相同。

4)平起平收,首句入韵

平平仄仄平(B)帷飘白玉堂,

仄仄仄平平(D)簟卷碧牙床。

仄仄平平仄(A)楚女当时意,

平平仄仄平(B)萧萧发彩凉。李商隐《细雨》

此式与五律4式前一半相同。

七绝的平仄格式

1)仄起平收,首句入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B)死去元知万事空,

平平仄仄仄平平(D)但悲不见九州同。

平平仄仄平平仄(A)王师北定中原日,

仄仄平平仄仄平(B)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此式与七律1式前一半相同,首句入韵,为七律正格。

2)平起平收,首句入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D)谁家玉笛暗飞声,

仄仄平平仄仄平(B)散入春风满洛城。

仄仄平平平仄仄(C)此夜曲中闻折柳,

平平仄仄仄平平(D)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此式与七律2式前一半相同,亦为七律正格。

3)仄起仄收,首句不入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C)两个黄鹂鸣翠柳。

平平仄仄仄平平(D)一行白鹭上青天。

平平仄仄平平仄(A)窗含西岭千秋雪,

仄仄平平仄仄平(B)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

此式与七律3式前半首相同。

4)平起仄收,首句不入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A)靖安宅里当窗柳,

仄仄平平仄仄平(B)望驿台前扑地花。

仄仄平平平仄仄(C)两地春光同日尽,

平平仄仄仄平平(D)居人思客客思家。白居易《望驿台》

此式与七律4式前一半相同

(三)绝句的变体

有些诗人写绝句,有意不遵循绝句的格律,但又不是完全摆脱格律。例如: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李白《玉阶怨》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绝句本要求平韵,这两首皆押仄韵,前一首除尾句“秋”字外,平仄粘对都合律;后一首第二、三句改粘为对,句子中间的平仄合律。这两首诗都是名篇,作者都是熟谙格律的大诗人,历来的诗选也都将它们放在近体五绝的范围内。我们把这种又合律又突破的诗称作绝句的变体。还有一种变体,把绝句本应相粘的二、三句改为相对其他方面都合律。最著名的是王维的《送元二使西安》: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是写送别离情的经典之作。曾被编入乐府,曲名叫《阳关三叠,》传唱千古,如今小学生都会背诵。但第二、三句平仄失粘却相对。因诗中“阳关”一词影响深远,所以,后人把这种变体绝句称为“阳关体”。也有人把这首诗当做词看,词牌起作《阳关曲》,也叫《阳关词》。和王维同时期的李白岑参也写过这种变体绝句。如李白的《长门怨》之一:

天回北斗挂西楼,金屋无人萤火流。

月光欲到长门殿,别做深宫一段愁。

岑参的《过碛》:

黄沙碛里客行迷,四望云天直下低。

为言地尽天还尽,行到西安更向西。

晚近著名的“阳关体”则有陈毅元帅《赠同志》:

二十年来是与非,一生系得几安危?

莫道浮云终蔽日,严冬过后绽春蕾。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华诗词学会的大赛获一等奖作品中。就有一首“阳关体”七绝:

铁马金戈百战余,苍凉晚节月同孤。

冢上已深三宿草,人间始重万言书。

——徐永汇:《挽彭德怀元帅》

三、排律

排律是律诗的拓展和延伸。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排律最短为十句,随内容表达的需要,可以两句两句增加,如十二句、十四句、十六句……这样排列长度不封顶。

白居易的《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就是一首长达二百句的排律。排就是排比的意思,排律长于律诗,所以也称长律。

排律除篇幅外,格律和律诗相同,逢双句必押平声韵,单句不押韵,用仄声韵,不论多长,都是一韵到底中途不能换韵;一定要符合律诗平仄粘对格式规则;除了首联和尾联,不论中间多少联都要对仗。符合这些规定的十句以上(包括十句)的律诗,就是排律。由于排律的规则特别严苛,历来写的人不多。写的大多数是五言排律,七言排律更少。下面以钱起(唐代诗人,天宝进士)《省试湘灵鼓瑟》为例,对照排律的平仄粘对格式:

仄仄平平仄 善鼓云和瑟,

平平仄仄平 常闻帝子灵。

平平平仄仄 冯夷空自舞,

仄仄仄平平 楚客不堪听。

仄仄平平仄 苦调凄金石,

平平仄仄平 清音入杳冥。

平平平仄仄 苍梧来怨慕,

仄仄仄平平 白芷动芳馨。

仄仄平平仄 流水传湘浦,

平平仄仄平 悲风过洞庭。

平平平仄仄 曲终人不见,

仄仄仄平平 江上数峰青。

排律格律太严,不容易写,也束缚了作者的艺术思维,初学者了解即可,不必刻意去写。

四、近体诗的一些其他问题

(一)一、三、五不论与拗救

1、一、三、五不论

前面所讲近体诗平仄粘对格式十分严格,但也有可以变通的地方,即某些地方可以不论平仄。古往今来的诗人们也往往利用这些变通写诗,来争取格律上的自由。因为可平可仄皆在七言诗的第一、第三、第五字,五言诗的第一、第三字,所以就有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意思是一、三、五可以不论平仄,二、四、六不须平仄分明。

这种说法究竟对不对呢?

