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齐齐哈尔诗词网 > 佳句赏析 > 诗词知识:格律诗的五大对仗要素,涨知识,值得学习

诗词知识:格律诗的五大对仗要素,涨知识,值得学习

作者:齐齐哈尔诗词网
日期:2020-08-07 03:39:02
阅读:

格律诗的三大要素,也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平仄、对仗和押韵。格律诗与古体诗不同的地方,主要有四点:一是句数固定。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排律一般在十句以上。二是押韵严格。一般要求押平声韵,很少押仄声韵。三是讲究平仄。而且有一定的规则,要求诗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音。四是要求对仗。特别是八句的律诗,中间两联一般都要用对仗。

诗词知识:格律诗的五大对仗要素,涨知识,值得学习

一、对仗是构成律诗的重要因素之一

什么是对仗?对仗又叫对偶。就是在韵文中,上下两句中的词组结构和词性要相同,互相成对,而平仄声调则要相反,如同古代的仪仗队一样,两两相对。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造化赋形,文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不相须,自然成对。”他在这里把对仗看成是事物的客观存在和文艺创作的规律。可见古人对对仗这种行文形式和修辞方法已经有了很有见地的认识。汉字是一字一音,最适于对仗。古代诗文如《诗经》中就多有对仗的句子。后来对仗形式更为发展,并逐渐衍化为骈体文、律诗和对联等诸多文学样式。对仗的作用就是能使读者在接受作品思想内容的同时,也能欣赏到作品的一种形式的整齐、对称和协调之美,而作品的这种形式美又能反过来增强作品思想感情的感染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传统诗歌中的律诗,其艺术生命力之所以历经千年而不衰,对仗这种修辞手段的运用,恐怕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因此,在诗词创作中,凡按格律要求应该对仗的地方,一般都要尽量使用对仗,以增加诗词的美感。而不使用对仗或使用的不正确,就不能称作律诗。

二、对仗的基本要求

1、本句平仄相间,对句除韵脚外,要平仄相对。这在前面已讲到,这里就不再重复。但有一点仍然要提请同学们注意,即在对仗句中,一般都是“两—两”或“三—两”相间与相对。这种现象,恐怕与我们汉语言的词组结构、语音音节、节奏等因素有很大的关系,不可忽视。

2、出句和对句的字数、句型和词类要相同,义类要相对。如王勃的诗句: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从句型、词类上讲,上下两句是相同的:“海内”与“天涯”都是主谓结构的方位词组,“知己”与“比邻”都是动宾结构的名词词组,而中间的“存”与“若”都是动词。从词义上讲,上下两句又是相对的:“海内”指国内或者说是近处,“天涯”则指国外或者说是很遥远的地方。“知己”是指知心、至交、朋友,而“比邻”则是指邻居、近邻。我们再看杜甫诗的两个例句:

①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②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例①句中的“一行”与“两个”、“白鹭”与“黄鹂”、“上”与“鸣”、“青天”与“翠柳”,例②句中的“不尽”与“无边”、“长江”与“落木”、“滚滚”与“萧萧”、“来”与“下”,基本都是这种句型、词类相同,而词义义类相对的情况。

诗词知识:格律诗的五大对仗要素,涨知识,值得学习

三、词的分类是对仗的基础

1、词的分类。王力先生按照律诗的对仗,把词概括为九类。

①名词类:表示人、事物、时间、地点的词,如人名、地名、专用名、日月、星辰、山川、江河、草木、花卉等等。

②动词类: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词,如看、听、笑、哭、唱、吃、喝、读、写、爱、恨、跑、走、跳、升、降、飞、落、保卫、建设、发展、变化等。

③形容词类:表示事物的性质、状态或声音的词,如美丑、香臭、明暗、胖瘦、高低、长短、轻重、快慢、嘀嗒、轰隆等等。

④代词类:表示能起指示、代替作用的词,如谁、哪、你、我、他、尔、汝、吾、余、这、那、彼、此、这里、那里、你们、我们、他们、它们等。

⑤数词类:表示数目多少和次序先后的词,如个、十、百、千、万、初一、老大、第一,等等。

另外,与数词类相联系的,还有表示计量单位的量词,如尺、丈、里、斤、两、分、亩、只、匹、头、担、吨、石、块、台、辆、部、间等等。某些名词与数词配合,也可以用来做量词使用,如一天的“天”,五更的“更”,三年的“年”,九霄的“霄”,半锅的“锅”等。

⑥颜色词类:表示色彩的词,如黑、白、红、绿、黄、蓝、橙、紫、翠、碧、苍、寈、素、黛等等。一些带有色彩的名词如金、银、铜、霜、雪、血、枫等,也可用来表示色彩、

⑦方位词类:表示方向、位置的词,如东、南、西、北、上、下、左、右、内、外、前、后等等。

⑧副词类:表示动作、行为和性质状况的程度、范围、时间、语气,而对动词、形容词起修饰、限制或补充作用的词,如已、已、将、很、又、正在、忽然、未曾、竟然等等。

⑨虚词类:包括连接词和介词。连接词表示词语间的连接关系,如和、与、或、不但、而且、即使、因为等。介词表示介绍某些词语为另一词语的附加语,如从、于、沿着、依照、按照、以、为、因、将、把等。

2、同类词相对还应注意:

①数目字,包括孤、独、无、半等字,自成一类。

②颜色词自成一类。

③方位词,如东、西、南、北、上、下、左、右等自成一类。

④连绵词,如葡萄、杜鹃、鹦鹉、鸳鸯、蟋蟀等,只能与同词性的连绵词相对。

3、名词还可细分为:天文、地理、时令、宫室、服饰、用器、植物、动物、人伦、人事、体形等。如:

渡头——余——落日

墟里——上——孤烟

“墟里”与“渡头”是地理对,“孤烟”与“落日”是天文对。

不才——明主——弃

多病——故人——疏

“多病”与“不才”,“故人”与“明主”,都是人伦对。

四、对仗的基本形式

对仗的形式有很多种,这里给同学们简单介绍几种诗词创作中常见常用的对仗形式。

①工对。凡同类词相对,就叫工对。如“天对地、雨对风、大地对长空、东西对南北、万紫对千红”等等。比如毛泽东《送瘟神》(二)中的两联,就是标准的工对:

红雨——随心——翻做——浪,

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

地——动——三河——铁臂——摇。

有些名词虽然不同小类,但在诗词语言中经常被平列,也可算作工对。如“天地”、“诗酒”、“花鸟”

等相对。还有一些反义词相对,对得好的也算工对,如李白的《塞下曲》:

晓战——随——金鼓

宵眠——抱——玉鞍

②宽对。在一联中,或词性对得不太工整,或词组对得不十分严格,这种对仗称为宽对。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中的一联:

三山——半落——青天——外,

一水——中分——白鹭——洲。

前六个字对得都很工整,但第七字“洲”字是表地理的名词,“外”字是表方位的方位词,严格讲两字不能相对,但如果把“外”字理解为“青天之外”,把“洲”字理解为“白鹭之洲”,从这个意义层面上讲,亦可为对。这样的对仗就叫做宽对。另如毛泽东的《赠柳亚子先生》颔联:“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其中“三十一年”与“落花时节”,虽然讲的都是时间、时令,但对的就不那么工整。像这种情况在古今诗人的诗词作品中经常可见,大家也就约定俗成,共同认可,并把它作为对仗的一种形式来使用了。

③流水对。出句和对句说的是一个意思,如流水不断地连贯而下。也就是一句话分做两句来说,但一般情况下前后不能颠倒。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尾联:“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李白的《春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王维的《辋川闲居》:“一从归白杜,不复出寈门。”杜甫的《留别贾严?:“一秋常苦雨,今日始出云。”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等。这些都属于流水对。

④借对。即借字形、字义或字音为对。借形的如李商隐的《马嵬》诗:“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这里“驻马“与”牵牛“本不同义,是借形相对。借义的如杜甫的《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这里借一寻为八尺、二寻为一常(古代一寻为八尺二寻为一常)之意,来与“七十”相对。借音的如刘长卿的《新按奉送穆谕德》诗:“事直皇天在,归迟白发生。”借“皇”与“黄”谐音,来与“白”相对。王安石的“江亭晚眺》诗:“清江无限好,白鸟不胜闲。”借“清”与“寈”谐音,与“白”相对。上述这些字面能对而词义不能对,或者字的谐音能对而词义和字面不能对的对仗,都叫借对。