他有可取之处,但不能作为严格的定律。一般讲七言律诗和绝句每句的第一字都可以不计平仄。以杜甫《秋兴八首》中的一二手为例:

请看石上藤萝月(第二首第七句)平平仄仄平平仄(A)

夔府孤城落日斜(第二首第一句)仄仄平平仄仄平(B)

丛菊两地他日泪(第一首第五句)仄仄平平平仄仄(C)

每依北斗望京华(第二首第二句)平平仄仄仄平平(D)

从以上杜甫的诗句看,下面点黑点的字是应平而仄或是应仄而平;右边是如前列出的七言近体诗的四种基本句型,画圈的字是可平可仄之处。杜甫以上四句诗都是在第一个字上有变通,即可以不论,第一首第五句第三字也“不论”了,从画圈的字看,四种基本句型的第一字都可平可仄。A、C、D三种句型第三字可平可仄,只有B句的第五字才可平可仄。B句如果第三个字用仄声,那么就变成仄仄仄平仄仄平了,于是这句子除了句尾押韵是平声外,只剩一个平声字,这叫做“孤平”是近体诗的大忌。若犯了孤平,就需要拗救,下面还要介绍“拗救”。五言D句仄仄仄平平,虽然除了韵脚以外,也只剩一个平声,但这不算孤平。除了B句第五字可平可仄外,其他各句第五字一般不能变通,要是把D句第五字由仄声换成平声,那么这句就变成了平平仄仄平平平,句尾三连平,句尾三个平声字,成为三平调(或三平尾),是在近体诗中绝对不允许的。古体诗有时可用三平调。崔颢的名篇《黄鹤楼》里的“白云千载空悠悠”就是三平尾,我们可以把它看做古体,亦可看做早期的格律诗。因为格律诗完整体系是宋代形成的。近体诗中仄仄平平平仄仄(五言为平平平仄仄)句型虽然连用三个平声字,但不在末尾,因此不算三平调 ,A句和C句中的第五字,前面说过不能变通,若变通了,A句就成了平平仄仄仄平仄,句尾两个仄声夹一个平声,诗律并未规定这样不行,古人也有这样用的,如柳宗元的七律《别舍弟宗一》的第三句“一身去国六千里”就是。但这样念来拗口,以不用为宜。有时诗人这样用了,在下句用“拗救”的方法补救,下面还要具体讲。C句第五字假如换成仄音,那么整句就成了“仄仄平平仄仄仄”句尾一连用三个仄声叫做三仄尾。诗词里并没有明确限制,但读来仍不好听,应尽量避免。

五言近体诗的可平可仄,道理与七言近体诗相同。只是五言诗的第五字是句尾,有固定的押韵格式,于是可平可仄之处就在一、三两个字上。现以唐代沈如筠的《闺怨》为例来分析。

雁尽书难寄,仄仄平平仄(A)

愁多梦不成。平平仄仄平(B)

愿随孤月影,平平平仄仄(C)

流照伏波营。仄仄仄平平(D)

左边的诗,“不论”的是第三、第四句的第一字。右边的格式,A、C、D三句的第一字都可以不论平仄,但B句第一字不能不论。否则就犯孤平。B句的第三字则可以不论。D句的第三字也不能不论,否则便成了三平调。A句的第三字也以不变通为宜。

2、拗救

有些近体诗在一些地方违背了平仄粘对格律,在不能不论平仄之处变通了,这就叫做“拗”,就必须在另一地方加以补救,这就叫做“救”,拗了以后补救,叫“拗救”。补救了,就算合律。

拗救可分为对句救、本句救和本句救兼对句救三种情况,前两种情况又各有两种不同形式。

1)对句救

第一种形式:

原道从此别,仄仄平仄仄

青山空复情。平平平仄平——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司韵》

这一联出句第四字“此”是应平而仄,拗了;便将对句第三字应仄改平声“空”,以作补救。这样对句开头虽然一联三个平声字,但不在句尾,也不算三平调。

第二种形式

映阶碧草自春色,平平仄仄仄平仄

隔叶黄鹂空好音。仄仄平平平仄平——杜甫《属相》

这一联出句第一、第三字可以不论平仄。第五字“自”是应平而仄;便将对句第五字,由应仄改为平声“空”。这样,对句中间一连三个平声字,因不在句尾,也不算三平调。这样的句式也可以不救不算拗句。还以杜甫《恨别》为例:

洛城一别四千里, 平平仄仄仄平仄

胡骑长驱五六年。 仄仄平平仄仄平

此链出句第一、第三字不论平仄第五字“四”应平而仄对句未补救。

2)本句补救

也有两种形式

第一种形式,孤平拗救

荆棘满亭君自知。 仄仄仄平平仄平——贾岛《题兴化寺园亭》

此句第三字不能不论平仄,但句中第三字“满”却应平而仄,犯了孤平:第一字“荆”虽是平声,但第一字一般不算作补救,还须另救。因此便将本句第五字由应仄改为平声“君”,这样就不是孤平了。