⑤交错对。出句的词语与对句的词语相对,但不是在同一个位置而是错开的,叫交错对。运用这种形式,往往是因为在对仗中平仄发生了矛盾,必须把要对仗的两个词语错开位置作为补救。如李商隐的《隋宫》诗:“裙拖六幅湘江水,髻挽巫山一段云。”其中“一段”对“六幅”,“巫山云”对“湘江水”。如果按正常情况对仗,两句平仄失调,不成律句,而交错以后,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种交错对,的巧妙,天衣无缝,别具一格,需要较高的文学修养功夫。

⑥扇面对。此种对仗也叫隔句对。即上下两联相对,第三句对第一句,第四句对第二句。如白居易的《夜闻筝中弹潇湘送神曲感赋》诗:“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词:“望长城内外,唯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都是第三句与第一句相对,第四句与第二句相对,而且都是平仄相反,对的非常工整。

此外,对仗的形式还有很多,诸如正对、反对、人名对、地名对、方位对、叠字对、嵌字对、鼎足对、顶针对、连绵对、连珠对,等等。这些都要根据内容的需要,由作者灵活选择和运用,不必拘泥于现成模式。另外,诗词的对仗的要求也不像平仄那样严格,诗人为了内容表达的需要,作些变通也是允许的。

诗词知识:格律诗的五大对仗要素,涨知识,值得学习

五、对仗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一是词义上要避合掌。合掌就是对句与出句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这是自古以来诗家之大忌,也是写诗对仗时最容易犯的毛病。因此,对仗中一定要注意避免字异义同的词相对,如:思与想、看与见、寒与冷悲与哀、先与前等等。古代有些诗人的诗句甚至名句,由于犯了合掌的毛病,都受到后人的非议。如晋朝刘琨有一首诗中的两句:“获麟悲尼父,西狩涕孔丘。”写的完全是同一件事,岂不是浪费。王绩的诗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噪”与“鸣”都是叫声,也是同一个意思。后来王安石把这首诗改为“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以下句的听来对上句的看,既避免了合掌之弊,而且诗的情趣、意境也更胜王绩一筹。

二是句式结构上要避雷同。所谓雷同,就是指一首律诗中间两联上下句的对仗句式结构相同。也有人把它归之为合掌。下面我们举两个例子来说明。

雷同的例子:

西野芳菲路,

春风正可寻。

山城——依——旧诸,

古渡——入——修林。

长日——多——飞絮,

游人——爱——绿阴。

晚来歌吹起,

唯觉画堂深。

这首诗中间两联的对仗,句式结构都是“2——1——2”的模式,两联雷同,没有变化,形式显得很呆板。这种句式就叫做雷同。我们再看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诗两联用的都是对仗句,但上联句式结构是“2——2——1——2”,下联句式结构是“2——2——2——1”,从而避免了雷同。杜甫的这首绝句,不仅诗的意境优美,而且语言、句式也显得清新、活泼、生动,堪称经典之作。

初学者写作格律诗,为了追求对仗工整,往往容易出现合掌、雷同等毛病。这是需要特别注意的。

三是要注意避免用重字。用重字也是律诗对仗的大忌,就是在同一首律诗中,一般也要避免使用同一意义上的重字,包括句中和韵脚。因为一首五律不过用四十个字,一首七律也不过五十六个字,用了重字,不仅行文显得重复、罗嗦,而且也反映出作者驾驭语言文字的水平不高。诗的语言要凝练、干净、利落,古人提倡写诗要学会三炼:即炼字、炼句、炼意。一个“炼”字,就说明了诗词写作中遣词、造句的艰苦与重要。但有一点在这里也要说清楚,即艺术处理上的重字现象除外。比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李白的《山中与幽人对酌》中的“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李商隐的《无题四首》(之一)中的“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郑板桥的《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中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等等。这些诗句中都有重字,但读起来不但不觉得重复、累赘,而且还很有韵味。这种艺术现象与上面所讲的重字现象是有原则区别的,不能同日而语,混为一谈。

另外,律诗写作中还有一种形式,即在一首诗中,首联的出句和尾联的对句有意识地使用重字。这种形式叫“顶真”。如:“夜入楚家烟,烟中人未眠。”“乐游原上望,望尽帝都春。”这些都属于有意识的重字,不仅允许,而且可以增加诗词的韵味和美感,自古以来已成为诗人词家们的艺术追求。

图文均来自网络

相关推荐