第二种形式,特拗:

看杜甫的七律《咏怀古迹五首》之三的尾联:

千载琵琶作胡语, 仄仄平平仄平仄

此句第一字可以不论平仄,第六字属于“二、四、六分明”的原则,应做仄声,不能变通但句中的“胡”却是平声拗了;于是便将第五应作平声的字改为仄声“作”来补救,句尾三字由原来的平仄仄改为仄平仄,这种拗救称为“特拗”,连过去科举考试中作诗也是允许的。这种特拗多用在尾联的出句,毛泽东《送瘟神》之二尾联的出句也是这种特拗。

借问瘟君欲何往?仄仄平平仄平仄

《答友人》的出句亦如此

我欲因之梦吴越,仄仄平平仄平仄

文天祥《过零丁洋》

惶恐滩头说惶恐,仄仄平平仄平仄

3)本句救与对句救

日午树阴正, 仄仄仄平仄

独吟池上亭。 仄平平仄平——刘禹锡《昼居池上亭独吟》

此联对句第一个“独”字拗,犯了孤平,便将第三字由应仄改为平声“池”。这是本句救;“池”又兼救了出句第三字“树”的应平而仄。前面所说,专有名词可以不计平仄、重出,如杜甫的《白帝》首联:“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

出句对句“白帝”,同词同位,平仄不调。但白帝为专有名词,不计平仄。又在不须对仗的首联,其他三联仍然合律,故仍是一首“七律”。


武阳|浅说律诗与绝句

武阳 海上清音版主,1964年首批知识青年插队务农十年。1984年考入天津市政府外事办公室,从事出国管理与政策研究。1995年调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从事对外经济贸易研究,有散文集《半卷斋杂记》,诗词集《半卷斋诗词稿》。

作者 | 武 阳 编辑 | 章雪芳 审核 | 小楼听雨

相关推荐

  • 武阳|浅说律诗与绝句

    律诗和绝句,此篇文章为初学者入门参考…浅说近体诗武阳近体诗起始于初唐定型于盛唐。它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达到完全成熟的标志。

    佳句赏析
  • 七言古诗、七言律诗、七言绝句的区别和特点

    律诗和绝句,古风七言律诗,七言绝句属于格律体,也就是我们平时称的“近体诗”;而七言古诗属于古体诗,也就是我们平时称的“古风”。

    佳句赏析
  • 你未必知道:律诗和绝句溯源及艺术风格的区别

    律诗和绝句,如后两句对者,是截律诗前半首;前两句对者,是截律诗后半首;四句皆对者,是截中四句;四句皆不对者,是截前后四句也”。

    佳句赏析
  • 铨斋原创诗词‖五律五首(辘轳体)

    辘轳体,(一)迎春花东风舞落花,春已笑千家;万物生光彩,一时满翠华。可怜伤日月,犹叹倦泥沙;晓露鹅黄下,相偎望绮霞。(二)桃花一路抹云霞,东风舞落花;曲归无觅处,斜倚不还家。素面曾妆粉,青城又锦华;惠溪相伴泣,痴意浪随沙。(三)海棠花摇情水底沙,惜恋满棠霞;邻小羞低黛,东风舞落花。

    佳句赏析
  • 绝句与律诗,你知道他们的规范吗?

    律诗和绝句,今天呢,是雨水,又看了一篇介绍雨水的文章,里面用了好的诗词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还有“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佳句赏析
  • 排律的创作要求以及与绝句、律诗的关系

    律诗和绝句,在古时候,主要用来科考,只有一些才华非常出众的人,像杜甫,才有事没事写个排律抒发感情。除了首联“鼎湖瞻望远,象阙宪章新”,尾联“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两联之外,中间的所有联都是上下对仗的。

    佳句赏析
  • 一文搞清楚格律诗的押韵、平仄和对仗要求 网友:先收藏!

    律诗格律,之前我在自己的头条号上发了几篇关于格律诗的学习笔记,分享了一些关于格律诗的押韵、平仄和对仗的知识,如果大家想深入的了解,可以查看我头条号前面的文章,也可以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倚剑听雨楼(ID:yjty-lou),回复“01”,就可以看到我那几篇文章。

    佳句赏析
  • 「原创首发」大道至简:5分钟掌握律诗绝句16种格式!对!5分钟!

    律诗和绝句,*七言律诗、五言律诗、七言绝句、五言绝句各有4种格式,共16种格式。*这16种格式中,有一种格式是基本的,其它15种格式都可由其演变出来!

    佳句赏析
  • 2017年的最后一个节气,一起欣赏几首关于冬至的诗词

    关于冬至的古诗,宋代文学家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冬至》中写道:“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

    诗词赏析
  • 诗词知识:格律诗的五大对仗要素,涨知识,值得学习

    律诗格律,格律诗的三大要素,也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平仄、对仗和押韵。格律诗与古体诗不同的地方,主要有四点:一是句数固定。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排律一般在十句以上。二是押韵严格。一般要求押平声韵,很少押仄声韵。三是讲究平仄。而且有一定的规则,要求诗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音。四是要求对仗。

    佳句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